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60~361章 中華帝國輝煌15年和意大利的倒戈

夢想島中文    唯我獨裁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唯我獨裁第360361章中華帝國輝煌15年和意大利的倒戈第360361章中華帝國輝煌15年和意大利的倒戈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中華帝國的經濟總量再次超過美國奪回世界第一位。古老的東方帝國自1895年被美國超過之后,時隔十五年重新奪回這個位置,實在令人振奮不已。

  不過,經濟總量和工業能力是兩個概念。至少當前的中華帝國經濟總量雖然奪回世界第一位,但是整體工業能力還不如美國和德國,屈居世界第三位。

  中華帝國的工業化進程雖然非常快,但跟歐美幾十年上百年的工業積累相比較,中華帝國的工業積累時間太短。就好比賽跑一樣,歐美拳手跑得雖然慢,但是已經跑了很遠的距離了,中華帝國的拳手跑得雖然快,但是從出發,想要追上前面的歐美拳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行。

  1910年財年,中華帝國國會上發布了全球各國的工業實力估測數據的白皮書,作為評估中華帝國的整體實力的參考標準,為以后的經濟發展工作制定比照對象。

  白皮書主要參照歐美各國政fu公布的經濟數據,以及中華帝國在特別渠道獲得的情報作為輔助制定的。

  美國,依然是全球工業生產總值最強大的國家。1909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為130.14億美元,德國為92.19億美元,中華帝國為88.56億美元,英國為77.23億美元,法國為45.32億美元,俄國為21.22億美元,意大利為10.17億美元,日本為9.86億美元。

  其中,中華帝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增長最快,從1900年開始,平均每年都以20的速度猛增。這得益于中華帝國的國內的大規模工業建設,以及對高科技技術的大量實踐應用所致,當然中華帝國發動對外殖民掠奪戰爭也是一劑強心劑,作用不可估量。

  英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大幅度下降,原因是英國在中英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英戰爭中遭到重創,實力只有1905年的工業水平,倒退了五年。

  另外發展迅速的就是日本。盡管日本遭到中華帝國的軍事重創,其當時的經濟已經崩潰。不過,中美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全面對抗,導致美國大力扶植日本經濟,使得日本在十年來的經濟增長極快。

  不過,日本資源匱乏,又沒有海外殖民地原材料來源和商品傾銷市場,加上中華帝國的工業實力強勁增長,對日本工業的擠壓力巨大,因此造成日本工業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總值并不高。當然,日本的9.86億美元工業生產總值在中華帝國眼里算不得什么,但在日本人的眼里,這個成就是巨大的。

  作為衡量一個工業國家工業能力強弱的主要標準依然是鋼鐵和煤炭的年產量,中華帝國的白皮書中同樣公布了1909年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的鋼鐵和煤炭產量。

  1909年全年度,美國鋼鐵總產量2651萬噸,位居世界第一。中華帝國鋼鐵總產量2530萬噸,位居世界第二位。德國以1370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位。后面的為英國648萬噸,沙俄344萬噸,法國341萬噸,意大利122萬噸,奧匈帝國46萬噸,日本16萬噸。

  煤炭產量方面,美國依然位居第一位,6.2億噸。中華帝國以5.4億噸位居第二位。德國為3.3億噸位居第三。后面的是法國2.3億噸,英國1.7億噸,俄國1.2億噸。

  從1907年開始,由于內燃機的廣泛應用,從陸地上的車輛,到海洋里的戰艦,再到空中的飛機,石油化工產品的大規模使用,刺激了石油的大規模生產和銷售,于是以石油和石油化工為標準的新一代的工業強國標準出臺了。

  中華帝國的工業強國指標中,石油產量也納入標準當中。

  1909年,美國原油產量1億桶,位居世界第一,俄國原油產量3000萬桶,位居第二,英國(殖民地)原油產量900萬桶,位居第三,其他為法國110萬桶,波斯90萬桶,其他國家低于5萬桶。

