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零三章 文人騷客勸人方式

  讀完,那個看這封信的老者注入了一絲的戰神之力,當注入戰神力之后那份心閃爍著萬般光芒,然后飛快的注入到每一個人的腦海中,在沒一個人的腦海中都出現了一個適合自己的修煉方法。

  當所有的人都得到修煉方法的時候全都跪在地上朝東方而拜,眼神中充滿了崇敬之意。

  “龍神天尊大人,我有罪,我真的有罪…”六耳獼猴呆在完顏常興身邊一直在說這一句話。

  “浪子回頭金不換呀,現在知道錯了,悔改還是有機會的,好好做人吧,你以后跟著我吧,我以后能用的上你,等咱們這邊事情解決完了咱們一起會華夏,看看現在的變化,再說了華夏現在可是災難重重呀,”完顏常興看著遠方的路嘆氣說著。

  “呵呵…天尊大人,你看我現在還有什么尊嚴活下去,我害死了多少人,原本很多人可以在死后在轉生的,也被我當成了修煉的工具,修煉的資源,我應該遭受天譴,我真的沒有臉再活下去了,”六耳獼猴眼神中透漏著真誠和傷悲。

  “我說小石猴子,你現在把內心的那些邪惡都驅除了,你現在應該算是改頭換面了,內心也完全規劃為善良了,怎么還是這么想不開呢,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你還不知道嘛…”熊貓啃著竹子屁顛屁顛的說著。

  六耳獼猴真的不知道怎么說什么,此時他內心只是只求一死,希望他能用死來謝罪,去恕掉他犯下的滔天大罪,人性本來是善良,因為世俗間的而讓自己墮落了,因為仇恨讓自己變得兇殘,他變成了一個惡魔,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那顆私欲之心所造成的。

  “哎,萬物都是擁有自己的靈性,都是擁有善良的那一面,但是都是讓自己意識的而是自己變得神不神魔不魔鬼不鬼的,往往是造化弄人,哎…”完顏常興搖頭說和。

  “我給你們講幾個故事吧,六耳獼猴你好好聽聽,聽完了如果你真的很想死的話我就不阻攔你了,我呢還是不希望你死了,你死了就不好玩了,真心的…”曼武手里拿了一柄綠幽幽的劍說著。

  “兄弟,他想死,想活那是他的事情,再說了,他自己做好的打算那還要別人說什么,死也不過是一種解脫嘛!”裁判者在邊吹了聲口哨說著。

  所有的人都看著曼武,讓曼武有點不自然,但是從別人眼中他看到了只是無奈,他們就個人的號稱是“蕩九人組”,怪不得讓人回想起這個名字。

  “有啥故事你就快點講別磨磨唧唧的,我最討厭別人磨磨唧唧的,還是個爺們不?快點,我的性子是有限度的,”六耳獼猴有點不耐煩的說著。

  完顏常興眼神里放著光芒的看著魔劍等“這下我感覺六耳獼猴是死不了了,但是生死也是要看自己的…真的想死,會潛默移化的去做,”完顏常興從祖炎炎看到了這些。

  太上感應經上講: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他的意思就是:太上老君說:‘人的禍福,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我給你們分析一下,就是這樣: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也就是周朝的圣人老子;得道成仙以后,稱天立教,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圣。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書;感是感召,應是報應,告訴人們如果以善惡感召之因,必定會得到天降禍福報應的果;所謂有感必有應,隨感而隨應,用以彰顯天道好還的道理,而啟發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惡必定會得到災禍病夭的惡報,因此心有所畏懼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會得到福壽天仙的善報,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應作為本篇的篇名。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此一篇的總綱領,也是太上垂示訓誨的宗旨所在。講到圣賢之心,不是為了要祈求福報,避免災禍而后才去斷惡行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積善,必定會福蔭子孫;而若是積惡,則必定會禍延子孫;也就是易經所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而且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來的意思,所謂自作還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而吉兇禍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來的啊!然而人在沒起念頭的時候,這顆心是湛然清凈,就如同虛空一樣,那里有什么善惡呢!只是因為這個念頭才動,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著的是壞事,就是惡;其最初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后來,經過了日積月累,于是就有了善人和惡人的區別了;所以一個人得禍或是得福,全都決定在當初起了善惡念頭的時候啊!所以太上開口便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啊!其中若是有了絲毫的差錯,那么禍福的果報就會天差地別了。

  我再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故事著這樣的:宋朝的趙康靖先生,曾經用瓶子和黑豆白豆來練習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就把一顆白豆投入瓶子里面;若是起了一個惡的念頭,就把一顆黑豆投入瓶子里面。開始練習的時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后來就漸漸的減少了。久而久之,連善惡這兩種的念頭都忘了,而進入了‘不思善、不思惡心無雜念的‘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師說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也講:‘吉兇禍福,皆由心造。太上感應經上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他的意思就是:善惡的報應,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里,影子也就跟隨到那里,永遠都不分離啊!

