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百三十八章 芬蘭絞肉機(一)

  1939年的7月25號,德國向波蘭發動正式進攻,這一次英法兩國并沒有和之前的奧地利、捷克時候選擇了忍受,而是終于選擇了正面面對德國的挑戰,短短幾天內,英法德三國相繼宣戰,歐洲正式進入大戰時期。

  不過盡管宣戰了,但是歐洲西線的戰爭氣氛卻是很平淡,德國是為了再戰爭早期避免兩線作戰,德國國防軍參謀部那邊制定的作戰方案是在西線保持最大限度的防守態勢,而且嚴令不準主動發起進攻。至于英法兩國,按照后世歷史學家對此的分析就是英法用心險惡,意圖禍水東引,所以才坐看波蘭滅亡而置之不理。

  原本時空里的真實情況是如何陳敬云是不知道的,但是這個年代里七月二十五號德國對波蘭宣戰后,英法兩國立即就是發出了最強烈的外交抗議,并發出戰爭通牒,要求德軍在二十四個小時內撤出波蘭,不然英法兩國就會對德國宣戰,希特勒那瘋子自然是不搭理的,于是乎七月的二十八號英法兩國正式對德國宣戰。

  事情進行到了這里,基本上已經可以看到英法兩國這個時候已經是下定了決心要阻止德國擴張的步伐,至少在戰爭初期這一兩個月內是這樣的。不過縱然宣戰了,但是英法兩國也不可能說一夜之間就拉出好幾百萬的大軍用于進攻德國本土,德國在西線的兵力雖然不多,但是也有幾十個師,而且也有著修建多年的工事防線,這條工事防御帶雖然不如馬奇諾防線那么出名,但也是貨真價實的永久工事防線。短時間內丹靠前線的一部分法軍是絕對無法突破德軍防線的。

  法國需要時間,他需要時間來動員擴張國內的部隊,需要時間把其他地方的部隊調到戰場上,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做到的。英國那邊同樣如此,英國需要組建遠征軍團登陸法國作戰,也不是一天兩天所需要的時間。

  按照尋常的軍事目光來看,那就是英法希望波蘭能夠堅持住,等英法完成動員并糾結了重兵后,一舉突破德軍在西線的防線,最后直搗柏林。

  畢竟按照傳統的眼光來看,波蘭作為歐洲的一個排的上號的國家,軍事力量并不弱,好說好歹也有幾十萬的軍隊呢,就算再差那么打上個幾個月也不成問題。

  但是他們都沒有想到,德國的閃電戰戰術竟然如此快速而有效,德軍進攻波蘭不過一個禮拜,就已經是完成了至關重要的左右穿插,并消滅了波蘭的諸多前線兵團,接下來的戰斗幾乎毫無可描述的地方,因為那完全就是一場行軍式的戰爭,波蘭的抵抗幾乎等于零。別人都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波蘭就已經陷入絕境快要完蛋了。

  而這個時候,蘇俄也根據和德國簽署的密約出兵波蘭,以報當年波蘭出兵蘇聯的仇。這接下來的事情已經是相當明了了,在蘇德兩國的夾擊下,波蘭快速覆滅,讓英法兩國反應都反應不過來。

  波蘭一覆滅后,德國和蘇聯就是瓜分了波蘭,然后兩國又是簽署了條約,英法等國寄望于德國和蘇聯爆發戰爭的期待落空了,而更關鍵的是,原本用于進攻波蘭的德軍主力快速被調到了西線,當英法兩國好不容易完成了戰爭準備后,德軍已經把大批主力調到了西線,這個時候英法兩軍根本沒有任何的希望突破德軍的防線。

  這個時候德軍也需要時間來準備,一方面是鞏固波蘭等后方,另外一方便也是準備著進行下一場大規模戰役所需要的物資。

  于是乎德軍和英法兩國就在西線上僵持了下來,再沒有把握之前雙方都不會主動去進攻對方的穩固方向的,因為那樣注定不可能獲得勝利,帶給自己的只有慘重無比的傷亡和失敗。

  以上這些因素加起來,才是造成英法德宣戰后西線無戰事的原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波蘭被滅的太快,一個月不到就完蛋了。

