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筷子博物館

  這一套全部做下來要整整一星期,所以價格不菲,但這樣的東西卻只能收藏,因為銅與液體接觸對人體健康不利,并不適合使用,只能收藏。”

  一邊聽波香卡的介紹,韓孔雀一邊拿起一件件東西細看,特別是那玲瓏剪,還真是精巧絕倫,雖然小巧,但看著就鋒利異常。

  當然,除了玲瓏剪,其他幾件也十分不錯,這些改良后的蟹八件,造型為竹節,材料是餐具級不銹鋼。

  這里販賣的大多數是不銹鋼的,銅質收藏品很少,看了一會,韓孔雀只看到一套銀質蟹八件。

  銀料實在太軟,稍不小心就廢了,所以為了省料,一般老師傅都會在打磨機前掛了一塊塑料布,收集飛沫,重新熔成材料,敲敲打打,—套做下來花了一個月。

  這套蟹八件是“昌記”目前售價最高的,要8800元,算是一套奢侈品。

  “咦?這個居然不是昌記的?”韓孔雀拿著一個小碟子,上面的標記居然是“康”,這明顯不是昌記出品的。

  “這個也很有名,剛才那個是蘇剪的傳人制作的,這個是杭剪的傳人制作的。”∑♀波香卡一看就笑了,現在在島上,這樣的老手藝人可不少,而這些都是韓星的成果。

  他們這片海域沒有文化底蘊,但國內的底蘊可不少,而且很多底蘊還是不被人重視的,這就給了韓星喜歡,加上白曉亦她們的幫忙,韓星就更是如魚得水,得到了很多好東西。

  而這些好東西當中,就有蘇剪和杭剪的傳人,而蘇剪和杭剪是齊名的傳統工藝。

  杭剪的傳入是蘇、州城內康氏兄弟。制作蟹八件也小有名氣,相比昌記蟹八件,除了外觀迥異,八件里康氏多了一個“碟”,少了“鑷”。

  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銅本身已不適合當餐具,再做成“碟”,放進醋,那危害人的健康就厲害了。

  而“鑷”是蟹八件中用處最多的工具,伸進蟹腳把肉捅出,或挑捏蟹身深處的小肉,隨心所欲,怎么都好用。

  也可能是這種原因,康家兄弟的蟹八件就不如昌記經營的好。

  “昌記”是蘇州刀剪老字號。在乾隆年間就創了“蘇剪”,與“杭剪”齊名。

  “現在剪刀使用的少了,在幾十年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把剪刀,那個時候,女兒出嫁,剪刀也肯定是陪嫁之物,現在這些已經不時興了。”波香卡看著各色剪刀。有點感慨。

  韓孔雀卻有點不同意:“剪刀到什么時候都是經常使用的東西,也許現在大城市之中的年輕人不用了。但農村和一些老人,都是在使用的。”

  “說的也是。”波香卡道。

  “還是昌記的剪刀賣的好。”這可是昌記舉辦的展覽會,所以這里的東西差不多全都是昌記制作的。

  “一番琢磨一番新,燕尾裁成似錦文,繡閣紅樓常作伴,金針玉尺便為鄰。說的就是昌記銅剪刀的鋒利耐用和高檔。”波香卡道。

  韓孔雀搖了搖頭。道:“高檔的東西,就從來不是普通平民可以使用的。”

  韓孔雀小時候在家里也經常用剪刀,可民間的剪刀,卻從來不用銅制作,一個方面是因為銅是貴金屬。再個就是銅發軟,并不適合制作剪刀,而昌記的剪刀都是高檔貨,銅的使用必不可少。

  當然,銅用好了,確實比鐵做的要好。

  銅不易生銹,剪刀經久耐用甚至能當傳家寶,又有辟邪之意,自古就成了江南一帶的壓箱嫁妝。

  但銅過軟并不能做刀鋒,而是由鋼(早期是鐵)制成,兩種金屬的熔點不同,如何將其焊接在一起成為“昌記”最大的商業機密。

  剪刀口處有弧度,剪硬物時不易劈開,這要求全部手工制作。

  由此昌記銅剪刀,從來都不是百姓用品,而是富人的家藏。

  早年有七把昌記銅剪刀,能換一棟帶院子的大宅一說。

  “走,我們去那邊,看到那個,你肯定更驚奇。”看著嘖嘖稱嘆的韓孔雀,波香卡拉著他去了另一邊。

  “筷子?”看著這邊的展品,韓孔雀還真是驚訝了。

  筷子他們經常使用,他還從來沒有想到過,居然還有這么多種類。

  清代象牙寶石花筷,清代帶刀筷子,一件件,一雙雙筷子,讓韓孔雀看的目不暇接。

  筷子是大家每天都要用的餐具,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可是如果要問:中國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用起筷子?筷子這名稱是怎么來的?估計沒幾個人能答上來。

