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經濟危機開始進入第三個年頭。此時已經不再是經濟危機,而是真正的大蕭條。在整個地球上,50的關稅常態化。只有中國依舊秉持著5的進出口關稅,當然,中國也依舊秉持著貿易平衡的政策。英國駐華大使漢弗萊爵士作為老中國通被召回了倫敦。
這不是懲罰,而是正常的只為調動。英國方面召回漢弗萊爵士還有一個目的,他們希望能夠研究擴大英國在中國的銷售額度,拉動英國本土的經濟。漢弗萊爵士也算是載譽而歸,在中國當公使日子挺好過的,人民黨難對付,卻是明白人。漢弗萊爵士抱著生意局勢生意的態度,在中英貿易中干的順風順水。例如漢弗萊爵士大力促成的馬來租地項目,人民黨每年要從馬來運走幾千萬噸油棕籽,一噸油棕籽收一英鎊的出口稅就是幾千萬英鎊的收益,英國還得到了一個穩定的棕櫚油供應。馬來的土地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從任何一個綜合效益上,大英帝國都得到了巨大的實惠。
這只是漢弗萊爵士的功績之一,東南亞的椰子以及石油買賣,都擴大了英國的收益。一個為帝國每年增加上億英鎊收入的人,自然應當被當作功臣來對待。現在英國需要這位功臣為英國作出更大貢獻。
英國變化不大,這是漢弗萊爵士對倫敦最直觀的感受。中國的變化太快了,首都鄭州從一個火車站為主的城市,幾年工夫就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樓房、工廠、鐵路,瘋狂的建設著。不僅僅是鄭州,整個中國每天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讓漢弗萊爵士從目眩神迷到習以為常,等他回到英國之后,反倒不習慣起英國來。至少已經完全不習慣英國本土難以下咽的食物。
英國內閣就中英貿易的會議等到漢弗萊爵士回來之后才正式召開,漢弗萊爵士給內閣特別委員會做了一個報告,介紹并且評估了中國的消費能力,令人驚嘆的建設成就震動了特別委員會的眾人。然而漢弗萊爵士好歹在中國待了這么久,他卻不認為這能證明中國有消費能力,他認為這恰恰是中國缺乏消費能力。
“中國的財富都用在了固定資產投資上,或者是長期的重工業投資。民間的消費能力被壓縮到了很可憐的地步。既然英國沒有能夠控制中國這些國有資產,也不可能從中國國有資產上分到一杯羹。想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英國需要更多努力。”漢弗萊爵士用這樣的話作為結尾。
特別委員會的委員們聽完這話,腦子里面都冒出鴉片戰爭的舊事。當然,這念頭很快就被打消。中國大修鐵路公路,包括與緬甸接壤的云南也開始修建公路與鐵路。如果中英開戰,在英國獲得全面優勢之前,他們就得考慮中隊沖進緬甸的可能性。緬甸旁邊就是印度,一想到中國550萬陸軍,英國上層的心情就變得不好起來。
原本英國想在1930年向中國出口2000萬噸原油,經濟危機之后英國經濟受到不小的傷害,中英之間的貿易勉強維持了1929年的水平。眼瞅著1930年的中英貿易有可能中斷持續了二十幾年的不斷增長,進入下跌的軌道,英國政府當然萬分著急。
有利條件也不是沒有,經濟危機逼迫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度,雖然“不可兌換金本位制度”聽著與金本位制度還是一脈相承,實際上這已經變成了法幣制度。既然中英兩國的鈔票都已經變成了紙,一度橫在中英兩國之間的最大貿易障礙現在就解除了。當然,解決了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英國人如果允許中國的人民幣成為正式的世界性貨幣,允許中國出現貿易逆差,英國人手里面拿了一堆人民幣,那該怎么投資增值呢?
把漢弗萊爵士召回中國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詢問這個問題,中國是否接受英國在中國進行投資。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真正的大規模投資。
對中國人而言,英國的大資本家是“中國的老朋友”。對英國上層而言,英國大資本家也同樣認為中國政府是“英國的老朋友”。現在朋友既然遇到了問題,那該怎么互相幫一把呢?
