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些實驗者聽到了隔壁的“學生”反應“越來越難受”的時候,當然有人表示擔心,而米爾格倫他們之前已經準備好了對策,他們會在實驗者表示擔心或者希望停止實驗的前四次請求里面分別這么回答——“繼續”、“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你繼續進行是必要的”、“你沒有選擇的權利,必須繼續!”。本來米爾格倫他們是想好了,如果有人在四次表示要停止然后聽到了助手們告訴他們要繼續的話之后,第五次提出來了要停止實驗的要求的話,那么他們就會停止實驗。
在進行這么一個實驗之前,這教授和助手們私下猜想了一下,大概會有多少人提出來第五次的停止要求,“至少90甚至99吧”他們的團隊這么猜想。畢竟那些被騙來參加實驗的人并不知道隔壁的“學生”不是真人,他們以為隔壁是真人,那隔壁的人都慘叫成那樣甚至直接都沒反應了,他們難道就沒有一點良知一點都不擔心么?正常人聽到對方慘叫就應該死活不愿意繼續實驗了吧?所以教授他們覺得,除非是奇葩的變︶態殺人狂那種人或者是變︶態虐待狂,否則怎么可能有人讓“學生”被電的都沒反應了,還繼續聽話的升高到最高電壓繼續電對方?
結果在米爾格倫的第一次實驗中,百分之65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盡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并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但是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后來米爾格倫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也做了類似或有所差異的實驗,但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為了證實這項實驗,也有許多更改了架構的實驗產生。馬里蘭巴爾的摩郡大學的托馬斯巴斯博士在重復進行了多次實驗后得出了整合分析的結果,他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一定比率的參與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約在61至66之間!
也就是說,哪怕是讓人服從命令的去折磨人,那么哪怕那些被下命令的人本身很有良知,但是也會有六成到三分之二的人會選擇聽從不符合自己良知的命令!這就是人類的羊群性,這就是人類的服從性!甚至四成到三分之一的不愿意繼續的“好人”。甚至在表示實在不愿意繼續之后,他們這些人里面都沒有一個人去主動關心一下對面的人到底怎么樣了!都沒有一個人要求去看看對面的人是否有生命危險!他們只是表示自己進行不下去了,然后轉身就走!好像他們選擇放棄只是因為自己的道德接受不了這種良知折磨,而不是因為對面的人快死了要救人!從這么一點來說,如果真要組織屠殺什么的話,那真心自己這邊不會有人為被屠殺的人站出來說話的!
既然真的忽悠人都這么容易,那么賈鴻漸當然在電影里面安排了貝恩差不多一樣的來忽悠人了!賈鴻漸的電影講究的是什么?那就是真實啊!雖然說這么一個真實的拍法可能會涉及到傳授犯罪方法什么的——但是德國那電影不是也上映了么?甚至在美國這邊也小范圍的上映過,都沒人批判那電影呢,咱怕啥啊?所以在這么一部片子里面。賈鴻漸那就安排了貝恩和他的手下就跟《浪潮》里面的那老師一樣,開始弄統一的服裝以及統一的手勢什么的!首先來說他們這么一個組織呢,剛開始打的口號就是給大家一個放松刺激娛樂的機會!本來最開始呢,那是號稱組團帶著大家到五大湖中偏向于加拿大的那么一側的水域里面“釣魚”,而實際上呢,他們則是弄了一條船帶著大家到了加拿大的五大湖沿岸一個秘密的基地里面去各種胡來!
在這條船上那可是各種沒節操啊,各種亂來啊!有了這種的機會,那讓一部分中產階級簡直開心的快要昏過去了!這時候讓他們抱著貝恩的大腿喊爸爸。估計他們都能樂意!然后呢,安排給大家統一的手勢和標志。告訴大家這么一個玩樂的地方還是會員制的,雖然每個人過來都要花錢,雖然錢并不貴,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來的!必須是受到組織考驗之后,愿意加入這么一個群體并且還能夠保守秘密的人才有資格加入這么一個團體來享受“假日”!這么一個說法那可是讓大家之間非常認同!畢竟對于這些已經能來加拿大的貝恩基地尋歡作樂的中產階級來說,來貝恩這里錢相當便宜。一百美元那就可以花天酒地一個周末,這簡直廉價的一塌糊涂好么!價格都快要跟真的釣魚差不多了!這么一個便宜又能尋歡作樂的地方,那要是隨便讓阿貓阿狗都能進來,這些人要是嘴巴大胡亂往外說,最后導致這么一個基地暴露了被取締了怎么辦?那大家不又是沒得玩了?不又要天天看蝙蝠俠那張撲克臉了?