  美國、俄國和英國作為石油生產大國,他們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其中,中華帝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每年進口4000萬桶原油,主要來自美國。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情況。實際上,中華帝國是在掠奪美國石油,因為中華帝國從美國進口的石油全部來自中華帝國在美國圈地后建立的中資石油公司,而中華帝國國內雖然也探明了一些石油大儲量區,但是探明后全部封存,帝國政fu未批準開采,只允許建立相關的石油化工工廠。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因為中華帝國國內的石油儲量不多,可以說在世界上屬于貧油國。而且石油埋藏深,不易開采,自行開采的成本遠遠高于在國外開采的成本。

  另外,中華帝國連續兩次在美國圈地賣石油,導致美國國內大量涌現石油開采公司,造成美國石油開采泛濫,原油的價格非常低。而中華帝國在美國保留了十二個大型油田的開采權沒有出售,自行開采成本低,石油源源不斷輸往中國,所以國內沒有必要開采本就不富裕的石油資源。當然,現在石油應用還不廣泛,還沒有達到取代煤炭的主導地位,因此就更沒有必要了。

  自1901年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登基后,中華帝國正式宣布成立。這個帝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統一的最后完成。統一后的中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原因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消除,統一中央集權,趕走了外國勢力,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從俄國、日本、英國攫取的幾十億戰爭賠款和從美國“搶劫”來的巨額石油資金所得,用于發展國內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國內六大工業基地的陸續建立完成,構成了重工業、輕工業的綜合發展基地;國家鐵路、公路網的打造完成,形成強大的工業運輸能力,促進經濟發展;中華帝國的產業革命較晚,易于接受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中華帝國在皇帝王辰浩的英明指導下,以美國資源工業模式和德國科技工業模式相結合的方式發展中華帝國特色的工業發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因此,19世紀最后五年,中華帝國快速完成產業革命后,到二十世紀前十年里,中華帝國的資本主義工業跳躍式地發展起來。1895—1910年間,鋼產量由不到1萬噸增加到2530萬噸;煤產量由310萬噸增加到5.4億噸;鐵路線由約100公里增到42萬公里。冶金鍛造業、機器制造業、造船業、電氣工業、石油化學工業、礦石開采業、紡織生產業都有迅速的發展。20世紀初,中華帝國在工業生產方面超過了英國和法國,躍居世界第三位。

  中華帝國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和1906年的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加速了壟斷組織的形成。1895年,中華帝國有1個壟斷集團(王辰浩的北洋重工集團),1900年增加到20個(王辰浩登基后為了籠絡部下,將一部分北洋集團產業分給心腹手下人經營),1905年約有1250個,1910年已達6600個。壟斷組織控制了工業生產,形成中華帝國經濟生活的基礎。20世紀初,直隸煤炭公司壟斷了全國煤產量的一半;帝國鋼鐵集團(直隸鋼鐵公司)控制了中國全部99的鋼鐵生產工業;在軍事工業方面,北洋兵器重工占據統治地位。在化學、電器、光學和精密儀器等新工業部門,從一開始就由壟斷企業經營。隨著工業壟斷組織的發展,銀行資本也迅速集中,北京40家銀行控制了全國資本的83。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結合,形成了金融資本。例如,帝國皇帝王辰浩的中華銀行(美洲銀行)擁有資本42億龍幣,控制著14200多家工業企業。中華帝國壟斷資本的形成,標志著它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不過,中華帝國擁有633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海外領地,擁有4.32億人口,有著強大國內市場,暫時還不需要對外擴張。

  中華帝國很冷靜的悶頭發展經濟,王辰浩就等著歐洲爆發世界大戰,那時就是中華帝國快速奪取世界經濟中心的時機。

  顯然,中華帝國對歐美的外交政策加速了歐洲爆發大戰的速度。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出現,使得自維也納和會以來的歐洲均勢時代已正式經壽終正寢,一個新的結盟時代降臨了。表面上,這種變化似乎也是走向一種平衡,而實際上國際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險的鋼絲,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墮入深淵。

  1905到1910年的國際關系很有那么一點驚心動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機都種下猜疑和怨恨的種子,使的戰爭逾發可能。

