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四百八十八)中日航母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正文(四百八十八)中日航母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歷史軍事酷文  正文(四百八十八)中日航母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正文(四百八十八)中日航母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網Www.

  日軍的飛行員實戰經驗豐富,這是他們占有優勢的地方。張起帆編隊徹夜向南航行,離開了風雨交加的海面,8日已進入天氣晴朗的海域。而日軍艦隊仍然在風雨交加的海域活動,當時云籠霧罩的天氣使日軍艦隊難被發現。這次海戰實際上是雙方航空母艦編隊同時發起的一場戰斗。9時至9時25分,中國航空母艦的突擊機群先后出擊。“龍天”號航空母艦第一批起飛的飛機為36架:2架戰斗機掩護21架俯沖轟炸機,4架戰斗機掩護9架魚雷機。10時30分許,俯沖轟炸機群率先發現日本航空母艦。日軍艦隊以疏開隊形航行,并有警戒艦只護航。就在飛行員們借助云層的掩護等待魚雷機到來的時候,“瑞鶴”號航空母艦已消失在暴風雨之中。于是,“翔鶴”號成了中國飛機的唯一攻擊目標。

  當中國魚雷機接敵時,俯沖轟炸機已開始了俯沖。兩支攻擊機群配合默契,但戰果甚微。由于中國的魚雷機航速相對較低,容易規避,倒是俯沖轟炸機的攻擊卓有成效,擊中“翔鶴”號航空母艦兩顆炸彈。“飛衛”號輕型航空母艦的突擊機群比“龍天”號的晚出動10分鐘,其中有12架俯沖轟炸機未能發現目標,只有11架魚雷機和4架偵察轟炸機發現了日軍。中國飛行員投射的魚雷還是沒有能夠命中,仍然是俯沖轟炸機對已經中了兩顆炸彈的“翔鶴”號再次命中了一顆炸彈。這3顆炸彈就使“翔鶴”號航空母艦失去了作戰能力。由于該艦飛行甲板損壞,已不能收容飛機,高木下令其脫離編隊返航。

  幾乎在中國海軍的飛機起飛的同時,日軍也有70架攻擊機和20架戰斗機離艦。這些日本飛機離中艦還有70海里的時候,就被中國海軍的雷達發現。但是在雙方攻擊之前,中國海軍只有3架戰斗機得以攔截敵機。日軍飛機在距中國艦隊20海里外,尚未受到中國戰斗機截擊時,就分成三個機群,其中兩個是魚雷機群,一個是轟炸機群。

  此時中國海軍的3艘航空母艦,同在一個環形警戒序列之中。規避運動逐漸使各艦之間的距離加大,警戒艦只也隨之一分為三,這樣無形當中削弱了警戒,這顯然是對日軍的攻擊有利的。

  最先遭到攻擊的“龍天”號成功地避開了日本飛機發射的魚雷,但被擊中一顆炸彈。但這艘航空母艦的戰斗力并沒受到多大削弱。比“龍天”號的噸位小很多但機動性能差些的“飛衛”號在敵魚雷機同時從艦艏兩舷“夾擊”下,遭到重創。由于左舷擊中兩條魚雷,三個鍋爐艙進水。與此同時,又被擊中兩顆炸彈,但這兩顆炸彈沒有造成多大損傷。該艦中雷引起艦體傾斜,調整重油后,恢復了平衡。該艦的主機沒有受損傷,航速仍可達到24節。對完成攻擊任務后返航的飛行員來說,這艘航空母艦依然完好無損。

  中國海軍開始回收返航的飛機時,認為已經贏得了這次戰斗的勝利。張起帆的兩艘航空母艦均未受到致命的損傷。與此相反,日本航空母艦“翔鶴”號已經喪失了戰斗為,“瑞鶴”號無法容納全部飛機,只好讓這些飛機去別的航空母艦。高木能用于作戰的飛機僅有19架,而張起帆尚有47架攻擊機和22架戰斗機可以作戰。

  張起帆和林陌仟盡管知道現在中國海軍處于相對有利地位,但卻未能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因為“飛衛”號航空母艦12時47分發生了爆炸。這是發電機爆出的火花迸到從破裂油管里漏出的汽油上所引起的。起初,看來不會造成多大危險,“飛衛”號繼續收容飛機。但到了14時45分,發生了更嚴重的爆炸。火勢迅速蔓延而無法控制,只好呼救。雖然“龍天”號和“飛天”號收容了在空中的“飛衛”號的飛機,卻未來得及轉移已經降落在“飛衛”號的飛機,艦上烈火熊熊,艦體頻頻劇烈震動,全體艦員只好離艦了。全體艦員奉命離艦后,張起帆派一艘驅逐艦前去把“飛衛”號擊沉。驅逐艦接連發射了5條魚雷,才使這艘航空母艦于19時56分消失在太平洋的波濤之中。

