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西攬黑海和地中海,氣通南歐、中歐、北非;東接里海和咸海,橫貫中亞腹心;它北托烏拉爾山,深入俄羅斯大地;南鎮伊朗、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雄視中東。周邊民族歷來重視高加索,為爭奪高加索長年鏖兵不斷,就戰爭的密度和烈度而言,高加索地區一定是世界之最。其地形由兩列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
&首發 兩山脈之間有一山峽,兩條河流分別向東向西流入里海和黑海。北山脈及其北坡通常稱北高加索,居住著印古什、車臣、奧塞蒂等民族;南山脈及其南坡又稱外高加索,所居民族眾多:有阿塞拜疆、亞美尼亞、伊朗、土耳其、庫爾德人等。格魯吉亞則縱跨南北高加索。
&首發 高加索降水沖沛,山青水秀。其最高峰俄爾不魯士峰海拔5642米,乃歐洲第一高峰。高加索區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四千年前就廣泛開采金、銅、鐵礦,冶金業十分發達。18世紀中期以后,里海巴庫和高加索的石油突然噴涌,震驚了全世界。
&首發 高加索對蘇聯來說是個寶庫,每年為蘇聯提夠了大量的糧食、礦藏和石油等。北高加索和庫班是蘇聯小麥、玉米、向日葵、甜菜的富饒產區之一。外高加索各共和國盛產棉花、甜菜、煙草、茶葉、柑桔和香料等作物。
&首發 高加索肥沃的土地生長著豐美的牧草,極大地促進了其畜牧業的發展。1940年,恰圖拉錳礦給蘇聯提供了1448700余噸礦砂,約占全蘇錳礦砂開采量的百分之五十六點五。到1940年,高加索地區共有1726眼新油井投產,這約占全蘇當時投產油井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三點五。
&首發 戰前,巴庫的石油開采量,不僅在阿塞拜疆是最高的,而且在全國也是最高的,它占全蘇石油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其工業化也迅速發展,經過蘇聯戰前的幾個五年計劃,高加索已經建起了數百座重工業和輕工業新型企業。
&首發 德軍在王凡走后,進攻高加索的戰斗并不順利,進攻德軍損失很大,除了蘇聯冬季寒冷透骨的天氣外,高加索獨特的地理結構和交通條件也是限制德國A集團軍群進攻的一個重要原因:
&首發 高加索地區地形多種多樣(大部是山地地形)。高加索山脈,東起阿普歇倫半島,西止庫斑河口,長1200—1300公里,南北寬16—180公里,構成高加索地區山系的基礎。高加索山脹按其結構區分,分為三段:高加索山脈東段—從阿普歇倫到卡茲別克峰,長約100一500公里;高加索山脈中段—在卡茲別克峰到厄爾布魯士峰之間,長約150—200公里,再次往西,就是高加索山脈西段。
&首發 高加索山脈中段是高加索山主脈的高山區。這里群山山峰的平均高度為3500—5000米。卡茲別克峰、阿戴霍赫峰、阿依拉瑪峰、什哈拉蜂、厄爾布魯士峰及其他一些山峰峰項終年積雪。高加索山脈西段—從浮士特峰到阿納伯市——群山高度逐漸降低,最高為1838米(塞西峰),平均高度不超過l000米。就高加索山脈西段諸山結構而言,在這些山區里,軍隊行動較容易,不象東段中段山區那樣困難。
&首發 高加索山主脈從山前地帶的山腳到1500一1800米的高度的地方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主要是闊葉林)。這些闊葉林在戰爭年代是軍隊配置的良好遮障,但是卻也給軍隊的行動帶來一定的因難。再高的山峰上就沒有植物覆蓋了,全都是光禿禿的巖峭壁。
