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07章 冒泡(下)

夢想島中文    暗黑大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三百萬石稻米到來,當然解救不了所有災民。

  畢竟受災百姓數量太過龐大,除非調來三千多萬石糧食,再加上朝廷想一想辦法,這場災害才能化解。但它的到來,多少能解決一些燃眉之急。

  如果是災棚賑粥形式,至少這么多糧食,可以使一百多萬百姓得活。

  雖然救不了這場重災,但有了它,與沒有了它,性質可以說完全兩樣。

  以前因為王巨遷徙百姓去海外,還有一些官員很是不滿的,但怕了王巨這個瘋子再拼命,皇上不說話了,他們也就裝作看不到了。

  然而這次,卻是很歡喜。

  就算遷走了一些百姓,憑借這個糧食得活的百姓,也能彌補了。

  但與章惇說的奢侈無關,章惇所指的便是運輸成本。

  宋朝大型海船能載貨五千料,也就是載貨量六百噸以上,可載人五六百人。中型海船則是一千到兩千料,可載人二三百人。還有一些特殊用場的小型鉆風海船,可載百人。

  以及一種特大的海船木蘭舟,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上,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養豬釀酒于其中,置生死于度外。也就是乘座此船,再也不用害怕大風大浪了,唯獨怕的就是擱淺。

  那是夸張的說法,這種特大海船同樣也害怕大臺風。

  只能說船越大相對而言越是安全,這也是后世發掘的沉船多是五百噸以下的中型海船原因。

  這種海船載重量就達到了一千噸,若是加重,可載一千五百噸左右。

  但船越大,成本就越高。象一般中型海船成本需幾千貫,這種大型木蘭舟的成本能達到兩萬貫以上!

  然而船造出來,也要保養的,兩三年保養一次,又要花一些錢,再加上水手船夫的薪酬。打算使用二十年,一年一次,不過航行二十次,以及海上的風險。一次最少得獲利七八千貫,才能維持著其成本。

  王巨說兩百余艘船,裝載著三百余萬石糧食,無疑都是大型海船,甚至有那種特大的木蘭舟。

  如果按成本計算。這么多船裝一次糧食過來,僅是海船的成本,就達到了一百多萬貫,甚至近兩百萬貫。

  確實太奢侈了。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么多糧食,海商們是無償捐獻給朝廷的。

  其實這個航海,大家也知道王巨摻了一腳進去,但相信,王巨只摻了一腳,不可能全部是王巨的。僅是這么多船只的成本,王巨也支付不起。

  不知道王巨如何說服這些海商的。

  究竟如何說服的,王巨未寫,但寫了這些糧食的來源。

  從去年時,王巨看到旱災持續,害怕出事,因此暗中籌備,但也不僅是那個海外,就遷徙了這些百姓,那怕有無數“無主之地”。也不可能生產出這么多糧食。因此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又從嶺南、交趾籌集了大量糧食。然后號令海商義舉,將這些糧食發向中原。

  然而因為船舶較大,一般港口無法進去。只能分成兩批,一批前往潤州,沒有去杭州,節約路程了。然后搬向河船,渡過長江,從大運河運向各地。

  還有一批則是運向密州港。再從密州運向各災區。

  這個王巨則不管了,讓朝廷立即派人手去安排。

  最后則寫道,如果災情再持續,可能秋天到來時,還能從倭國與高麗那邊調來一批糧食,但這兩個國家非是產糧大國,因此數量就不會象這次那么多。

  王珪說道:“此子有先見之明哪。”

  不管他用什么手段說服海商的,但去年冬天,大家正忙著斂財呢。誰會想到防止旱災持續,而提前籌備糧食?況且這個說服海商主動做善事,也是一個本事。

  商賈逐利而行,讓他們花費那么多錢帛,捐贈了這么多糧食,王巨雖未說,但想來也不容易。

  這樣的人才放在泉州,無疑太過浪費。

  最好玩的是王安石似乎是有意一般的,自從王巨去了南方后,幾乎就當沒有這個人存在一般。

  反正我不惹你,但你也不要想我提撥你。

  不論怎么說,國家用人出現了失誤。

  王安石沒有作聲,也許他根本就沒有將王珪的話放在心上,而是盤算著如何安排這三百萬石稻米。

  曾布則打了一個圓場,挑開話題,說:“海外是南方,那來的粟米與羊肉?”

  南方有麥,但南方能種粟嗎?況且那是海外,比廣州還要南,能牧羊嗎?

