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一行調查組在午膳后便啟程回京復命,此行的兩個主要任務他們已經完成了,沒有再停留的必要了,朱平安、譚綸等人一路送至官道。
送走徐海一行后,譚綸在靖南又多留了一個多時辰,由朱平安陪同著,仔細視察了東湖工程區,詳細了解以工代賑的各個方面、注意事項等等。譚綸已經下定決心,回去便效仿朱平安界定糧價,并進行以工代賑。
“府尊,請借一步說話。”朱平安看出了譚綸的決心,輕聲對其說道。
有些話不方便當眾說,只能借一步說話,而且說完朱平安也不會認。
“朱大人,不知有何見教。”譚綸隨朱平安來到一旁,笑呵呵的問道。
“見教豈敢。府尊欲進行以工代賑,不知府庫有多少?”朱平安拱手道。
“府庫尚有存銀三萬八千余,只是存糧不多矣,止有萬石左右。”譚綸對于府庫情況如數家珍,府庫里的銀子都是他費心費力、一筆一筆攢出來的,本來糧庫也有兩萬余石存糧,只是洪災以來施粥賑濟等消耗了一半。
朱平安微微搖了搖頭,“府尊,三萬八千余兩存銀恐難持久。以我靖南小縣為例,我靖南舉行以工代賑,每人每日20文工錢,共有十萬百姓及難民參加,一個月下來光工錢就需6萬兩,糧米消耗更是海量。即便一日三餐收費,每日每人也不過回收5文左右,杯水車薪而已。”
譚綸聞言僵住了,像是被潑了一盆冷水,渾身的熱情頓時被打消了大半。
是啊,以工代賑需要成本啊。靖南區區一個小縣,一個月就要支付6萬兩,更不用說整個臺州府了,需要賑濟的百姓可是不下百萬之眾啊。
如之奈何?!
譚綸不由皺緊了眉頭,不過很快又眼睛一亮,我府城尚且承擔不起,那靖南是如何做到的,立時拱手對朱平安說道,“朱大人有何見教。”
“見教不敢。只是府尊,界定糧價后,各地糧商勢必賺的杯滿缽滿,他們在臺州府發了財,理所應當為臺州府賑災做些貢獻。”朱平安意有所指說道。
“朱大人是說請糧商為賑災捐款?”譚綸眼睛一亮,隨機又搖了搖頭,“這些商人最是貪得無厭,錙銖必較,視金錢如命,如何舍得捐款。”
“如此,老百姓怕是也不答應吧。我們作為父母官,自當為民做主。”
朱平安意味深長的說道。
一切盡在不言中,譚綸了然,與朱平安對視了一眼,用力的點了點頭。
朱平安又建議譚綸待糧價界定,糧商涌入臺州府后,再開展以工代賑。
譚綸心領神會,以工代賑這道席能不能開好,關鍵要看糧商這道菜。
很快,當譚綸從靖南返回臺州府城后,第二日臺州府便張貼了告示,通告界定臺州府糧價為每石兩千五百文。與此同時,譚綸還向各郡縣下發公文,公文中第一部分先是表揚并介紹了朱平安靖南抗洪救災的經驗,第二部分則是要求各郡縣一律將轄區內糧價提高至每石兩千五百文。
很快,臺州府提高糧價為每石兩千五百文的爆炸消息,就廣而傳播了出去。
這消息一傳出去,宛若一盆鮮血潑到了鯊魚池里,頓時一個個名為糧商的鯊魚就瘋狂了。
臺州府張貼界定糧價的當日,就有上百打了雞血的大小糧商,竭盡所能,通過馬車、驢車、牛車、船運等各種方式,將糧食源源不斷的運進臺州地界。他們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遠一點的地方,更多的糧商正在趕來。
一時間,大明各地的糧食,通過一個個糧商,源源不斷的運往臺州。
臺州府糧荒頓時得到了緩解,雖然糧價很貴,但再也不是有價無市了,只要拿得出銀子就能買得到糧食。臺州的老百姓雖然消耗了多年積累的家財,但是總算是度過了這一劫,飽受洪災蹂躪的臺州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譚綸也效仿朱平安,對于糧商們識趣送來的謝禮,皆以賑災捐款的形式收了下來。對于數目未達到譚綸心理預期的,或者沒有前來捐款的,譚綸皆派員前往對方的糧鋪內,請他們為臺州賑災進獻愛心。
當然,對于個別不識趣的糧商,譚綸則是派差役以“緝匪”、“緝盜”、“查贓”等名義,進行清場搜查、問訊等,總之就是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使你無法正常營業。要知道,現在時間就是銀子,開糧鋪就跟搶錢一樣賺錢,耽擱一時半刻就會少賺很多錢,糧商們如何會跟銀子過不去。于是,一個個受到教訓的糧商們,皆變的識趣了起來,乖乖的補足捐款。
通過這種方式,譚綸很快也就募集了足夠開展以工代賑的銀兩和糧草。
臺州府在公布界定糧價三日后,又一次發布了一項公告——以工代賑。
譚綸幾乎是照抄了朱平安以工代賑的建議書,規劃了災后重建、水利設施、修繕城墻、防倭哨堡、開墾土地等系列攻城,召集境內百姓參與以工代賑。
不過為了體現官服愛民如子的仁慈,譚綸對參加以工代賑的百姓免費供應一日三餐,當然只是最基本的稀飯、窩頭而已,另外每日的工錢則是降低為15文。
其實與靖南以工代賑的待遇相比,臺州府這邊不過是朝三暮四而已。
因為每日免費供應一日三餐,工錢又相對較少,百姓的積極性比靖南稍有不如。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過界定糧價與以工代賑的政策,臺州府的洪災情況不斷好轉。
受到臺州府的積極影響,周邊的紹興府、寧波府、金華府等府也開始提高境內糧價,或對境內糧價上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認糧價上漲。
全國各地的糧食源源不斷的運往江浙,江浙一帶的洪災形勢也在不斷好轉。受朱平安這只蝴蝶的影響,江南洪災比歷史上恢復的更快、損失的更少,活民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