  返航的日軍飛行員報告說,已經擊沉了兩艘中國航空母艦。高木作出了非常樂觀的估計,并將此情況向南云忠一和山本五十六作了報告。這種夸大戰果的主觀臆斷,使南云忠一決定讓受傷的“翔鶴”號航空母艦返回新加坡,也促使山本五十六決定讓整個突擊部隊撤離戰場。雖然已經擊沉兩艘中國航空母艦,有部下建議使用“大和”號的巨炮摧毀特魯克港,但山本五十六仍然認為必須推遲實施特魯克港的登陸作戰。顯然,他已感到難以保護登陸部隊不受中國岸基飛機的攻擊,而仍然具有強大戰斗力的“伏羲”號的巨炮也是他令外感到擔憂的因素。

  山口多聞強烈反對突擊部隊撤離戰場,8月18日24時他試圖前去全殲中國海軍的“殘余部隊”。山口編隊改變航向,向南、向東搜索前進。但是這時張起帆的艦隊已經遠遠離去,日軍無論如何是追趕不上了。

  這樣一來,這場中國和日本航空母艦編隊之間的第一次海戰就此告終。在這場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海戰中,雙方艦隊都是在對方視距之外進行交戰的。

  從戰術上看,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日軍略勝一籌。雖然日軍飛機遠比華軍損失的多,日軍人員的傷亡也比華軍多一倍,但是,以沉沒25700噸的輕型航空母艦“飛衛”號與沉沒12000噸的輕型航空母艦“白鳳”號相比,華軍的損失大大超過了日軍。日軍在一開始被擊沉的驅逐艦及小型艦艇的損失,也不比華軍被擊沉的“華凱”號油船及“心宿二”號驅逐艦的損失大。不過從戰略角度來看,則是中國贏得了勝利。因為自開戰以來,日軍在太平洋的武力擴張第一次遭到正面遏制;進攻特魯克港的登陸輸送隊,也不得不在中途返航。這次海戰還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影響,如在馬里亞納海戰期間,釣魚島于8月16日失陷,這使中國人民感到沮喪;這次海戰在戰略上取勝,使這種情緒有所好轉。更為重要的是,被擊傷的“翔鶴”號航空母艦需要修理,損傷慘重的“瑞鶴”號航空隊需要重建,因而這兩艘航空母艦均不能參加后來的海戰。

  日本,福岡縣,坂村航空基地,日本陸軍航空兵防空戰斗指揮所。

  這是一幢半地下的建筑,鋼門緊閉,戒備森嚴,因為日本最新式的“白光”雷達綜合系統的中樞神經就設在這里。建筑物里面宛如一個小巧雅致的電影放映廳,指揮官室和參謀室位于二樓,看上去有點象貴族婦女看戲的包廂。

  樓下大廳便是工作室,一塊巨大的顯示屏幕鑲嵌在正面墻上。屏幕上標有各基地位置的日本地圖以及周圍各國的海岸線。在屏幕左右兩側的狀況顯示屏上,各種光點和線條正隨著數據源源不斷地輸入不停地變化著,從各航空兵截擊機團的待機,直到高射炮的發射準備等等。所有狀況顯示無遺。

  不為世人所知的是,當英國和德國正在海峽兩邊開始雷達和早期的電子戰時,日本人卻在當時秘密發展起自己的雷達系統。

  雖然日本的雷達比英國和德國的同類產品性能上要落后,但是日本國內當時并不缺乏一流的技術專家和電子工程師,這些人在1936年就研制成功性能相當可靠的空腔磁電管(10厘米波長,英國和中國在1939年研制成功,但是馬上應用于雷達和實戰當中)但是日本軍方的高級將領們卻醉心于傳統“武士道”精神,對新式技術不感興趣,傾向于紀律,盲目的勇氣,犧牲精神可以戰勝一切。另一方面,日本島國的有限的資源在高技術裝備投入上也限制了當時日本人的干勁。

  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不良競爭也加劇了這一問題,他們的相互爭吵有時比盟友德國的海空軍種的競爭還要激烈。由于日本陸軍最初師法德國威廉時代的陸軍,而海軍開始就師法英國皇家艦隊,兩者就都有一些各自守舊的傳統,而不象新興起的美國和中國那樣重視新式科研技術。

  日本軍方出于防空需要開始開發一種無線電探測系統,是日本最早的反空雷達的雛形,這套系統是固定安裝的,只能探測在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的狹窄波束內的100多公里內的飛機。這套系統被命名為“壹型電探”,在日本本島少量部署,改進后幾年內部屬了100多部,甚至在南部朝鮮沿海和西伯利亞也有。這種系統設置是相距100多公里兩端,一端是無線電波發射器,另一端裝接收器,飛機在兩端間的無線電波束中時,接收器會有異常信號。由于連飛機距離都測不了,只能知道有飛機在這條線上,可以說相當原始,軍用價值很有限。

  由于日本在新式的更精確的脈沖雷達方面進展緩慢,于是找到了軸心盟友德國。在1940年年初,日軍方技術人員秘密訪問德國來交流各自技術發展。日本海軍和陸軍各自派出自己的技術小組,并且他們的行程安排上也沒有一點溝通和合作,德國人分別接待了2次相同目的的訪問團。