  在北非爆發了兩個摩洛哥危機,每次都表現出德國統治者的大膽敢為,而謀劃不足的特點。德國每次都是旨在威脅和打擊法國,而得到英國和俄國支持的法國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兩次危機中盡管德國一再兵戎相向、殺機必露,第二次危機中德國海軍直接示威,然而這都被法國頂了回去,這在俾斯麥時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英國表現出與德國不惜一戰的態度,這促使德國上下對英國的惱怒達到了極點。德皇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候所說的“大多數德國人都反對英國人。”在這時看來已經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略顯保守了。而英國也不在把德國僅僅當成是假想敵,而是真正的敵人來認真對付。1906年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軍事人員已經開始研究對德作戰的合作可能,同時,德國總參謀部也在制定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計劃。

  可以說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已經都在準備應對雙方爆發大戰的可能,但是雙方都沒有意識到,一旦兩大軍事集團爆發大戰,規模和時間都遠超他們的想象。英國的軍事家們認為,歐洲重新洗牌所需的戰爭時間半年就夠了,而德國的軍事家們也對此贊同,也認為最多不會超過一年時間,德國就會把法國打趴下,迫使法國再次割地賠款。

  雙方都認為同盟國和協約國這樣軍備競賽下去,未來十年肯定得爆發大戰,但是同樣他們也沒有預料到雙方大戰的時候已經臨近了。

  20世紀初,歐洲大陸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列強之間以及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矛盾不斷加深,斗爭愈演愈烈。

  巴爾干地區,重重矛盾在這里匯聚著、斗爭著,一點火星就足以引爆。

  偏偏中華帝國的皇帝王辰浩對這類事情樂此不疲,到處煽風點火,給列強們之間制造矛盾。王辰浩不敢肯定一次世界大戰還將1914年爆發,但他可以制造條件,讓一戰爆發。因此王辰浩帶領下的中華帝國政fu分別在蘇伊士運河、巴爾干半島、北非摩洛哥地區給歐洲列強們埋下了炸彈,至于哪顆炸彈先爆炸,王辰浩也不敢肯定,但他會盡力去創造條件。

  王辰浩很清楚,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在巴爾干地區有著重大利益之爭,它們干預這場戰爭又成為必然。對戰爭的干預必將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于是王辰浩也就順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接上了導火線。

早在1907年,薩洛尼卡成為青年土耳其黨人活動的中心,統一進步協會積極在馬其頓各地建立支部,特別注意在當地駐軍的青年軍官中發展組織,并著手在農村建立游擊隊。同年12月底,里扎派的統一進步協會、薩巴赫丁親王的個人主動和地方分權聯盟、亞美尼亞的達什納克會等組織的代表在巴黎舉行聯席會議,決定采取包括武裝斗爭在內的各種手段,以根本改變現存制度  ,建立議會制。

  在他們的背后,除了有英法俄三國的影子之外,中華帝國首次參與其中。

  原來,中華帝國為了獲得土耳其帝國控制的科威特、伊拉克產油區,多次要求土耳其政fu允許中華帝國租借科威特和伊拉克附近海灣地區的港口,但是每次都被土耳其帝國婉拒。

  因此,中華帝國對土耳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非常的不滿。出口給希臘海軍最先進的戰列艦,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表達對土耳其帝國的不滿。

  但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始終沒有像個聽話的孩子那樣聽從中華帝國的擺布,于是中華帝國決定扶植新的土耳其政權,以便達到占據科威特和伊拉克的戰略目的。

  當然,中華帝國是看中了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巨大石油資源。尤其是科威特地區,位于海灣石油區的最低點,所有石油都往那里流淌,只要中東的石油還剩下一滴,那也是在科威特。

  隨著全球石油的需求的不斷提升,中美關系不斷下滑,美國對中華帝國在美國的石油公司監管很緊,而且因為對華貿易逆差而建立對華貿易壁壘,加征200關稅。中美貿易大戰其中一個部分就是石油,為了在戰爭期間不被美國掐斷石油供應,中華帝國決定控制中東海灣地區的豐富石油。而波斯帝國被俄國滅了,中華帝國暫時不想跟俄國沖突,因此欺負土耳其就成為了必要。

  在中華帝國的秘密支持下,1908年7月3日,統一進步協會雷斯內組織的負責人尼亞齊貝伊少校率部550人上山,首先以“自由、平等、博愛、正義”為號召,宣布反對蘇丹政fu及外國瓜分陰謀。幾天后,已轉入地下活動的恩維爾帕夏得到中華帝國大批武器裝備和經費的支持,亦宣布起義。

