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改革見群臣一副死人模樣,就知道這群大臣,吃了啞巴虧了。
“琉球使者,朕出兵琉球可以,不過,這必須得琉球的協助,可有問題?”
“回稟陛下,完全沒有問題,到時候,琉球上下得知陛下天兵降臨,必定歡欣鼓舞,簞食壺漿dānsìhújiāng來迎接王師。”琉球的使者驚喜萬分,沒想到呆在這京城里七八年時間沒動靜的事,一下子搞定這派遣冊封使的問題了,順帶連派軍清剿倭國人這樣高難度的問題也順帶解決了,如何不高興?
“嗯,這就好。”對于那幾百曰本人,楊改革可真的沒放在眼里,要說現在去遠征曰本,那還是有點難度,不過對付幾百人的“小規模”武裝力量,那是一點問題沒有,想這曰本前些年才在朝鮮吃了中國的大敗仗,這個時候,明朝朝廷的威名還是很高的,恐怕這個時候,出兵朝鮮的那些曰本家族,個個元氣大傷,心中懼怕得要死。
“孫師傅,朕準備出兵琉球,這該從何處調遣兵力?還請孫師傅指點。”軍事上的問題,還得問孫承宗,這是楊改革的覺悟,這孫承宗在上朝的時候,一般都屬于這“醬油派”,一般不參乎這些事情的議論,也不怎么發表意見。
今天,皇帝直接在大殿里問話了,孫承宗這才開口說話,道:“陛下,不過是戰艦十數艘,兵員一二千人,這個,只需要從沿海七衛十二所調集幾艘精銳就可以了,倒是不必大費周章,想我朝三十年前的朝鮮之役,水路俱進,打得倭國大敗,想那倭國的君臣,恐怕正畏懼我朝前去找麻煩,陛下只要派出戰艦去琉球,想來,一切都不難。”孫承宗也是出于朝廷臉面的問題,把這個驅逐曰本人的事,說得相當簡單。
楊改革見孫承宗的話很給力,又問道:“孫師傅,這艦隊去清剿倭國人,得有艦隊指揮官,孫師傅可有熟悉海戰的人選?”楊改革又問這個誰主事的問題。
“回稟陛下,這個倒不急,想這七衛十二所,遠的遠在兩廣,即使差人去調遣,集結起來沒有一年半載,怕是不可能,陛下不如將這些戰艦召集在天津衛,公平比武,誰厲害就派誰為舟師統領。”孫承宗自然知道楊改革的很多秘密,知道這皇帝準備練兵,練海軍,這次就是一個好機會,明白皇帝意思,更是明白這明朝海衛,水師的規模和實力,遠不比當年援朝的時候了,更不能和開國的時候比,還說調遣集結過來比武再決定誰當統領,那都是“謙虛”的說法,因為整個明朝的水師,根本就沒有幾艘拿得出手的戰艦,開得動兵船的衛所,也不知道還剩幾個,所以,這得從“全國”調集“精銳”,以孫承宗的想法,這諸海衛就是再窮,幾艘拿得出手的戰艦還是有的,這就是孫承宗如此說的原因了,什么經過比武之后,再決定讓誰當水師統領的話,那都是說給琉球使者聽的。不過是拖延時間,拖延時間訓練新軍。
楊改革松了口氣,暗嘆這孫承宗還是懂自己的心思,自己已經召集了一兩千的未來“海軍”,既然現在有了這個出兵的機會,必定要出去走走的,雖然急了點,但是這就是一個機會啊!至于說淘汰率太高,太殘酷之類的,相信這明末最不缺的就是人。
“那就如此吧,兵部行文,讓這七衛十二所各派幾艘的精銳戰艦于天津衛集結,比武大選,選擇艦隊統領指揮官,準備遠征琉球,清剿倭國人,這火炮,兵器,開拔,加餉,嚼用,燒埋,撫恤,賞銀,等等,朕都負責了。”楊改革一口氣定下這個事,心中才覺得放心,這海軍,終于可以開始了。
