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66 謀大計暫斂英眉 郡童子顯傲剛強

歡迎您  半個多月里,荀貞訪問遍了郡中各縣的名士,一邊以此來向本地的士人們示好,一邊也是借此順道巡視了一遍郡中各縣,對郡中的經濟、治安、人文、風俗等等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見得荀貞到郡,諸事不為,先是“蕭規曹隨”,繼之訪謁士人、“以問民情”,臧洪、袁綏等郡府里的諸吏私下里對此皆是贊不絕口。

  荀貞這么做,最得利的就是他們了。”

  首先,臧洪、袁綏、秦松等吏在郡府中的權力沒有變化。

  其次,他們大多出身自士族,當然樂見荀貞積極地和本地士族打好關系。

  雖然說荀貞也是出身士族,但通常來說,出身士族的“地方長吏”卻不一定就能和“任職地方的士族”處好關系,因為這其中牽涉到一個權力的博弈,如對“任職地方的士族”太過“縱容”,那么顯然就會侵害到“地方長吏”應該擁有的權力,所以說,雖是出身士族、但對“任職地方的士族”卻持打壓態度的“地方長吏”也是有不少的,事實上,陶謙就算是一個,而荀貞當年在趙、魏時也干過類似的事,也打壓過不少當地的士族、豪族。

  客觀上來講,地方的士族、豪族是任何一個“地方長吏”都避不開的問題,傾力打壓是不行的,一味容讓也是不行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軟硬兼備,不過就眼下來說,卻是此一時、彼一時,為了能盡快地得到地方上的全力支持、以為即將到來的“討董”之役備戰,荀貞卻是不得不“臧劍鞘中、暫斂英眉”,暫且收起了他在趙、魏的那一套,只能是如此行為。

  不過話說回來,荀貞這半個多月的“暫斂英眉”,雖非他一貫執政的作風,但至少換來了不錯的效果。

  這一天,荀貞從縣外訪士歸來。

  廣陵諸縣,這個縣是荀貞最后一個去的。

  和去別的縣時一樣,荀貞造訪了這個縣中的名士、名儒,并辟除了兩三個該縣中的士族、豪族子弟,充入郡府,帶著他們一塊兒回到了府中。

  臧洪、袁綏等在縣外相迎。

  因這是荀貞造訪的最后一個縣,臧、袁覺得“荀貞下車訪士”這件事應該是告一段落了,遂在迎了荀貞回到縣中府內后,便命郡府中的諸曹掾吏齊來,各奉上近日來的本曹案牘文事,以供荀貞披覽。

  荀貞卻不看。

  臧洪、袁綏挺奇怪。

  臧洪問道:“洪斗膽冒死以問之:明公下車伊始,便訪郡中士人,此固是明公崇文尚德,然今既訪士已畢,緣何卻仍不視郡事?”

  “訪士雖已畢,但我還有一事沒有做啊!”

  是什么事兒這么重要?

  袁綏問道:“敢問明公,是何事也?”

  “本郡的郡學我還沒有去過,學中的諸生皆我廣陵將來之讀書種子,我怎能不在視事之前,先去看過?”

  臧洪、袁綏對顧一眼,與諸曹的掾吏齊皆下拜,口中頌道:“廣陵有明府,廣陵之大幸!”

  荀貞現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招兵買馬。

  如果是“訪士”還可算是在助他在本郡立足,并為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查訪郡學”卻為何如此重要?非得在“訪士”之后馬上就去做,都不能等一等?

  這卻是因為徐州有一個笮融。

  荀貞已從劉備處知曉,笮融是當今不多的一個佛家信徒,而且是特別狂熱的那種,笮融若只是個平頭百姓,他信佛教也就隨他信去了,可偏偏他又是陶謙的親信,是陶謙的得力臂助,這么一來,他“浮屠信徒”的這個身份就有點微妙了。

  當下的佛教和后世“被漢化”的佛教有著不小的不同,但歸根結底,不管怎么說,這畢竟是儒家之外的另一種信仰,雖然影響力還遠不及后世,可因為笮融之故,現如今徐州卻也已經出現了不少佛家的信徒,尤其笮融所在之下邳,佛家信徒更是眾多,出於對抗太平教、爭奪民間信仰的緣故,陶謙對此是持默認、甚至暗暗支持的態度,可通過這次的造訪郡中名士,荀貞卻發現頗是有一些士人、儒生對此是持反感態度的,這也不難理解,首先,佛家的世界觀和儒家的世界觀是不同的,其次,笮融又是個狂熱的佛家信徒,把從州南三郡、包括廣陵在內征來的大批糧錢都截留扣下,轉用之用在了供奉佛陀上,如此一來,在這么個朝局不穩、州外又有巨賊窺伺的局面下,自就難免會有不少有識之士對此深為不滿,極其反感了。

  既有不少士人反感笮融的這種行為,而陶謙卻又對笮融的這種行為持默然、以至暗暗支持的態度,荀貞當然就要對此加以利用,以給他自己在廣陵士人、甚至是在徐州士人的眼中加分。

  那么,他又該怎么對此加以利用?

  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表現出他在“尊儒還是尊佛”間的堅決立場。

  那么又該怎么表現出他的立場?