  起義迅速席卷駐馬其頓的第3軍團和第2軍團許多單位,不久統一進步協會就成了整個馬其頓地區的真正主人。

  7月20日摩拿斯提的穆斯林居民舉行起義;23日起義軍開進薩洛尼卡,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并通電蘇丹,限期恢復憲法,否則將進軍伊斯坦布爾。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勢已去,被迫于24日宣布恢復憲法,重開國會。

  革命取得的初步勝利給人民帶來了很大希望。但是,青年土耳其黨人認為革命目的已經達到,滿足于政fu“監督者”的地位。蘇丹及其政fu安然無恙,形成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青年土耳其黨人在革命后制定的綱領,只提出捍衛立憲政體、擴大議會權利、限制蘇丹特權、全體奧斯曼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政治要求,以及發展商業、工業、農業的經濟要求,對于革命面臨的反封建反帝國主義斗爭任務提不出切實可行的綱領。

在1908年10月初,奧地利政fu宣布兼并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州,進一步動搖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威望。國內的封建宗教買辦勢力活動越加猖狂。薩巴赫丁的自由黨和穆斯林同盟結成反對統一進步協會的政治聯盟,導致1909年  4月13日的反革命事件。

  4月13日凌晨效忠于蘇丹的首都第一軍團的部分士兵發動叛亂。他們向議會所在地圣索非亞廣場集中,沿途有不少宗教學者和學生加入。叛亂者要求驅逐議長,取締統一進步協會。

  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滿足叛亂者的要求,撤換首相,并責令各省總督保護教法。

  薩洛尼卡的統一進步協會立即向中華帝國求援。

  20日,中華帝國地中海艦隊海軍陸戰隊以保護在土耳其境內的中國國民為由,出動一個陸戰旅登陸土耳其本土,并同馬赫穆德塞夫凱特帕夏統率的部隊組成“行動軍”,于4月23日抵達伊斯坦布爾。

  在中華帝國陸戰旅的幫助下,青年革命軍于26日控制了全城,鎮壓了叛亂。

  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通過議會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賴希德為蘇丹,是為穆罕默德五世。

  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標志著土耳其革命的結束。從此,青年土耳其黨人開始執政,并實行和中央集權政策,致使革命半途而廢。

  中華帝國作為有功之臣,重啟跟土耳其政fu談判租借科威特地區,并購買伊拉克地區的所有石油開采權事宜。由于土耳其政fu動蕩不安,如果沒有中華帝國的支持,青年派根本立不住腳,而且奧匈帝國不斷蠶食土耳其領土,巴爾干國家、意大利和俄國等國家也對土耳其虎視眈眈,同時,土耳其經濟不景氣,新政fu需要一筆巨款維持國家生存,于是穆罕默德五世最終簽署了中土《科威特租借條約》和中土《伊拉克區石油開采條約》。

  1910年6月3日,中華帝國以2000萬龍幣租借科威特99年的權利,并獲得伊拉克地區的所有地下石油的開采權。科威特地區作為土耳其帝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需征得中華帝國政fu同意,中華帝國在租界區內可以駐扎不超過3000人的軍警,租借區內按照中華帝國制定的法律法規實施,土耳其人需要無條件遵守。

  這樣,中華帝國成功的獲得了整個科威特,此后在科威特灣修建海軍基地,控制波斯灣地區的石油開采和運輸。同時,伊拉克地區的石油資源也盡歸中華帝國所有,大量中華帝國的石油公司再次開采,將原油源源不斷的運往國內。此后,中華帝國并不用擔心石油資源被美國控制住,同美國的政治談判又多了一個籌碼。

  1910年,中華帝國為希臘海軍建造世界最先進最強大的超神弓型戰列艦的消息傳到巴爾干半島后,終于導致該地區的力量失去了平衡,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所組成的“巴爾干同盟”反對奧斯曼帝國控制和壓制。

  本來,中華帝國為希臘海軍建造的超神弓型戰列艦還得兩年后才能服役希臘海軍,眼前希臘海軍還不是土耳其海軍的對手。然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土耳其國內爆發了革命,新的土耳其政fu控制力不穩,軍心浮動。