  我給你們分析一下,就是這樣: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而報應則是就天理來講的。要知道身體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體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絕對是絲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會得到樂的果報;造了惡因,就必定會得到苦的果報,這些道理,圣人說得很詳細,可惜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不相信這種道理,于是就背善向惡了;因為他看到現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運卻非常的坎坷;而做惡事的人,有的不但長壽,而且還富貴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種種果報,也都不一樣啊!于是就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采信啊!這是因為沒有智慧的愚人,他們不知道:這個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而上天也有沒有立刻就結的案子,這個世間純善純惡的人既然是很少,那么可以為善可以為惡的機會也就最多了。因為念頭會有轉移,果報就應該要加以斟酌了。或是報在自己的身上,或是報在子孫的身上,或是報在現世,或是報在后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雖然會有變化遷移,但是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啊!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應該要看究竟!因為善惡的果報,必定是如影隨形!

  我再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故事著這樣的: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黃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歲;后來南洋有一條船遇到了大風,船快要翻了,黃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兩黃金,買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十三條的人命。后來又遇到那位相士,這時相士看到黃永爵非常驚訝的說:‘黃先生,你滿臉的陰騭紋,一定是積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會有兒子,而且你的兒子還會考上功名,你也會活到高壽啊!后來黃永爵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黃振鳳,考中了康熙己未年會試的榜首,黃永爵也活到九十幾歲,而且得到善終。由此可知,天道是如此的真實可信,人為什么不肯去惡為善呢?

  東岳廟有幅對聯講道:‘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人為什么要明知故犯,造下了無窮的痛苦呢?

  太上感應經上講:是以天地他的意思就是:因為人的一生,無論是白天夜晚,時時刻刻,上下四旁,都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在鑒察著;依照各人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人的壽算。人活一百天叫一算,犯輕的就少奪,犯重的就多奪。

  我給你們分析一下,就是這樣: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岳四瀆和城隍里社;另外又有舉意司,專門記錄人的起心動念的善惡,凡是這些,都是所謂的司過之神。而上天的心是慈悲仁愛的,想要世人在自己心中獨知的地方,為善去惡;因而才有了司過之神,鑒察人們所犯的惡事,并且量度惡事的輕重,而除減人的壽命百日。所以說:‘人間的竊竊私語,在天聽起來,就跟打雷一樣的響啊!人若是在暗室中做了虧心的事情,是絕對逃不過神明如雷電般銳利的眼睛啊!詩經書經中也講到:‘上帝日日夜夜都在鑒察著,世間每一個人身體語言心理所造作的行為啊!這就是所謂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神之聽之的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則我們心中獨知的地方,自然就有鬼神,比自然界天地鬼神的鑒察還要嚴格,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道理啊!

  華嚴經說:‘每個人出生之后,就有二位天人跟隨著,一位名叫同生,另一位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能夠時常見到被跟隨著的人的言行;而被天人跟隨的人,卻是見不到天人。兩位天人,也就是所謂的善惡二部童子,他們每天廿四小時都在記錄著人的善惡言行,包括心理行為;所以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都要常常想到這兩位天人隨時隨地都在鑒察記錄,不要使自己的惡念持續不斷啊!

  我再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故事著這樣的:宋朝的光孝安禪師,在入定的當中,看見了兩位僧人在講話;最初的時候,有天神在旁擁護,并且還傾聽他們的談話;久而久之,天人就散去了。過了沒多久,就有惡鬼在旁邊吐口水罵他們,而且還用掃帚去掃他們兩人走過的足跡;這是因為兩位僧人開始的時候,在談論佛法;接著就閑話家常,最后則是談論名聞利養。須知出家人談論世間的事情,尚且被鬼神討厭、責怪;況且現在,世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更有不止如此的啊!那么他們被鬼神的責備,又是當如何呢?想起來真是令人畏懼啊!

  太上感應經上講: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他的意思就是:人的壽命,既然已經因為犯過而被減少,而且還要被懲罰生活貧苦,家庭破碎;又經常的遭逢到憂愁災難啊!

  我給你們分析一下,就是這樣:從這一句,到算盡則死,都是在講減除壽算的事。福善禍,這是造化必然的道理。人若是想要趨吉避兇,必定要改過遷善,那么它的關鍵,應該在于先治心;檢點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不可以放逸隨便,而墮入了邪惡的業網。

夢想島中文    龍神異界維和記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