  當這些人到達德國后,德日雙方也沒有以誠懇的態度來交流技術。德國人雖然讓日本人考察了他們的防空預警雷達一段時間,也看到了新式“弗瑞亞”雷達,但德國很本不告訴他們的“弗瑞亞”雷達用來做什么,同樣日本人也沒告訴德國他們研制成功了微波空腔磁電管。德國人一直認為日本人沒有什么在他們面前值得一提的東西,日本人也是這么想的,“德國這方面也許早領先我們了。”

  日本人回國的同時,日本海軍也收到美國和中艦裝備雷達的情報,當專家們回來后,日本海軍開始發展自己的雷達系統。這些專家很快就研制出一臺脈沖雷達的原形,一共生產了80套,后來改進出艦載防空水面搜索雷達“21”

  型雷達,大約裝備了80套。不走運的是,由于制造工藝問題,“21”

  型雷達在軍艦上使用時可靠性不好,在不良海況時很糟糕,日軍操作員對此反映可以說相當的惱火。

  與海軍在同一時間里,日本陸軍也發展了自己的新式雷達,剛開始的原型很不適合野戰使用,但緊接著出現了“6”

  型對空預警雷達,它的發射波束很寬,和英國早期的雷達相似,發射波束掃過幾個豎直面,接收器活動在3至4個方向上來接受反射回來的信號。一共造了大約300臺,1940年開始服役。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日軍開始對原英國、荷蘭、美國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發動全面進攻,隨后開始威脅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在這場侵略進攻狂潮中,日軍還在新加坡繳獲過英國的雷達系統,在菲律賓的美軍小島上繳獲了美國的“scr-268”雷達,還有一部被破壞的“scr-270”雷達。

  日本的雷達系統首次結合了由日本人自己發明的“八木天線”,另一方面,海軍利用繳獲的美軍雷達,仿制出“41”型防空火控雷達系統,隨后改進為“42”型雷達,性能較前者稍佳,日本一共生產了數百套該型系統。日本陸軍也從繳獲的美國雷達派生出自己的一系列雷達,但是仿制的效果很差,日本人很不滿意,僅僅生產了少量。戰爭后期,日本陸軍終于成功改進出可靠實用的新式雷達。這樣,日本海軍和陸軍都從自己的早期的固定的雷達系統派生出新的雷達。海軍的雷達都改進為更輕的可移動部署的“特13”型雷達,到了1942年生產了更輕的“特14”型雷達,當年就生產出上千套該型雷達,這種雷達轉動是用手動操作的,天線構造也是很簡單就是一個“豐”字型架子。

  此刻,值班軍官們正坐在數排監控臺前,神情緊張地監視著顯示屏。不過,除了緊張之外,多少還有點自豪。在值班軍官身后,有數名國內知名專家的技術指導。

  這套“白光”系統往日里故障層出不窮,今天難得運轉得如此順利。防空作戰指揮所內光線黯淡,開著電風扇以保持恒溫,從顯示屏上的情況看,今天整個日本秋高氣爽萬里無云,該系統之所以運轉順利,也許原因就在于此吧。

  日本的防空系統依靠全國的多處雷達基地的支撐,過去一直采用落后的手動方式。也就是說,雷達基地通過無線電向戰斗機指示敵機的位置,并把戰斗機引導到會敵點。采用手動方式,從發現目標到識別需要不少時間。如果敵機的速度很快,等到戰斗機飛到的時候,敵機已經飛遠了。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fu才決定建立“白光”系統。

  制造“白光”的大公司在日本有三家。當日本政fu決定采用“白光”系統的消息一傳出,各大公司便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推銷大戰。

  “三菱”公司使用一切手段,通過收買和拉攏日本政fu的上層官員,向政界提供巨額捐款等,終于蠃得了大宗訂單。

  在日本政fu決定購買“三菱”公司的”白光”系統,但從購買電子設備第1號機起,故障就層出不窮,工程一度延期,再加上“三菱”公司巧立名目,如要在各地雷達上增設反干擾裝置等,總費用一再膨脹。當然,這些費用都是由日本國民的血汗錢來負擔的。

  現在,安裝階段總算是結束了,可是整個系統運轉并不十分靈活,目前只好作為調度期同手動警戒管制系統配合使甩。

  此刻,在監控臺的顯示屏上,星羅棋布地顯示著許多半圓符號,指示出位于各處的雷達位置。

  突然,在巨型顯示屏幕上,距鹿兒島西北方向400公里處的東中國海上空,出現了一個國籍不明的飛機的白色雙重圓符號。

  識別監控臺前的值班軍官按著鍵盤,將“不明”鍵轉換成“敵機”鍵。在二樓坐鎮的指揮官向新田原航空基地發出緊急起飛的指令。過不多久,從新田原緊急起飛的一隊“烈風”戰斗機的符號出現在巨大的顯示屏幕上,操作員用手動的方式顯示出其航向延伸指向同敵機的預期航線交會點。本章節由網書友發布Www.

夢想島中文    高科技軍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