  于是,土耳其帝國的動蕩不安,給了巴爾干同盟機會。幾個國家秘密磋商之后,決定對土耳其帝國宣戰。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巴爾干半島,飽經了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創傷。20世紀初期,起源于亞洲西部的奧斯曼帝國仍控制著東南歐地區巴爾干國家的大片領土,400年來一直頑強斗爭的阿爾巴尼亞人民還沒有取得獨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族人民在馬其頓、色雷斯一帶還受著奧斯曼帝國的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

  1911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訂立盟約,門的內哥羅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干國家反土同盟,并決定利用意土戰爭的時機發動對土戰爭。但歐洲列強不甘心巴爾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各自懷著侵略擴張的野心進行干涉。

  1911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奧斯曼帝國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軍撤出巴爾干,給予各民族以自治權。

  奧斯曼帝國政fu拒絕了這個要求,并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干聯盟對土宣戰的直接口實。

  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采取軍事行動。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質量和軍隊戰斗訓練水平上,均勝過奧斯曼帝隊。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斗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爾方向以三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三個集團軍)對付奧斯曼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準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的軍隊。希臘海軍準備對奧斯曼帝國海軍采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準備在奧斯曼援軍到達之前擊潰敵軍。

  10月22日,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位于保軍集團右翼的第集團軍擊退上軍。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一、三集團軍,在多次擊退土軍后,于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洛澤格拉德)附近擊潰土軍第三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四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

  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于11月1、2兩日在葉尼杰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于9日投降。

  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后的幾次軍事勝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援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于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奧斯曼帝國覆滅。

  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1年12月,奧斯曼帝國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2年1月23日,奧斯曼帝國發生政變,新政fu(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

  月3日,巴爾干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奧斯曼帝國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后,于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簽訂《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干各國人民擺脫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愿望得以實現。

  1912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奧斯曼帝國為另一方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當時保加利亞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

  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于1912年6月29

  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采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四集團軍陣地。戰斗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

  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未遇什么抵抗。21日,奧斯曼帝國撕毀《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占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據1912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2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干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王國像扎進奧地利身邊的一根刺,幾乎把領土擴大了一倍,1912年夏季,奧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國建議采取一些措施來抑制塞爾維亞。可是,德國和意大利拒絕采取行動。這些都成了加劇了地區矛盾。

  巴爾干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巴爾干各國在戰后矛盾也進一步加深,為帝國主義大國繼續干涉和控制巴爾干提供了可乘之機,為帝國主義世界戰爭埋下了導火線。巴爾干戰爭之后,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軍備競賽,大量征集兵員,研制和生產各種新式兵器,軍費大幅度增加。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奧兩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事預算也達476億馬克。兩大軍事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制定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總參謀長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于我們,戰爭越快越好。”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中華帝國在巴爾干戰爭當中,一直嚴守中立,位于塞浦路斯的海軍基地成為向巴爾干戰爭各國出口軍火的集散地,中華帝國在巴爾干戰爭中向交戰雙方都出口武器裝備,大發戰爭財。

  發生在巴爾干的兩次沖突,使本就緊張的局勢更為惡化,也使得早以躁動不安的巴爾干火藥桶名副其實。1908年奧匈帝國認為土耳其爆發的革命是一個機會,乘機吞并了波斯為亞和黑塞哥為那。這就引起了視這兩地為己土的塞爾維亞和塞爾維亞身后的俄國的強烈不滿。沙皇政fu以戰爭相迫。但在這個問題上柏林和維也納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國向俄國遞交了一分態度極其強硬的聲明表示對奧匈的支持,同日奧匈帝國部分軍隊進入“緊急狀態”最終俄國退縮了。這個結果不僅使得塞爾維亞怒火中燒,沙皇政fu也發誓不再受辱。

  協約國此時的軍費開支遠遠不如同盟國,俄國和英國盡皆被中華帝國重創,短時間內緩不過氣來,法國根本沒法跟德國抗衡,因此協約國只能采取陰險的手段,那就是離間和瓦解同盟國集團。

  由于德奧是鐵桿關系,協約國沒法離間,只好拿意大利開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對北非的爭奪日趨尖銳。意大利企圖奪取土屬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今屬利比亞),作為在北非擴張的前進基地。