  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查訪郡學”了。

  郡學里教的都是儒經,正如荀貞所說,郡學里的學生都是廣陵將來的讀書種子,換言之,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廣陵未來的儒家門生,那么,荀貞到廣陵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造訪士人,第二件事就是去查訪郡學,這也就算是旗幟鮮明地亮出了他的立場。

  事實上,臧洪、袁綏等郡府諸吏適才對荀貞的稱頌,雖是發自內心,確是對荀貞重視廣陵的文教而感到高興,但也只是因高興而稱頌罷了,都尚未能看出荀貞的真實用意。

  現在看不出荀貞的真實用意也沒有關系,荀貞需要的只是讓他們有一個“荀貞重儒”的印象,待到來日,如果荀貞和陶謙、笮融,尤其是和笮融間真的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要有這個印象在,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偏向荀貞。

  卻說荀貞這次來查訪郡學,就不再是以私人的身份,而是以郡守的身份了。

  臧洪、袁綏、秦松諸吏盡皆從行。

  到了郡學,只見郡學占地不小,可卻顯得很冷清,校中的學生似乎并不很多。

  這卻是因去年十月黃巾之亂之故。

  在那次變故中,郡學里的師、生們有不少死在了亂中,沒死的那些,又有不少歸家去了,現在留在學校里的經師、學生并不多。

  經師只剩下了兩三個,學生不過百余人。

  荀貞沿路而行,觀望道邊校舍蕭瑟冷清,不覺感慨長嘆。

  忽聞得前頭有朗朗書聲,荀貞乃與諸人步行過去。

  行不多時,卻見是有四五個少年席地坐於前頭樹下,正在攬卷誦讀。

  作為荀貞的親衛,典韋、趙云俱在荀貞的身邊,荀貞止住腳步,召趙云近前,遙指樹下諸生,笑道:“子龍,昔年我與你初見時,我記得你當時也正是席坐於梨花樹下,覽書讀經。此樹雖非梨樹,樹下諸生雖非是卿,然眼觀於此,我卻不覺憶昔,那時情景,如在眼前。”

  趙云應道:“當日君侯黑衣長劍,英姿颯爽,云亦是不曾或忘,至今如在眼前。”

  “哈哈,哈哈。”

  荀貞與趙云對視一笑。

  荀貞遂令陪從的經師上前,把那樹下的幾個學生召了過來,問其姓名。

  諸生的年紀都不大,年長者十七八,年幼者不過十一二,聞得眼前之人便是新任的太守、潁陰侯荀貞,大多頓時誠惶誠恐,而唯有一人卻是從容不迫,行止有禮。

  而這個人恰恰是諸生中看起來年歲最小的一個。

  荀貞頗喜此子風度,記得他剛才回答姓名時自陳是廣陵縣人,姓衛名旌,因問道:“郡府有一吏,亦廣陵縣人,與子同姓,不知與子可是親族?”

  衛旌答道:“廣陵衛氏皆出姬姓,雖系同源,然早分多宗,旌與郡府中的衛君卻非同宗。”

  衛氏之祖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封,姬封初被分封在康國,故又被稱為康叔,后改封於衛,是衛國的第一代國君,其子孫遂以國為氏。

  衛旌年不過十一二歲,見這么一個小孩子用尚顯童稚的聲音地談論“衛”這個姓氏的起源和分支,荀貞不覺啞然,覺得甚是有趣,於是笑顧臧洪,說道:“子源,此子不但與郡府衛君同源不同宗,與卿亦然也!”

  臧氏也有一脈是出自姬姓。

  荀貞這句話是戲虐之詞,臧洪豪邁有俠氣,毫不在意,一笑而已,聽得荀貞拿他的話來開玩笑,衛旌卻是不樂意了,只是恪於身份,不好當場發怒,轉過了臉,氣嘟嘟不再去看荀貞。

  從行在荀貞身邊的臧洪、袁綏、戲志才、荀攸、典韋、趙云等人,都不覺笑了起來。

  聽到笑聲,衛旌越是惱怒,攥著拳頭,偏著臉,小臉漲得通紅。

  郡學里的學生少見有十一二歲的,衛旌能以這個年齡而入郡學,必是年少聰慧。

  荀貞見他惱怒,頓時也就后悔把他當做尋常孩童對待了,當下收起笑臉,肅容道歉,行禮說道:“適才失言,是我之過也,望子勿怒。”

  衛旌聰慧,雖非尋常孩童可比,到底還是個孩子,聽得荀貞以太守的身份向他道歉,自也就怒火漸消,轉回臉,一本正經地回了個禮,說道:“旌聞明府之郡,諸事不為,先訪賢士,觀明公舉動,想是欲興文重教。值戰亂之后,興文重教,正其時也!然既欲行此事,必要開襟下士,旌雖幼,亦諸生也,豈有聞欲興文教者、卻戲虐諸生的?”

  荀貞驚奇他的回答,顧盼左右,說道:“此子必我郡之千里駒也!”當即作出決定,現場辟用衛旌入郡府,為童子吏。

  衛旌卻是不肯,推辭說道:“諸經未成,年少淺薄,豈敢受此重任。”

  “好,好!我就等你諸經學成,待到那時,我若還在廣陵,必將再親來請子!如已離廣陵,也必將舉子之名,揚之於異州。”

  查訪過郡學,見校中存留的師生不多,荀貞便即下令,命郡府要多去請些郡中博學、有德的儒生來當經師,并做出決定,每月再給學校補些伙食費之類,提高先生、學生的衣食、住舍待遇,以此來吸引貧家子弟再來求學。

  這個決定一做出,雖然廣陵現在錢糧都缺,臧洪、袁綏等郡吏卻無一人反對。。

夢想島中文    三國之最風流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