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塘報,朱平安皺眉愣神許久,怎么看怎么覺的這份塘報有些荒唐。
一百五十人的倭寇而已,怎么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先屠阜寧鎮百姓,又破紹興知府劉大人和徐千戶三千聯軍,再殺歸鄉錢老御史一行!
別的不說,就說紹興知府劉大人和徐千戶聯軍,前后足足有三千人,竟然奈何不了一百五十人的倭寇,殺倭不成,自身反被殺六百多人。這樣算下來,平均每個倭寇殺死四名明軍?!而且還能自身毫發無損離開?!
這伙倭寇都是特種兵不成?!還是說紹興府瞞報信息,紹興聯軍不是三千人,而是三百人?!
紹興府或許會瞞報,但絕不會是這種數字。剿倭失敗,如果紹興地方官想要遮丑的話,他們只會夸大倭寇的人數,縮小己方聯軍的人數。敵人人多,我軍人少,才會敗的情有可原;敵人人少,我軍人多,那敗的就不應該了!
朱平安也知道明軍現狀,老弱病殘多,訓練不足,戰力褪化嚴重,但畢竟是三千經過訓練的兵士,這么大的基數,壯年之兵、可戰之兵怎么著也得有一千來人吧,這樣的兵力優勢也應該足夠剿滅一百多倭寇了。
可是,事實卻正好相反。
如果真如塘報記載,那只能說明:一,衛所兵衰落的厲害,不堪一戰;二、這伙倭寇非同一般,戰斗素養遠超一般倭寇,就像是特種兵相對于一般兵士一樣,這股倭寇是特種倭寇。
這樣的倭寇存在嗎?!
存在的。
至少朱平安是相信的,因為朱平安在現代看過一則關于明朝倭寇的記載,有一股五十人的倭寇長驅直入,悍然攻打重兵把守的南京城,還全身而退,最后明軍付出了慘重傷亡,廢了好大力氣,才在蘇州圍殲了這股悍倭......
五十人的倭寇都能攻打南京城,還全身而退了!
所以,一百五十人的倭寇擊破紹興知府劉大人和徐千戶聯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這是一股危險的悍倭!
朱平安得出了一個看似廢話的結論。
必須要提高重視!
根據塘報記載,這貨倭寇是在錢塘江邊消失不見的,不知道他們下一波攻擊目標是何處,算算距離,錢塘江距離桃花集說遠也遠,可是說不遠也不遠,必須要提高警惕,加強警戒,免得這伙倭寇流竄至附近做案。
另外,塘報還著重強調,各部枕戈待旦,一有調令,即刻開拔。
雖然,應天府附近正規軍很多,按常理而言,估計用不上自己這個民團,但也說不準,必須要做好被征調參與剿倭的準備。
這伙倭寇可不是一般的悍倭!
紹興聯軍足足有三千人,其中一千多還是衛所正規軍,都奈何不了這伙倭寇,已方這七百來才經過半個多月訓練的民團,肯定不是對手。
還得進一步加強訓練!免得成為炮灰,影響了剿倭大局!
“這伙倭寇非同尋常,我們要做好被征調參與剿滅這伙悍倭的準備,必須要進一步加強訓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打鐵還得自身硬。”
下午,朱平安在桃花集校場召集浙軍全體將士,將塘報的內容言簡意賅的宣示于眾人,讓他們做好被征調剿倭的準備,強調進一步加強訓練。
同時,為了刺激眾人的訓練熱情,朱平安還特意給朱大牛、林二狗、賀新郎他們三伍舉行了莊嚴的授旗儀式。
“朱大牛,上前接旗!色紅須常染,刀尖必多磨。賜爾尖刀旗,望爾等再接再厲,莫要辜負了尖刀之名!”
“林二狗,上前接旗!將士懷虎膽,飛鏑破狼營。賜爾飛鏑旗,望爾等再接再厲,莫要辜負了飛鏑之名!”
“賀新郎,上前接旗!虎士百戰穿金甲,不破敵營誓不還。賜爾破甲旗。望爾等再接再厲,莫要辜負了破甲之名!”
朱平安親手將尖刀旗、飛鏑旗、破甲旗授予了朱大牛、林二狗和賀新郎。
“旗在人在,旗亡人亡!”
朱大牛、林二狗和賀新郎接過伍旗后,領著三伍兵士跪地賭咒發誓道。
授旗結束后,浙軍就開始了訓練。朱平安給他們增加了訓練的強度。朱平安令浙軍每個人制作了兩個小沙袋,令他們綁在腿上訓練。
除此外,朱平安還給他們增加了火槍射擊訓練,從臨淮侯的水軍營地借調了10名火槍教頭教授他們火槍射擊。朱平安在尊重火槍教頭教導的基礎上,還結合現代經驗,在槍桿上吊了一塊磚頭,強化他們穩定性訓練。
朱平安接到了塘報,在京營“振威營”巡查的胡宗憲也接到了這份塘報。
“什么?!錢老御史遇害了!!!”
胡宗憲看到塘報記載錢老御史一家老小全被倭寇給殘殺的記載后,又驚又悲又怒!
胡宗憲以前得到過錢老御史的照拂,對錢老御史懷有感恩之情,所以前日在應天分別時才會派兵護送錢老御史歸鄉,可是沒想到,前日一別竟成了天人永隔!一百多兵士加上一百多差役護送,都未能阻止這個悲劇!
“這伙倭寇惡貫滿盈!本官誓將你們碎尸萬段!”胡宗憲用力的一拍桌子怒不可遏道。
“回城!”
看完塘報后,胡宗憲再也沒有巡查的心情了,匆匆結束了對振威營的巡查,一路快馬加鞭返回應天內城,進城后便馬不停蹄的前往兵部,一是查看此次倭患更詳細的資料,二是拜見張尚書,商議剿倭事宜。
胡宗憲在兵部檔案房如愿看到了此次倭患更詳細的資料,看到更多塘報未記載的細節,包括錢老御史遇害的詳細現場描述,錢老御史身中一刀,腦袋被割,連個全尸都沒留下,同轎妾室衣衫不整,一家老幼無一幸存······胡宗憲越看,對倭寇的恨意和殺意越重,咬牙發誓:“不殺此伙倭寇,上對不起圣上,下對不起遇害百姓,中對不起錢老御史 一家老幼!”
“胡大人,張大人有請。”差役進來通稟。
“有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