&首發 前高加索是一片由北向南逐漸上升到高加索山脈北坡為止的峰巒綿的山區。整個前高加索遍布庫班河和捷列克河水系眾多的山間河流、深谷、洼地和隘澗。在北高加索大部草原上,各兵種都能夠行動。在前高加索的山谷中和河灘上,可以使用大部隊作戰。這些山谷和河灘,都通向高加索山主脈山口。
&首發 連接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鐵路只有兩條:西線,有一條鐵路沿黑海海岸從土阿樸謝到巴統;東線,有一條鐵路沿里海海岸從馬哈奇卡拉到巴庫。除了鐵路以外,北高加索同外高加索之間還有途經各山口的公路和土路相連。然而戰前,高加索的土路無論在平原地區,還是在山區,都很稀少。在草原地區,幾乎沒有公路,那里主要是筑路機開出的路和汽車行駛軋出的路。一到冬季、春天泛漿和秋季泥濘季節,這些路都不能走,給部隊的行動帶來極大的困難。
&首發 因此高加索的交通狀況和地理等自然條件,決定了德軍進攻的主要戰役力向只能為:東高加索方向和西高加索方向,由西北而東南橫高加索。從普羅赫拉德內依經過古迭爾美斯、馬哈奇卡拉、捷爾賓特到巴庫的鐵路和公路是東高加索方向的軸線,沿黑海海岸上土阿樸謝、蘇呼米的鐵路和公路構成兩高加索方向的軸線。這兩個方向具有很大的戰役容量,集團軍和方面軍均可行動。
&首發 1942年,進攻蘇聯高加索地區的是德國李斯特陸軍元帥指揮的“A”集團軍群,下轄:備克萊斯特上將指揮的坦克第1集團軍(轄步兵第44軍和第52軍、坦克第3軍、第40軍和第57軍),魯奧夫上將指揮的第17集團軍(轄步兵第5軍和山地步兵第49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轄步兵第1軍和1個騎兵軍)。共計18個步兵師、3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6個山地步兵師、3個輕步兵師、4個騎兵師和2個警衛師,后來坦克第4集團軍的部分兵力也轉隸給“”集團軍群指揮。
&首發 原本的歷史軌跡,為了救援陷入斯大林格勒包圍圈的第6集團軍,A集團軍群不斷“失血”:坦克第23師和黨衛軍“維金”摩托化師撤出戰斗,到科捷耳尼科沃地域編入曼施坦因將軍的集群,去增援斯大林格勒集團。為此,A集團軍群不但不能維持進攻,還需要縮短自己的防線,1942年12月23日將阿爾當、阿拉吉爾和迪果臘地域的部隊撤至厄耳霍托沃、奇科拉一線預有準備的防御地區。
&首發 在王凡這個蝴蝶翅膀的影響下,A集團軍群前期雖然仍然像歷史上“失血”,但是第6集團軍的順利突圍并反敗為勝,不但保證了A集團軍群的側翼及后方安全,同時坦克第23師和黨衛軍“維金”摩托化師及其他增援部隊,攜帶500輛獅式坦克,2000輛滿載后勤物資的回歸,不但極大地鼓舞了德軍士氣,也及時的補充了急需的物資裝備。
&首發 在德國援軍到達“A”集團軍群前,蘇聯最高領導層為了減輕“岌岌可危”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防線,命令蘇聯南方戰場的北高加索方面軍、外高加索方面軍發動牽制攻勢,防止德國向斯大林格勒地區集結更多部隊,突破頓河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防線,造成整個南方防線的崩潰。
