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五四四、半是英雄半為梟(四)

  一住供精彩。

  有王浩然的提示,眾人再仔細分析,便覺得這個大明王朝確實已經走到了窮途沒路。

  天下諸布政司中,如今還算安寧的,唯有廣`東,這還是托了俞國振的福,群宵遠避,就是貪官污吏在新襄附近行事,也都小心謹慎一些,畢竟這附近的百姓也不知從哪兒得到的消息,有什么冤屈,便要去新襄告狀,好多管閑事的俞國振,還專門設有檢舉司,接受百姓的檢舉。他完全不干涉朝廷對于兩廣的人事任命,但朝廷卻不得不重視他的彈劾,因此每每他劾一人,朝廷立刻將之免職,比起朝中的御史還更有效。.

  而因為新襄的崛起,兩廣在部分上承擔了過去蘇浙對朝廷的負擔。想到這里,朝廷派范閑來的目的也很明顯,就是希望穩住兩廣,為朝廷接下來的決策保存一絲希望。當然,若是能從俞國振這里獲取財力支持,那就更好了。

  “我們準備得還不夠充分啊。”有人嘆息道。

  這句話在小小的議事廳里引起了共鳴,眾人紛紛稱是,就是俞國振,也情不自禁地點頭。

  這是非常無奈的事情,新襄這兩年已經是在全速發展,甚至可以說,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比起俞國振此前最好的計劃還要快,僅吸納的移民人口數量,就達到了一百二十萬,人口總數幾乎較崇禎十二年翻了一倍。

  到后來。因為涌入的人口實在太多,俞國振不得不采用了近乎工業化的改造措施,甚至可以說,除了沒有嚴刑酷罰和大規模的人道毀滅之外,他的新人改造營與一個集中營也相差無幾。

  短時間這樣做,對于迅速補充新襄實力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長時間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若不是饑餓與死亡的威脅。誰愿意把自己的自由交給別人?

  而虎衛的規模,也如俞國振所想的那樣,陸軍擴編為三師一旅——教導旅未變動,但教導旅的旅正享受師正待遇——總人數達到了近六萬人;海軍的規模則是一個師,總人數是兩萬一千余人。

  但全大明人口多少?即使是飽經戰亂的現在,新襄的社會研究院估計,全大明的人口總數。也應該在一億三千萬到一億八千萬之間!新襄的這點人口撒進去,就象是一團小火星撒入了海水。轉眼就會消失不見。

  而且大明積累的矛盾真的太多。有些問題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就算是俞國振主了天下,也沒有這個本領。這種情形之下,即使俞國振的政策是為他們好,他們也會抵制、會自覺沒有生路,再有兩三個別有用心之輩一煽動,比如打著朱明的旗號起事。頓時會一片風起云涌,到那時。難道說要俞國振將虎衛的屠刀指向那些被愚弄了的百姓?

  誰家父母,不是百姓出身!若真有那一日。虎衛當中只怕首先就要分裂!

  因此,當宋獻策不顧形象,象只大馬猴一樣蹲在椅子上提出要乘此良機入主中原后,王浩然立刻進行了反駁:“以兩百萬人治一億五千萬人,非屠戮不足以服眾,小宋先生覺得我們虎衛是能對數以百萬千萬計的百姓提起屠刀的么?那就不是虎衛,而是建虜,最終也必是和建虜一般下場!”

  俞國振并沒有“預言”若是建虜入主中原后華夏的結果會如何,只是就這個問題,讓新襄各行各業人物都進行推演。他不務虛,只務實,比如說農民,若是建虜來了,必然要跑馬圈地如同當初蒙韃一般,那么種地的農民將會是什么下場。再比如說工匠,工匠又會是個什么結果,工匠自己可以想象。

  最后綜合起來,建虜入主之后,第一便是要實行大屠殺,將敢于堅持華夷之辨的人,對朱明尚有懷念的人,或者只是他們覺得不利于自己統治的人,都一一殺滅,殺得道路以目人人銜口,這才算是完成第一步。

  第二便是焚書,摧毀華夏傳統,凡不利于其統治的書籍,或焚或改。這些野蠻人是不懂得對文化的敬畏的,始皇帝的焚書坑儒多半是后世儒生的夸大與詬責,但建虜卻是能真正能做出這種事情的!

  還有第三禁錮第四賣土第五殘民…

  幾乎羅列出了建虜的十大罪狀,讓俞國振震驚的是,他們羅列出來的,竟然和他印象中建虜真正做過的完全一樣。

  只不過他們還沒有想到,建虜的文字獄能殘酷到為了“清風不識字”這樣的詩句,或者只因用了崇禎年號,便將死人從墳里刨出來再腰斬的地步,更想不到,替建虜羅織文網的紀昀、劉墉之流漢奸之無恥。

  要讓俞國振象建虜一樣去統治華夏,倒不如讓他去死好了。

  “所以,對我們最有利的方式,還是讓明廷繼續維持,即使不能在整個華夏領土范圍內維持,也必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維持。這個時間,至少是十年,這是按照我們每年新增百分之三十的人口來計算,十年后,我們能有二千七百萬近三千萬人,入主中原,便…”

  “不對!”