英國公務員體系也是個官僚體系,漢弗萊爵士可沒敢把自己在中國做的各種準備都給拿出來。他現在看著風光無限,背后不知道多少人羨慕嫉妒恨。漢弗萊爵士當然清楚花花轎子人人抬的道理,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做,不是不能公開作,而是要看到底拉上誰來做。利益集團這個東西很現實,投奔對了利益集團就能再上層樓。找不對人,那就等著穿小鞋穿到死吧。
內閣特別委員會只是個大面上的組織,白天的會談只是開胃菜,晚上的私下宴會才是主菜。邀請漢弗萊爵士參加宴會的人 有限,就那么五個人,一位內閣大臣,三位大亨,加上漢弗萊爵士,都是劍橋大學畢業的。討論完關于牛津艦橋的劃艇大賽之后,飯就吃的差不多了。談話就到了關鍵部分。
漢弗萊爵士首先從內閣大臣那里得到了消息,現在內閣有一種想法,想提拔漢弗萊爵士到財政部工作,但是也有人反對。往下大臣就不再繼續下去。
漢弗萊爵士瞅了一眼同席的石油大亨,這才繼續說道:“我和人民黨在石油貿易上有一些討論,他們想在柬埔寨與海南島建立石油加工基地,需要合作與投資。”
這個話題正中兩位石油大亨的心思,他們盯視著漢弗萊爵士,等著他繼續說下去。包括內閣大臣也目不轉睛的看著漢弗萊爵士。
“中國想就近利用荷蘭的石油,在柬埔寨加工之后一部分賣給東南亞一帶,一部分就在中國使用。”漢弗萊爵士開始慢慢掀起自己的牌面。
“是合資公司,還是采用什么辦法?”內閣大臣問道。
“在這方面中國人的態度還比較遲疑,中國方面討論過他們想在國內辦一個股票交易所。”漢弗萊爵士放出了更多牌面。
“我聽說中國方面已經有了一支七十萬噸的運輸船隊?”在座的船舶制造大亨問道。
“最新消息是超過了160萬噸。30年的時候據說還要下水更多輪船。中國在造船業上花了很大的力氣。”漢弗萊爵士一面喝著紅茶,一面慢慢的答道。
“但是英國并沒有接到中國的任何訂單。”造船大亨問。
漢弗萊爵士認真的答道:“我聽到的消息中,中國方面曾經想從英國進口一些造船技術,卻沒有得到英國方面的同意。”
造船大亨并不拒絕承認這個消息,他接著問道:“那么中國從哪里引進的技術?意大利么?”
這話說完之后,在座的幾位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意大利的工業實力比英國差太遠,英國拒絕了中國的請求之后,中國就只能到意大利去尋求技術。
“但是我們必須考慮中國與英國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石油大亨并沒有放松任何警惕性,中國對日本的做法明顯表現出了中國根本不是和平主義者。
漢弗萊爵士不吭聲了,英國現在根本不希望與中國的戰爭。作為老牌殖民主義者,英國也能感受到中國給英國來的日益增長的壓力。這種壓力英國人再熟悉不過,法國、德國都曾經給英國基本一致的感受。如果不是大英帝國全面收縮的現在,英國只怕已經與中國全面翻臉,至少也會想方設法的遏制中國。
“戰爭么?”那位內閣大臣稍帶輕蔑的答道。英國畢竟是在歐洲戰爭中經歷過血與火的戰爭,很明顯這位內閣大臣并不相信在戰爭中英國會輸給中國。只是與陸軍大國接壤是海洋國家最討厭的事情。中國人口與大英帝國旗下所有國家的總和差不多,可這牽扯一個問題,大英帝國的工業主要集中在環北大西洋地區,中國則完全集中在一個地區。能與中國人口相媲美的是印度地區,英國很清楚,印度地區的工業實力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比。更不用說大英帝國于殖民地各國的關系也千差萬別。即便如此,英國上層依舊不認為英國在戰爭中會失敗。
造船大亨把話題拽回比較靠前的內容,“漢弗萊爵士,您能談談中國建立合資公司的事情么?中國會采取怎么樣的入股與分紅方式。”
1931年4月,漢弗萊爵士以英國財政部官員的身份重新回到中國。他的目標是與中國商討組建煉油公司的事宜。煉油是個很有趣的產業,直到21世紀的第2個十年,盛產石油的中東地區也只有伊朗一個國家能夠生產出自己需要的油料。
在理論上弄到石油,經過溫控就能分餾出汽油與柴油,這東西對設備要求很低,當年西北不少私自開小油井的地方都這么干過。這種方式效率低,浪費大,污染嚴重。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非常差。