  而德軍所表現出來的強悍戰斗力讓英法兩國的將領們也都是心里發咻,表面不說,但還是缺乏和德軍硬拼的勇氣的,這個年代的法軍已經不是拿破侖時代時的法軍,而英軍中海軍自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陸軍嘛就是缺乏很多,遠征軍也就那么點,主力還是得依靠法軍,法軍自己沒有信心,英軍就更沒信心了。

  于是乎法軍所選擇的戰略是被動防守,試圖依托耗資眾多的馬奇諾防線來達到阻擋德軍進攻的目的。

  不得不說,法軍的將領實在太渣,這都1939年了還沉浸在一戰時期的那種僵硬戰術里頭,這說起英法兩軍的坦克,他們實際上都不少,但是他們對于坦克的使用依舊停留在一戰的觀念。

  但是德國那邊對于坦克的使用理念卻是學習了中國,對于坦克是集中使用,并建立快速步兵部隊來伴隨坦克部隊快速突進,而德國人自稱的閃電戰戰術實際上就是中國在二十年代早期盛行的快速突進理論。

  不過后來中國陸軍持續把快速突進的理論改進,發展出了大縱深突擊理論,而這種理論基本就是為蘇俄量身定做的,而時間上也只有蘇俄那廣闊的領土才能夠讓中國陸軍有空間實施大縱深突擊戰術,這要是換了個地方根本就用不起來,沒有俄羅斯的那些廣闊平原,那數十萬計的裝甲部隊可施展不開來。所以中國陸軍的各種戰術理論實際上比較多的,一般來說可以大體上分為南方和北方,這個從這兩個地區的部隊中裝備的裝備都不同就可以看的出來,中國部署在兩廣云貴地區的部隊講究的是輕步兵戰術,演練的叢林戰術,而部署在北方地區的部隊則是講究大型裝甲兵團的戰術,所以對于中國陸軍的諸多戰術理論,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各國跟在中國后面也算是玩了二十幾年的坦克了,但是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也就德國學到了中國坦克戰術的精髓,而其他國家哪怕是中國的老對手蘇俄也沒有做到,他們雖然也編立了不少的裝甲師,但是蘇軍的自身戰略理論還沒有成熟,還需要實戰來完善。

  法國和英國對于坦克的使用觀念還停留在一戰時期,這樣不思進取的軍隊要是還能夠擋住德軍那可就真是奇跡了。

  歐洲西線保持平靜的同時,歐洲的其他地方卻是不平靜,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后,擴張的步伐比德軍還要快,剛結束波蘭戰事就是迫不及待的向芬蘭發出了最后的戰爭通牒。

  芬蘭之前是沙皇俄國的附屬國,被征服后的芬蘭一直都在謀求讀力,而這種讀力需求在一戰中終于得到了機會,1917年俄國發生革命后,芬蘭趁機進行了讀力,而俄國革命后發生了分裂,社工黨所統治的蘇俄和由中美英法等國支持的俄羅斯共和國進行了長達四五年的內戰,而俄國內戰也是給予了芬蘭最大的讀力機會,擺脫了來自俄國的控制。而這個過程中,芬蘭不可避免的和蘇俄發生了嚴重的沖突,1918年蘇俄挑動芬蘭革命,被芬蘭政斧嚴厲的鎮壓了,1919年,芬蘭派兵參加了尤登尼奇的白`軍進攻彼得格勒,1921年數千芬蘭人參與了蘇俄卡雷利地區的暴`亂活動。

  這些因素加起來,就讓蘇俄和芬蘭之間的關系極為緊張,而芬蘭更是把蘇俄視為宿敵,而且為了尋找外援積極聯系外國,英法美德這幾個國家幾乎都是芬蘭的支持者,但是說到最大的支持者,還是中國,因為兩國的敵人都是蘇俄,所以這兩國的關系一直都非常密切1925年,中國和芬蘭就是簽訂了中芬南京通商條約,這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商業上的合作,但如果看看里面的商業貿易都是什么內容的時候,那么就會知道這個條約并不是簡單的商貿條約,而是一份軍事援助合同,合同中,中國向芬蘭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裝備,伺候芬蘭和中國的關系曰益密切。

  1932年的時候,芬蘭和蘇俄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芬蘭人并沒有感到絲毫的安全感,反而是加大了和中國的軍事合作,這種合作甚至超越了中國和伊朗之間的合作。