&首發 結果,發動牽制進攻的蘇聯兩個方面軍遭到德國守軍的頑強抵抗。德軍在防御陣地上構筑的塹壕和交通壕四通八達,機槍和火炮的土木質發射點、迫擊炮和設伏坦克星羅棋布,另外還有大量地窖式掩體。在各個防御樞紐部之間的間隙地上布設了大量地雷,以及挖掘了沖鋒槍手的散兵坑等。
&首發 哪怕在撤退時也在每一條道路、散兵坑、山間小路、橋梁和通道上都布設了地雷。一旦蘇軍向德軍防徹縱深前進越深,其實施反沖擊的次數就越多(通常是用坦克分隊實施反沖擊,步兵分隊則用來防守和構筑后面各道防御地區上的陣地。并且德軍常常當蘇軍進攻部隊越過地雷障礙物和炮兵、迫擊炮封鎖區之后向自身某道防御地區接近時,即以坦克對蘇聯進展較快的分隊實施反沖擊,迫使它們減慢前進的速度或者制止其前進。
&首發 天黑后,德軍又把主力撤到后邊一道防御地區。夜里,陣地上只留下少數掩護兵力(有炮兵、迫擊炮、坦克和工兵分隊、步兵分隊)。并徹夜不停地放照明彈對前沿前地形進行照明,發現什么地方有蘇軍活動,就住那里射擊。
&首發 到第二天早晨,由于蘇軍在頭一天晚上和夜間把炮兵和追擊炮調上來了,所以其兵力又形成了對德軍掩護兵力的優勢,于是又迫使德軍向后撤退。以后,一切再從頭以此重復。總體來說,德軍實施的是一種機動防御,蘇軍軍只得一步一步地攻破它,因此,不是就地消滅敵人,而是把它趕到下一道地區。
&首發 結果就是德軍給北、外高加索方面軍的戰斗行動帶來了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感覺,同時給予蘇軍巨大損失,蘇聯北高加索、外高加索方面軍后來不得不終止了進攻勢頭。
&首發 當德國支援部隊到達后,恢復實力的德國“A”集團軍群以480輛獅式坦克為核心(有20輛左右在行軍途中出現故障),以原來的虎式和4號坦克部隊為補充、掩護、牽制部隊,對北高加索方面軍實施猛攻,迅速攻破蘇軍防線,占領高加索山前地帶,從北邊陸峽蜂腰部進入克里木,幾乎截斷了內地到外高加索的各條鐵路和公路,將蘇軍趕到黑海邊和在人跡罕到的山林地。
&首發 至1943年1月13日,歷經20多天的鏖戰,德軍占領了北高加索的大片區域,北高加索方面軍不得不向北撤退,與南方方面軍會合,組成新的防線,防止德軍迂回攻擊整個南方戰場的側翼。
&首發 但是在轉進外高加索地區時,德軍遭到了蘇軍決然的抵抗,在這個關鍵時刻,蘇聯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全力配合外高加索方面軍作戰,掩護他們的瀕海翼側安全,組織羅斯托夫至巴統間黑海海岸的抗登陸防御和直接派兵參加陸上的戰斗行動。共派出了40,000余名海軍陸戰隊和岸防部隊官兵、150門海岸炮和200門高射炮、250架飛機、250艘艦艇。
&首發 整個亞速海東岸和塔曼半島、亞速、耶伊斯克、樸里莫爾斯科阿赫塔爾斯克、帖姆留克、塔曼和諾沃羅西斯克(特別是諾沃羅西斯克市)等地區都進行著慘烈的戰斗,被逼到絕境的蘇軍打得極為堅決和頑強。到1月15日,進攻動能耗盡的德軍不得不停下進攻的腳步。
&首發 戰后雙方都不好過,蘇聯的北高加索方面軍、外高加索方面軍幾乎被打殘,德國A集團軍群20多天內共傷亡4萬余人,刨去維持占領區域的必要兵力外,已無力組織新的有規模的進攻。
&首發 至此,德國“A”集團軍群原來計劃先占領北高加索,爾后從西路和東路線過大高加索山脈和從中路(北路)穿過各山口入侵外高加索的計劃只完成了一半多。但是總體上看,德軍切斷高加索向蘇聯北部和大后方輸送物資的既定目標已經達成,整個蘇德戰場上,德國的戰爭主動權達到了頂峰!
&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