  就在這里,有一位老人,用30多年的時間,收藏了2000多雙各類筷子,并出版了8本有關筷子研究的書,被稱為國內“藏筷第一人”。

  為了向更多的人宣揚中華筷子文化,他一直堅持免費開放他的“筷子博物館”,至今已經有13年。

  所以,韓星他們發出了邀請,這位老人就不辭辛苦的來到了這里,并協同其他幾家,一快辦了這個展覽。

  不要看筷子簡單,但就是這么一個經常使用的東西,吸引的人卻并不比精致的蟹八件少。

  這位老人收藏筷子與“尼克松用筷”有關,他的“筷子博物館”位于魔都一條文化街上,其實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只有10余平方米大小的一個店面。

  如果不是仔細核對門牌號,很難想象,那里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展示筷子文化的地方。

  84歲的老人,身體雖還硬朗,談起緣何收藏筷子,這和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還有一定關系。

  “尼克松在人民大會堂國宴上,剛剛把筷子放下來,一個加拿大的記者沖上去,把筷子搶到手,插進自己的西裝內袋,后來,這位記者到了美國,十幾個收藏家要買這雙筷子。”

  1978年,老人在報紙上看到這篇報道,深受啟發,他發覺筷子不僅僅是吃飯的工具,更有很深的文化價值和國際意義,值得深入研究,可是卻一直沒有人做這項研究,于是,他決定自己來。

  這一年,老人48歲,這之后,他幾乎把后半輩子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收藏筷子上。

  如今,他已經收集到唐朝以來以及來自朝鮮、日本和泰國的筷子兩千多雙,材質各異,從金、銀、銅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獸骨、青銅等。

  另外,他還收藏了幾百種筷籠、筷盒、筷枕。

  這些筷子擺在一起,就像是在默默地訴說著筷子的變遷史。

  比如有一件細長的景泰藍材質的長筒,筒身刻著滿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個蓋子,下端綴著玉墜。

  把蓋子打開,里面是一副銀質筷子和一把匕首,兩只筷子由細細的銀鏈相連,把銀鏈拆下,竟然還有玄機。

  原來,筷子中空,銀鏈兩頭各連著一根牙簽,藏于筷中,方便飯后剔牙。

  “這種筷子是清代的,滿族和蒙族吃飯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為他們是游牧民族,后來他們進了北京城,皇家貴族吃飯用刀有損于他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就想出一個辦法,把刀和筷子組合在一起,刀只是作為老祖宗的紀念品保留,吃飯的時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貴族使用的筷子用具則更為復雜。

  這是一個長約30厘米、直徑5厘米、外面包裹著鯊魚皮的圓筒,里面有象骨制作的筷子兩副,叉子兩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鑷子。

  另外還有兩個銀質小碟和兩個小酒杯,圓筒可以用皮帶拴在馬背上。

  蒙、古大草原地廣人稀,有時幾百里碰不到人家,有了這套餐具,沿路吃飯就不用發愁了。

  老人還是為數不多的對自己的藏品很有研究的藏家,他不僅撰寫出版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觀》等八部著作,部分著作還出版了英文、日文和法文版。

  筷子毋庸置疑是中國發明的,但究竟是何時發明的呢?

  根據老人的考證,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筷子出現在商朝。

  “《史記》中有‘紂始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是商代末年的君主,他把大象打死以后,把象牙鋸下來做筷子,顯示他大王的豪華氣概,這是我們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雙象牙筷子,但這并不是中國的第一雙筷子,筷子的雛形則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出現。”

  “在《康熙字典》里,只有‘箸’而沒有‘筷’,是因為當時這種民間自發的改變,還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所以沒有收入進字典。

  同時,在《紅樓夢》中有“筷”也有“箸”,可以證明當時中國對筷子的稱呼正在變化之中。”

  從2000年前后起,老人這間位于文化路的“筷子博物館”開始免費開放,并一直堅持至今。

  在這超過13年的時間里,從來沒有收過費,這耗費了老人大量的精力和財力。

  但他認為,一直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不能放棄宣揚筷子文化。(

夢想島中文    都市藏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