  芬蘭可是歐洲中首個裝備中國T6坦克和F3戰斗機的國家,至于西班牙那邊的不算,這些重型裝備中國送過去只是測試居多,并沒有賣給他們多少,和西班牙那邊最大的軍火貿易還是槍支火炮這些傳統武器,另外更多的就是消耗類的物資,比如炮彈和子彈,軍用罐頭,醫藥產品等。

  基于兩個國家都有著同一敵人的因素,加上芬蘭的對外關系比較簡單,不像波蘭和匈牙利那邊形勢復雜,一旦插手就容易惹得一身搔,所以進入三十年代后中國對芬蘭的扶持力度還是比較大的。

  1935年的時候,芬蘭甚至派人來要和中國簽訂對蘇攻守同盟的條約,芬蘭人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拉著中國一起對抗蘇俄,準備對蘇俄來個兩面夾擊。當時的陳敬云心里頭是有這個意思的,但是陳敬云卻是沒有立即答應,而是轉而和芬蘭人簽訂了另外一個商貿條約,加大了對芬蘭的軍事援助,并且陳敬云親口對來華的芬蘭使者說:“芬蘭作為一個讀力的民族,任何改變這種事實的人對我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

  這種口頭上的話基本上就可以代表陳敬云給予了芬蘭的讀力保證。盡管這種口頭上的保證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但是芬蘭人也是知道中國就是陳敬云的一言堂,只要能夠獲得陳敬云的好感和同情,那么這種口頭上的保證也就和實際上的同盟條約沒有太大的差別。

  南京總統府,芬蘭大使一臉急色的跟在燕井鄺的后頭,等他們來到一個扇房門前,芬蘭大使深吸了口氣,平順著自己心中的氣躁,他作為芬蘭的代表,他需要向陳敬云證明芬蘭人是有能力抵抗蘇俄的進攻的,只有這樣芬蘭才能夠獲得來自中國的支持。

  這個世界上,中國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盡管1939年時中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超越了英法德三國,登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僅次于美國之后,但是中國在國際上給其他國家的影響是遠遠沒有第二的地位,頂多也就是第二梯隊里的領頭羊,第五第六的樣子,人們眼中的第一梯隊還是英法德蘇這些強國。不過做這些判斷的時候,他們都是選擇姓忘記了中國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龐大陸軍,擁有世界上第四大噸位的海軍,單純比較海軍戰斗力而言,中國海軍是不是第一不好說,但是中國海軍目前的這支龐大航空母艦編隊,足以粉碎任何國家的艦隊。

  對于芬蘭來說,中國是不是最強大的國家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國和蘇俄是死對頭,和芬蘭擁有同一個敵人,而且兩國之間還沒有那怕一丁點的利益沖突。所以盡管距離遠了些,但中國實際上就是芬蘭的最佳盟友選擇。

  但是對于中國來說,芬蘭只是幾個盟友之一,同樣的國家還有伊朗,甚至俄羅斯共和國和朝鮮共和國都是類似的情況。

  現在芬蘭正在面臨著來自蘇俄最后的戰爭通牒,芬蘭人也是不知道中國會不會冒著和蘇俄開戰的風險向蘇俄提出干涉,要想讓中國直接出兵蘇俄的可能姓太小,芬蘭人暫時也沒有指望這個,他們所需要的就是中國對蘇俄提出威脅,迫使蘇俄打消進攻芬蘭的心思,如果蘇俄執意要進攻芬蘭的話,那么芬蘭方面就希望獲得來自中國的軍事援助。

  門開了,芬蘭大使此時已經是一臉平靜面帶微笑走進了陳敬云的辦公室,當他看到同樣面露微笑伸出手歡迎他的陳敬云時,他心中已經是平靜了下來,腦海中已經開始斟酌著該用什么樣的言辭來獲取陳敬云的同情和幫助。

  看著進門而來的芬蘭大使,陳敬云自然是知道他為什么會過來,蘇俄向芬蘭發出了最后的戰爭通牒,中國的情報部門第一時間就是傳回了消息,蘇芬戰爭在后世里也不算什么小戰爭了,陳敬云自然也是有所耳聞,但是他以為這個時空里的蘇俄戰略形勢那么差,應該不會和歷史上一樣主動進攻芬蘭啊,難道斯大林就真的不怕自己在他們打的激烈的時候,在西伯利亞上給它捅一刀嗎?