大家當然各種不愿意啊!于是在這么一個情況下。貝恩那就成立了這么一個“俱樂部”,然后他在俱樂部里面,那身份地位自然相當的高!對外,這貝恩就宣稱自己是一個有錢的富豪,曾經是高譚市的一個孤兒,后來被別的城市的人收養了,然后長大就變成富翁了,同時還是一個色情擦邊球行業的富翁,所以他現在想要支持一下自己的“故鄉”…這么一個說法沒多少人信,不過這貝恩看起來還真是自己填錢進來給大家享受的,所以大家對這貝恩那也是尊敬有加,都盡量服從他的命令什么的。
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么一個組織雖然表面上喊著拒絕外人,但是實際上那卻是一點都沒有放松吸收外人的腳步!這玩意兒弄的就像是美國的兄弟會似的——美國的兄弟會那也是一種“福利會”,進入了這兄弟會,那就跟會里的各種學長是“兄弟”了,那就可以被學長介紹著擴展自己的人脈。然后隔三差五就有各種福利派對,搞不好里面就可以放浪形骸一下什么的。表面上聽起來,好像還是為了吃喝玩樂弄的組合?不然!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分別是美國規模第一和第三的銀行,它們一直都是生意場上的死對頭。但如果你聽說摩根大通的董事會副主席吉米李和花旗集團ceo維克拉姆潘迪特在某個私密派對上稱兄道弟,千萬不要驚訝。因為他們是同一個兄弟會的成員,這層關系可比各自公司的利益重要多了!
在美國。兄弟會讓人又愛又恨。它們遍布各高校,人數眾多,卻總是搞小團體活動,充滿神秘色彩。兄弟會成員縱情酒色,行為荒誕,其中卻誕生過美國總統、大企業總裁等眾多政商要人。兄弟會是盛行于北美高中、大學校園內的社團組織,其歷史可以上溯至200多年前的1750年。在美國第二古老的大學、位于弗吉尼亞州的威廉.瑪麗學院里,誕生了歷史上第一個兄弟會f.h.c.,這三個英文字母是“平頂帽俱樂部”的縮寫。其宗旨是“兄弟會、人性、認識”,創辦初衷是讓有相同興趣的學生聚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但似乎名不副實。該兄弟會成員、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曾在一封信中寫道:“當我還是威廉瑪麗學院的學生時,學校有一個叫做f.h.c。的組織,有6個成員,我是其中之一。但兄弟會沒什么有用的目標,現在我也不知道它是否還存在。”
如今,北美的兄弟會已經有成千上萬家。且它們并不以學校為單位,而是自成體系。遍布各個高校。兄弟會的會員關系十分緊密,其入會標準也非常嚴苛。首先,一個人要入會,需要提出申請,通過一系列面試贏得老會員的信任。之后,還要通過組織的一系列考驗。這些考驗帶有大學年輕人特有的幼稚和魯莽,如在校園內裸奔、在碎玻璃上做俯臥撐、舉著磚頭背課文等。每個人的入會考驗都不相同,大多是老會員們即興想出來的。通過幾次考驗后,申請者就正式成為會員了,組織會發給一個特有的會徽。并賦予一個希臘名字。同時加入者還要簽訂保密協議,與組織相關的任何信息不得向外人透露。入會后,考驗并沒有結束,新人將長期受到老會員的各種體罰和侮辱,直到有更新的成員加入。根據美國一家預防欺辱網站的數據,截至2010年2月12日,兄弟會和姐妹會共因“整新人”導致90名男生和6名女生死亡!
兄弟會入會過程嚴苛而殘酷,入會后的活動也以飲酒派對為主。但這種看似一無是處的組織,為何能夠不斷吸引大批年輕人趨之若鶩?原因在于,兄弟會是一個個團結緊密的小圈子,一旦成為圈中人,就能獲得受益一生的人脈資源。據統計,在福布斯雜志評出的美國500強企業中,有1/4的高管在大學時都是兄弟會成員,120家企業的ceo是某兄弟會成員。花旗集團、aig、摩根大通、高盛、通用汽車等眾多知名企業的現任或前任ceo,都參加了兄弟會。兄弟會里還走出了48的美國總統、42的參議員、30的眾議員和40的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由于兄弟會的會員資格是終身的,所以一個新人入會,就將和所有要人成為“兄弟”,在職業道路上必將獲益。
兄弟會里最著名的富豪之一,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ceo沃倫巴菲特。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讀書時,加入了阿爾法西格瑪派兄弟會,他的父親也是會員。巴菲特的入會考驗,是去百貨商店買特大號的女士內衣和內褲,這讓他窘到極點。據說入會后,他在聚會中喜歡談論投資之道,有些人后來成了他的客戶。不過,那些聲望較好的兄弟會并不是光有“買內褲”式的勇氣就能夠加入的,你還需要有顯赫的背景或出眾的能力,這也是兄弟會成員比較容易成功的一大原因。在電影《社交網絡》中,臉譜網創始人扎克伯格一心想要進入哈佛最負盛名的兄弟會“鳳凰社”,卻因為太過平庸而被拒之門外。當然,現實中的扎克伯格混得沒有這么慘,他是哈佛大學阿爾法埃普西隆派兄弟會的成員。
兄弟會的小圈子是終身制的,同時又非常低調。根據保密協定,兄弟會的活動嚴禁外人進入,成員們也不得向外透露活動內情。一直以來,人們對商界大佬們在兄弟會中的角色都充滿好奇。這些兄弟會聚會,也就成為外界最想窺探的內幕。而貝恩他們弄的這么一個東西呢,那就像是一個兄弟會!那也是嚴格對外保密,那也是整天吃喝玩樂,但是又讓大家之間互相幫助!這樣一來,那可是非常能夠吸引大家終身忠誠于這么一個組織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