  沈括說道:“這個我都知道一些,這兩年我與王巨來往了幾封書信,談了一些數學上的話題,因為大地是圓的。往南會更熱,而且叢林密集。不過再往南則不同了,氣溫漸漸降低。只不過與我朝恰恰相反,我們這里是冬天,那邊則是夏天。我們這邊是夏天,那邊則是冬天。因為經營蔗糖,王巨將幾個傔客派上南方,而且他也關注了海外,他家傔客與海商們交談時,說出了王巨的理論。有的海商竟然相信,于是派了鉆風船一直向南。然后尋到一片大陸,似乎有我朝三倍大,但上面罕有人煙。這便是王巨所說的無主之地。不過盛產珊瑚,以及一些玉石,還有銅鐵等礦藏。這才有了南方遷徙的故事。大約這些粟米與羊就是來自那片土地。”

  “這么大?”趙頊問。

  “陛下,大雖大,而且王巨說不止一個大島,有很多島面積都不小,上面雖生活著一些土著人,因為落后,不足為害。只是離我朝太遠,多在萬里之外。”沈括一本正經地說道。

  海商用之疏散百姓壓力,沈括很贊同,但派官員去海外經營,沈括并不贊成,天下那么大,宋朝能管得過來嗎?之所以經營河湟與西北,那是為了國家的安全著想。大洋的彼岸,與宋朝安全有何關系?

  可是趙頊繼續想了一想,還是有些怏怏不樂,這么大塊地方。現在遷徙的百姓是少,可繁衍后,早晚必立國。

  由宋人組成的國家,卻不是宋朝。

  這怎么高興得起來呢。

  然而這還早。又太遙遠了,趙頊無法說出口。他心中想到,真不行,讓王巨進京述職,問一問吧。這一回沒有人責問他。大約能進京了。于是換了一個話題,問:“大地真是圓的?”

  “可能吧。”沈括說道,不然不能解釋。

  “難怪王巨鼓勵遷徙百姓。”章惇說道。既然是無主之地,又是那么大,為何不安頓土地越發緊張的宋朝百姓。

  歪了一會樓,正事要緊,開始商議如何安排這筆糧食。

  但實際大地是圓的,那么就布下了一個梗。

  馬上王安石會被司馬光整得很慘。

  可在司馬光眼中,是“國有二王,天下必亡”。

  然而為什么司馬光能整倒王安石。天災!

  如果能用科學去解釋旱澇現象,那么就破開司馬光的命題。但想要大家承認這個科學論證,必須有一些有力的證據。

  那么這個天方地圓就是最好的證據。

  最少它能論證王巨的那本即將出來的中級數學書理論是正確的。

  這是后招,得放在秋后,隨著第二批糧食抵達,一道施放。

  王巨冒泡后,又潛水了。

  司馬光也冒泡了。

  準確地說,這三百萬石糧食到來,解決了一部分難題。可災害在繼續,糧食依然危機著。

  司馬光上了一奏。

  廣散青苗錢。使民負債日重,而縣官無所得。

  百姓負擔是重了,可官府居然無所得?那么這一年三四百萬貫收入是從哪里來的?三四百萬貫哪,可不是小數字。問一問西夏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免上戶之役,斂下戶之錢,以養浮浪之人。

  這句話如果推遲九百年說出來,能活活讓大伙將司馬光嘴巴抽腫了。難道將上戶從差役中解脫出來,給無業百姓創造就業機會,做錯了嗎?

  置市易司。與細民爭利,而實耗散官物。

  市易法確實是倒退,不過它同樣斂了財,何來的實耗散官物?

  中國未治而侵擾四夷,得少失多。

  也就是中國得實現四個現代化后,才能對外用兵。

  團練保甲,教習兇器以疲擾農民。

  種地才是百姓的本份,不應當學習武藝,不應當去摸兵器。難道漢人還不夠溫順嗎?其實真相是司馬光是中國古代權貴的典型代表,他眼中的聽話百姓必須做勤奮的兔子,牽線的木偶。所以不能碰兵器,不能穿羅襪…

  信狂狡之人,妄興水利,勞民費財。

  農田水利法乃是王安石變法中最無爭議的,如果不是王安石這條變法,很可能到了北宋末,兩千兩百萬戶百姓時,不用金人南下,因為養不活那么多百姓,宋朝自己兒就亂了。

  但就是這些歪理,許多人認為司馬光居然說得對。

  正是王安石你這么做,才引起的天降大災。

  不過這份奏章雖然引起轟動,王安石還是不大在意,因為萬事得說出來一個理兒,而不是司馬光的強辨之理。

  當然,司馬光也沒有指望這份奏章將王安石扳倒。

  然而他的殺著也不是這道奏章,而是一個人,一張圖。人一度是王安石的學生,所以這個人就會有無比的說服力。圖,那會是一張無比凄慘的圖。

  并且王安石在去年又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那就是免行錢。

  王安石想用市易法打擊團行的弊病。

  但是不可能的,況且天下生意那么多,官府如何去經營?當然,王巨所想的,提高科配和買的官價,使得百姓自發地將商貨賣給官府,那么不需要團行存在了,直接取締就是。王安石不是想不到,可那樣國家是倒貼的,如何斂財?

  因此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執行免行錢。

  國家實行市易法了,可以自己兒買賣,那么不需要向你們這些團行攤派和買科配,因此呢,你們得將以前的科配和買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折成錢,上交給國庫。

  王巨知道這條變法后,在泉州是真心醉了。

  當然,國庫是充盈了,內庫也充盈了,但是所有百姓一起掉到坑里,特別是國家的精英——大商人、大地主、達官貴人、外戚宗室,一道免行錢執行下去,一個沒有逃掉。

  因此只要這個人,這張圖出現,王安石馬上就得完蛋!

夢想島中文    暗黑大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