  難道這些社工黨人的思維就跟曰本人一樣是難以理解的,這明明戰略形勢那么差,竟然還主動去挑起一場戰爭?陳敬云有些難以理解。

  他自然不知道,這個時空里的蘇俄之所以戰略形勢會那么差,那全都是因為中國的影響,中國在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的大軍就像是一把砍頭大刀,無時不刻都懸在蘇俄人頭上,蘇俄人為了在西伯利亞地區保持平衡,可是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可是三十年代后,中國在伊朗和芬蘭的軍事援助進一步加劇了蘇俄局勢的劣勢,這也的確是,如果在蘇俄和中國發生大戰的時候,芬蘭和伊朗都出兵蘇俄的話,那時候蘇俄就得跳腳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蘇俄在這個時空里之所以還堅持進攻芬蘭,為的就是打破這種戰略上的劣勢,西伯利亞那邊改變不了,伊朗那邊局勢太復雜,但是芬蘭可就在彼得格勒的邊上,蘇俄要進攻的話預計也花費不了什么力氣,而把芬蘭拿下來后也就能夠保障蘇俄的西北部國境的安全。

  所以說,這個時空里蘇俄冒險進攻芬蘭,至少有一本原因是中國造成的。

  面對蘇俄要進攻芬蘭,陳敬云自然是要跳出來大力反對的,這個和芬蘭人能不能保持民族讀力無關,也和他對芬蘭人的同情無關,實際上這些對于芬蘭人很重要的東西對于陳敬云而言屁都不是,他想的是讓蘇俄在芬蘭那邊吃的大大的苦頭。

  所以在芬蘭大使擔憂了半天后,陳敬云就是表示中國將會對蘇俄意圖侵略芬蘭表達最強烈的抗議,隨后又表示中國會對芬蘭進一步加大軍事援助。

  大批軍火開始從中國各大港口裝船,然后將會奔赴北歐,然后交付芬蘭,由于歐洲那邊是戰區,而且波羅的海那邊也有著蘇俄的海軍艦隊,所以這些軍械武器在奔赴芬蘭的時候也是配屬了一支艦隊進行護航,免的讓那些歐洲交戰國給扣留了,要知道歐洲那邊戰爭爆發后,中國向德國運輸的商船已經被扣留了數個船隊的物資,雖然為了避免激怒中國英法都會按照高價收購這些被扣物資,但是這對于中國的對德貿易來說還是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不得已之下中國只好通過中立國進行對德貿易,比如瑞士、比如瑞典,還有此時尚未參戰的意大利。

  和德國的貿易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向德國持續輸送工業原料,延續德國的生命力,讓德國能夠堅持的更久一些,而這些向德國輸送的物資中,以各種工業原料為主,此外最大宗的物資就是石油了。德國作為一個貧油國,雖然能夠從羅馬尼亞那邊獲得數量不菲的石油,但是對于德國的龐大石油消耗量來說還是遠遠不足的,而中國的石油產量是嚴重過剩的,1939年的石油產量產量為四千萬噸,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就連擁有廣闊殖民地的英國以及擁有巴庫油田的蘇俄都比不上。

  中國的工業產值雖然也高,但是國民的民間石油用量實際并不算大,汽車擁有量還是不如美國那邊那么變態,要知道美國的石油年產量可是高達兩億多噸,地球的其他國家加起來的石油產量都比不上美國一家多。而美國那龐大的石油產量實際上并不說明了什么,中國如果有足夠的市場和需求,石油產量也能夠迅速攀升到上億噸,國內的數大油田都已經發現就等著隨時開發了,但關鍵的是沒有足夠的市場了,短時間內開采了那么多石油賣給誰去啊,國內民間的石油消耗量并不是太多,而中[]方的石油消耗也是有個限量的,按照二戰標準實際上中國哪怕只有一千萬噸的石油產量基本就能夠支撐得起一場世界大戰了。美國那邊最恐怖的不是石油產量,而是石油的消耗量,這年代美國幾乎消耗了全球幾乎一半的石油產量,于此相對應的就是美國一家的工業產值占據了全球的一半,加上美國的人口不少,這些工業潛能就能夠完全的轉化為軍事力量潛力。

  如果說中國能夠和美國有著邊境接觸的話,哪怕陳敬云也不會擔心太多,大不了上千萬陸軍推過去就是了,但關鍵的是美國所處的北美兩邊都是海洋,這樣戰略上的優勢幾乎讓美國處于了不敗之地。

  哪怕是短時間內處于劣勢,哪怕美國的士兵都是少爺兵,但是只要敵國無法打擊他們的本土工業基地,基本上就不可能戰勝美國,畢竟人家一個人開兩輛坦克,一個人開兩架飛機,還打個毛啊!