石油品質對煉油產品影響極大,適于煉油的原油價格很高。人民黨走的是石油化工路線,得到炮鋼之前人民黨就開始大量研究石油裂化技術,大大提高了汽油柴油產量。得到耐高溫高雅的炮鋼技術之后,人民黨就全力開始推行更高溫高壓的石油裂解技術。
裂解出來的石油包含更多烯烴芳香烴,乙烯等產品就是重要標志。同樣,對高辛的烯類進行加氫反應,就可以精致出來高辛烷燃油。這可是空軍最需要的油料。
這種石化產業在1930年也屬于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全世界有大規模這等產業的也就是中美兩家。中國的分餾塔從20米、40米、50米、現在最高的已經到了80米。現在還在繼續不斷增高。好在這世界上此時這種技術是“頂級科技”。人民黨總算是收回了包括實驗室在內的所有成本。
陳克學高分子材料,這些都是基礎課程。教科書上早就把各種參 ,有了設計思路,又沒有人敢質疑陳克的觀點,所以中國化工產業盡管起步艱難,卻能堅持小步快跑,而且是毫不停歇的一跑十幾年。
英國人也能猜到中國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卻不清楚中國到底進展到了什么程度,更不清楚中國能對原油利用到何等程度。英國人認為中國對原油利用大概在30以下,卻不知道中國對原油利用率超過了80。
談判就是試探底線,中國的談判代表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影帝級人物。不僅內心根本不會因為情緒的外泄來表現,更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做出語氣顫抖、額頭冒汗、瞳孔放大、如果談判對手觀察仔細的話,還會發現中方談判代表的的某一只或者兩只手,某一只或者兩只腳在微微顫抖。
漢語望文生義的優勢也體現出來了,只要能背下來幾個名詞,就能模仿專家。英國人大概相信中國對石油的利用率在25,于是基于這種推算,雙方簽署了一個在25的基礎上挺公平的協議,英國人還占了不少便宜。
投資方式以英國提供原油,中方負責建設生產的模式。頭五年,根據原油的品質,中國支付一定人民幣進行購買。英國拿走三成的汽油與柴油,同時可以用人民幣購買剩下的汽油與柴油。
這對英國人大有好處,他們隨時可以切斷中國的原油供應。同時這些人民幣可以購買中國的油料產品,也可以用人民幣在中國市場購買英國想要的商品。
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汽油與柴油屬于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即便在大蕭條這樣的局面下,只要價格夠低就照樣有充分的市場。把煉油的投資與生產交給中國,英國人不僅擺脫了龐大基礎投資,擺脫了龐大的生產成本,還擺脫了工人們的反抗。對擁有廣大殖民地,擁有無 資源的英國人來說,這是有百利無一害的好事。
再說,英國不和中國合作,美國也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國市場。英國人相信中國國內市場有限,英國搶了這么一大塊蛋糕,美國人就吃不了這一塊蛋糕。最終英國方面在漢弗萊爵士的斡旋之下,成功的將英國與中國的石油貿易提高到每年2200萬噸的水平。其中將近1000萬噸是根本賣不上價錢的高硫原油。
英國經濟學界認為,有生產就有過剩,有過剩就會帶來經濟危機,有經濟危機就有工人運動。把這些麻煩與辛苦都給轉嫁到中國這樣的窮國,用些英國看不上眼的殘羹冷炙打發中國,穩住中國就行了。
擺脫了生產帶來的大麻煩,以“全球經濟分工”確立英國在全球的頂級食物鏈地位。只要掌握者壓倒性的海軍優勢,英國就可以保證遠東的穩定。
陳克對英國人的這種想法非常熟悉,他也在歷史課本上學過,英國佬在二戰前完全是吃殖民地經濟過活的。但是英國佬畢竟是英國佬,是幾百年的列強,智商不容置疑。所以從一開始,陳克還覺得不太敢相信。等到最終確定英國佬真的是這么認為的時候,陳克不得不在內心感嘆,資本主義制度真的是記吃不記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