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們,真心愛所有支持小茍的人,愛所有支持《》的人,希望大家都幸福快樂!
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合南圣眾。
尊上普賢菩薩摩訶薩自述,已曾與恒河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諸佛都以普賢為榜樣,教菩薩眾修普賢行。修普賢行必須先悟毗盧性海,然后才能入普賢行門。
佛問圓通,普賢答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大自在。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m普賢行者,我普賢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縱然彼因障深,看不見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愿成就。
無上釋尊白敘:尊上普賢菩薩摩訶薩為與會諸大菩薩及末法一切眾 莆田市大莊嚴佛像普賢菩薩生向無上釋尊提了四個問題:
(1)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云何修行?
(2)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于幻?
(3)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4)若諸眾生,于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無上釋尊答第一個問題:修大乘者,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圓瑛大師認為‘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妄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無上釋尊答第二個問題:修大乘者,不僅遠離幻境,以幻心離幻境的‘幻心’,也要遠離。以達到塵亡根盡的境界。
無上釋尊答第三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心后。還要離掉以知幻心的‘幻智’。離了幻心,若愛幻智,亦即心病,故復當遠離。
無上釋尊答第四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智,心中若有一個離字(即空),也要遠離。最后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無上釋尊一口氣說了四個離,離境、離心、離智、離空。層層剝盡。步步升高、由淺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諸幻滅盡、寂滅現前。
誓愿護經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時,普賢于寶威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在會上提出:如來滅后,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華經》?答案曰:若人能做到下列四點。必能得到是經。(1)為諸佛護念;(2)植眾德本;(3)入正定聚;(4)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普賢又在會上表示:世尊滅后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經。我復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對《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令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一心精進,滿三七日,我當乘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若人受持,讀誦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行普賢行,為諸如來摩頂授記。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升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釋尊對普賢護法精神,大加贊嘆:“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護是經。”
密教釋意 在密教之中,以此菩薩表示菩提心,視之與金剛手、金剛薩埵、一切義成就菩薩同體。一行《大日經疏》卷一解釋普賢,謂‘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妙善之義。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名為普賢。
在密教金胎兩部曼荼羅中,皆列有此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之中,普賢為賢劫十六尊之一,安于北方四菩薩中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三昧耶形為劍形。在胎藏界曼荼羅中,將之列于中臺八葉院并文殊院。其中,在中臺八葉院是坐于東南方的蓮華上,身白肉色,戴五佛寶冠,左手以大指、頭指執蓮華,蓮上安有火焰圍繞的利劍,右手臂伸開仰掌,屈無名指、小指,三昧耶形為蓮上劍,密號真如金剛。在文殊院,系位于文殊之右后,左手執青蓮華,上安三股杵,右手伸五指,掌向外,大指與頭指、中指二指相捻,伸無名指、小指立于胸前,三昧耶形為蓮上三股,密號真如金剛。
另外,有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而修法者,稱為普賢延命法。普賢菩薩有增益、延命的性德,當他住入增益延命三昧的境界之時,就成為普賢延命菩薩,這是密教徒修普賢延命法時所供奉的本尊。
依照密教經典的記載,眾生若能對此菩薩如法修持與祈求,則‘終不墮三惡道,定增壽命。終無夭死短命之怖,亦無惡夢魘魅咒詛惡形羅剎鬼神之怖。亦不為水火兵毒之所傷害。’而且能‘具大福智,勝愿圓滿。官位高遷,富饒財寶皆悉稱意。若求男女,并及聰明,并皆滿愿。’這些宗教功能,都是依據普賢延命菩薩的本誓而產生的。
普賢延命菩薩,又有‘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菩薩’與‘金剛薩埵’等二種異名。前者謂此菩薩具有賦予眾生大利益大安樂的平等本誓。后者謂其具有‘不朽不壞之智,能摧諸煩惱,猶如金剛’。其所以具有這些性德,除了是本誓力量的顯現之外,也由于十方諸佛加持所致。據密教典籍所載,世尊曾召集十方世界恒河沙諸佛。以光明照觸普賢菩薩,因此他才能得到諸佛心印,以利益一切有情。
普賢延命菩薩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兩種。依經典所記,其二臂像‘如滿月童子,頭戴五佛頂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召集金剛鈴。坐千葉寶蓮華,華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剛輪,輪下有五千群象。’二十臂像則通身金黃色,著五智寶冠。左右各十只手,各持不同法器,坐千葉蓮華上,華下有四白象,與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不同。
傳說故事 普賢菩薩,行愿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臺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由于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后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圣像對坐而食,還呵斥圣像小果,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圣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余飯菜,盛于竹筒,贈其摯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啄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跡,始知拾得來歷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后拾得掌牧牛之職,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并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瘋狂,破我說戒。’拾得見其嗔心起,即說偈曰:‘無嗔即是戒,心凈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最后,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始知拾得,并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后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干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圣跡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后不知所終。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為諸佛母,一為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游戲人間,常在一起。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阇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后不肯嫁人,每天行乞于市,晚常宿于普濟橋下,常與戒阇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為瘋婆。后有圣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后人始知是菩薩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