  意大利的意圖早在幾年前就被協約國猜到,當時意大利和俄國達成秘密協議,雙方在土耳其問題上有著共識。意大利支持俄國在波斯灣和黑海的勢力,而俄國則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擴張。

  英法俄三國協約于是在這個問題上決定給意大利一些好處,讓意大利攻擊土耳其。因為土耳其跟德國走的很近,協約國希望雙方內斗,以斷了土耳其加入同盟國的念頭。同時,給意大利好處,也是希望意大利能夠加入協約國一方,至少也可以在兩大軍事集團作戰時保持中立。

  于是英法俄三國政fu照會意大利,表達了他們的態度。意大利人向來是有奶便是娘,為了眼前的利益,于是跟英法俄達成了《馬賽秘密協議》,首次承諾如果同盟國非正義侵略協約國一方,則意大利不會參戰。

  英法俄對此大為高興,這表明他們的離間計劃成功了。有了意大利的這個承諾之后,協約國的力量雖然沒有增加,但是同盟國的力量卻是被削弱了。

  北非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是一片荒漠,經濟價值有限,但戰略地位重要。它與西西里島對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較狹窄的海面。1881年在瓜分奧斯曼帝國波爾泰政fu占有北非領地的過程中,阿爾及利亞(法國于1830年開始侵略逐步使之淪為殖民地)和突尼斯(1881年)成為法國的保護領地,因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名義上的屬地也歸西方殖民者所有,法國準備以此為由兼并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省。這一企圖遭到歐洲列強,特別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意大利的反對。為此意大利積極進行政治外交活動,與各列強達成協議和默契(于德奧兩國結成三國同盟),承認了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為了作好吞并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省的準備,意大利在1880年至1909年期間,不斷向兩地移民和派遣商人,購買土地,積極擴充勢力;派海軍軍官換上漁民的衣服,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捕撈海棉為名,進行海岸測量;指使意大利天主教神甫以傳教為名,深入內地收集情報。

  意大利吸取1896年在埃塞俄比亞慘敗的教訓,不斷窺測選擇時機。

  1909年9月,意大利利用動蕩的國際局勢和土耳其的嚴重困難,決定向的黎波里塔尼亞派遣海軍艦隊,并對土提出領土要求。遭拒絕后于28日以當地意大利人受到傷害為由發出最后通牒,29日對土宣戰,從海上炮擊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地,戰爭爆發。

  駐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的土軍僅有1個師約7000人,意大利則動員軍隊9萬人,并以海軍對土實施封鎖,阻止其增調援軍。29~30日,意海軍炮擊土耳其伊庇魯斯地區海岸城市普雷韋扎(今屬希臘),并擊沉土魚雷艇數艘。三天后海軍登陸部隊炮擊并占領的黎波里和圖卜魯格。

  11日,意軍(約3.5萬人,72門火炮,由c.卡內瓦指揮)進駐的黎波里,并在胡姆斯、德爾納和班加西登陸,至月底占領利比亞重要濱海城市,但遭到阿拉伯部落軍隊和來自埃及、突尼斯等地阿拉伯志愿軍有力抵抗,向腹地的進攻進展遲緩。

  1910年5月,意軍(10萬人,飛機35架、飛艇9艘)發動大規模進攻,海軍占領佐澤卡尼索斯群島。

  10月,土耳其國內政局不穩,加之巴爾干戰爭爆發,被迫求和。

  18日,雙方簽訂《洛桑條約》,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成為意大利的殖民地。土耳其放棄對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的主權,恢復兩地的舊稱利比亞,并承認意大利繼續占有佐澤卡尼索斯群島。

  由于當年意大利加入同盟國的原因便是跟法國在的黎波里殖民地沖突,如今意大利真正實現了占領該地區,法國也表示支持,雙方的矛盾頓時消除。英國也很大方,表示不會追究意大利參與八國聯軍侵英戰爭一事,并愿意將意屬索馬里歸還給意大利。這樣一來,意大利跟協約國之間的矛盾便煙消云散。反過來,意大利海軍在地中海根本擋不住英國海軍和法國海軍的威脅,指望德國海軍和奧匈帝國海軍是不可能的,于是意大利政fu就此開始倒向協約國一方。

夢想島中文    唯我獨裁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