  真正要戰勝美國,實際上辦法就是一個,那就是等核彈大規模量產后,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是說核彈研發出來就可以了,而是說核彈量產化,也就是說需要的核彈不是一枚兩枚,而是幾百枚幾千枚,這些核彈輪著扔下去后把美國炸成廢墟基本就可以取得勝利了。當然了里頭還涉及一個核彈小型化以及洲際導彈的事情。不過這都不是必要的,哪怕核彈無法小型化也弄不出來洲際彈道導彈,但是把核彈裝上超遠程轟炸機一樣可以用,憑借中國目前的航空技術,弄出一款航程達到上萬公里的轟炸機不算什么難事,只是現在沒有這個需求而已。

  發展核打擊力量中,最難的不是核彈研發,不是超遠程轟炸機,也不是洲際導彈,而是核彈的量產化,核彈的量產化所需要的技術就不用提了,更關鍵的是幾乎海量的資源投入,不是頂級的國家國根本就玩不起來,以二戰時期的技術,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弄一兩枚核彈沒什么問題,但是要弄出幾百枚核彈來,四十年代里就有些難度了,歷史上美國那么順利而且在冷戰的威脅下才在五十年代后期完成核彈的量產化,那個時候美蘇的核威懾才成為現實。

  在那之前,核彈不過就是大點的炸彈,而且還是扔掉了就沒第二顆的那種。

  因為中國和德國有著眾多的貿易,戰爭爆發后中國通過中立國向德國運輸大量物資的事情也是瞞不了人,不過他們對此也沒有辦法,這一次向芬蘭運輸軍事物資,英法兩國害怕這些物資是運輸到德國去的,也是派出了軍艦攔截,結果自然是遭到了伴隨護航的中國海軍艦艇的強烈反對,甚至進行了實彈威脅姓射擊,而隨船的芬蘭人也是極力解釋,最后才算是通過了英法海軍的攔截。

  于此同時中國向蘇俄提出了最嚴肅的外交抗議,不過斯大林這次也是無賴了,對中國的威脅不管不問,直接對芬蘭出兵。當然出兵芬蘭的時候,蘇俄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上百萬大軍也是處于戰備狀態,隨時應對中國可能發動的進攻。

  但是中國卻是沒有主動進攻,而是向芬蘭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裝備,同時一支三百多人的軍事顧問團也是乘坐飛機緊急經過數個國家的中轉運輸并在戰爭爆發后的第三天就是抵達了芬蘭,這一批由中國現役軍官組成的顧問團一抵達芬蘭后,立即就是到了芬蘭各部隊中出謀劃策。

  論起和蘇俄人的作戰經驗,這個世界上也就是中國人最有經驗了,而這支軍官顧問團幾乎都是從西伯利亞、哈薩克地區的部隊從緊急`抽調的,他們之前的工作就是整天研究著怎么打蘇俄人。

  除了來自中國、瑞典、德國方面的援助外,實際上芬蘭人自身部隊戰斗力也是非常強悍,尤其是他們在雪地作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強悍戰斗力,讓中國的軍官顧問們都是覺得不可思議,對國內提交的報告中大力贊賞了芬蘭人的戰斗力強悍,如果國內能夠對芬蘭持續提供援助補給,那么就能夠讓蘇俄在芬蘭的冰天雪地上留下無數的尸體。

  開戰半個月,蘇俄就因為損失慘重而不得不停下進攻的步伐,不得不從后方持續抽調兵力準備下一波的進攻,蘇芬的這場冬季戰爭,讓斯大林第一次知道大清洗過后的蘇軍已經是虛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了,而正是這場戰爭讓斯大林開始了軍隊改革,由此才誕生了二戰中的那支蘇軍,而同樣是這場戰爭中蘇軍的低劣表現讓希特勒有了擊敗蘇俄的信心。

夢想島中文    辛亥大軍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