  王浩然的話還沒有說完,宋獻策便跳了起來。他瞪著眼睛,聲音尖銳:“讓我們還縮在這里十年?眼睜睜看著中原百姓荼炭,只顧著自己過好日子?”

  王浩然抿緊了嘴,他看了俞國振一眼,宋獻策突然打斷他的話,原本是會議規矩不允許的,身為會議主持人,俞國振必定要出面干涉。

  俞國振伸手示意了一下,宋獻策氣鼓鼓地坐了下去,看著王浩然的目光有些不友善。他二人關系也一向不好,原因很簡單,宋獻策乃是底層讀書人出身。又一直沒有得到功名,看著王浩然這樣與朱明宗室有關系的人,自然是不順眼了。而同樣,王浩然覺得宋獻策雖然來投新襄,卻未能象他一般從虎衛基層做起,并未與自己舊有的階層做徹底切割,更不是一個做實事的料,也多少有些不買他的賬。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就是俞國振一手教出來的虎衛將領中,葉武崖幾乎和所有人都不往來,何況這種從天南海北來投的人物。

  “讓王兄說完再發表意見。”俞國振道。

  “是。”宋獻策仍然很是氣憤。

  “我的話說完了。”王浩然被打斷之后,便覺得思緒一斷,無法再說下去,勉強又講了兩句。便告結束。

  他一結束,宋獻策立刻又跳了起來:“不成。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多爾袞。他們進了中原,還不是把中原攪得一團糟?吃虧受罪的,只是老百姓,而不會是王公貴裔。”

  這話說出來就有點針對王浩然了,王浩然血往上涌,若不是這幾年在軍中養成了良好的軍紀,他幾乎要沖上去揪著宋獻策給這矮子來一頓狠揍了。宋獻策說到這也意識到不對。他又道:“那些王公貴裔吃虧受罪理所應當,天下弄成這模樣。他們要負大責任,可百姓為何要陪他們受罪?”

  “那你說。該如何是好,我們做好了統治全國的準備么?我大明大小州縣近千,每個州縣該派多少人,如何解決州縣里土地兼并問題,我們如何處置數以千萬計的流民——不是現在每年來的五六十萬,而是千萬,千萬!”

  王浩然被激起了火氣,他目光凌厲地瞪著宋獻策,說到這,他還特意補充道:“幾千萬人,可不是搖搖紙扇動動嘴皮子便能安置好的,大話誰不會說,我也知道要救民于水火,可是若將自己陷入水火之中,那就不是救民,而是滅了我華夏未來的希望!”

  “姓王的,你這話是什么意思?”

  “你想是什么意思,那就是什么意思!”

  兩人爭得面紅耳赤,眼見就要打起,俞國振這個時候卻起身,一言不發,轉身離開了。

  他也沒有勸二人莫爭,就這樣徑直離開,而此次會議,尚未出結果!

  這樣一來,比起他大發雷霆還要讓宋獻策與王浩然心中凜然。若是發怒,怒氣過后倒沒有什么事,可不發怒,就象是引而不發的火槍,隨時都有可能噴出致命之焰!

  “該怎么辦?”宋獻策與王浩然都有些惶然。

  “現在都安生了吧,不過是主公寬容,你們卻把寬容當成縱容。”茅元儀慢慢地說道:“現在好了,你們二人可以繼續吵啊,今后主公執掌天下,你們也可以繼續吵,若是你們兩人手中有兵權,還可以帶兵相互廝殺嘛。”

  這話說得二人都是冷汗涔涔,宋獻策暗暗埋怨自己太好賣弄,而王浩然也不禁反思自己這幾年在部隊中的打磨是不是白費了。

  俞國振離開了會議室,拒絕讓華悠之跟著,只是召來了人力三輪車,便揚長而去了。

  他去的地方,是靠近黃牛嶺的一處新的別墅區。這個小區居民數量并不多,但卻住著一些在新襄近乎隱者的人。

  方孔炤與張秉文。

  他二人來到新襄之后,便將主要精力用在了研究學術之上,特別是有關易學。俞國振曾問二人兩個問題,讓二人不得不從易學的角度來進行探討研究,而越是探討研究,便越覺得俞國振提出的這兩個問題尖銳深奧。

  第一個問題是“何為理”,用俞國振的原話來說,就是這世界最本質的東西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是“何為道”,同樣用俞國振的原話來說,就是如何認知這個“理”。

  俞國振到的時候,兩人正在樹下互辯,見到俞國振來了,當即結束了辯論。

  “濟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此次來,想必是又有什么問題要讓我們二人絞盡腦汁?”張秉文是俞國振救了性命的,因此對他甚是親近,一開口便道。

  方孔炤眼中開合,卻是閃過一絲鋒芒,比起純文官的張秉文,他可是通戰略,看了俞國振一眼,沒有說話。

  只是神情,有些沉重。

夢想島中文    明末風暴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