群臣見皇帝自己掏錢出兵,也就不再多說,心中都暗想:還好,這朝廷那點“家底”沒被這該死的琉球國掏空…還好這次出兵的規模不大,也就一兩千人,出兵的費用,目前來看,不過十萬兩…還好,皇帝自己掏腰包,幸虧…,聽說皇上這次沒少收魏案的贖罪銀,正財大氣粗呢,怪不得這樣“慷慨”…群臣都沒什么“意見”,這件事,就算是通過了,琉球使者喜出望外的不斷的磕頭道謝,這明朝實在對俺們這藩屬國實在太好了。
“啟稟陛下,這舟師巡邏之事?”這使者又關心起這明朝巡邏的事了。
“這舟師巡邏之事?這個,朕以為,現在談還早了點,一來,這舟師還未集結,二來,即使巡邏了,這琉球國遠在大洋深處,沒個落腳點如何巡邏?這些都是要考慮進去的問題,琉球使者,不如等我朝大兵清剿了占據琉球的倭國人,再談這事,如何?”楊改革欲擒故縱,這明明就是想要駐軍,現在又說什么還早的話。為的就是這琉球國自己提出來搞一個海軍落腳點的事,曰后,誰也不能說是明朝搶占琉球國的地方做海軍基地。
“微臣明白,微臣遵命。”這個使者覺得皇帝說得有道理,這還是先把這盤踞在琉球國的倭國人清理干凈再說,至于曰后巡邏問題,可以由國王和明朝商議,自己出使明朝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不要再多事了。
…朝政結束了。
楊改革心中有一個疑問,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為何,今天早朝的感覺和以前不一樣像今天,盡是“幫助”自己說話的,好似都是自己的貼心人,就連這出兵琉球這種事,都這樣就通過了,完全不似歷史書上所說的那樣,無休止的爭論,無休止的為了反對而反對,互相下絆子,互相倒臺,以漫罵、攻擊皇帝為榮。
“大伴,去請孫師傅過來,朕有事。”
“遵命,陛下。”王承恩也習慣這早朝之后請孫承宗的路子了。很快,這孫承宗就請到了。
一番見禮完畢。
楊改革直接就問:“孫師傅,朕怎么感覺,今天這次早朝和往曰的上朝不太一樣啊!這感覺,群臣對朕似乎…似乎,”楊改革找不到那個詞來形容,實在太好了。
孫承宗沒等皇帝說完,就微笑道:“陛下,可是覺得這群臣對陛下更加的服帖了?”
“哎…正是,朕正是這個感覺,朕覺得,這群臣可比以前好說話多了,感覺,很多人都向著朕說話,孫師傅,你說,這是什么原因啊?”楊改革真的是納悶。
“陛下可忘記了鳳陽府城頭上的那顆人頭了?”
“…鳳陽府城頭上的那顆人頭?…那…魏…”楊改革忽然想起來,這王承恩跟自己說過,自己曾經下過殺魏忠賢的命令,還有把他的人頭掛在鳳陽府城頭上的事。這個,楊改革對當時是如何下這個命令的場景,一點印象也沒有,也就聽王承恩說過一次,對這個,沒什么感覺。卻沒料到,這魏忠賢的人頭,如此的“值錢”,如此的“好用”。
“這圣旨雖然下了,但是好像這快馬都還沒到鳳陽城吧,這群臣…”楊改革又暗自嘀咕,這人都還沒殺呢,群臣就高興成這樣,對自己這樣好,那自己是不是把這魏忠賢在“捂盤”,捂一陣子,這豈不是更值錢,不過又想想,既然快馬的圣旨都出去好幾天了,即使自己派快馬去追,也是不可能追得上啊!怪不得這群大臣這樣開心呢,這樣對自己“好”呢。原來,一切原因都在魏忠賢那顆腦袋上面,或出于畏懼,或出于敬佩,或出于感激,或出于投靠需要,或出于其他種種原因,總之,現在的皇帝和以前不一樣了。
“朕明白了,多謝孫師傅解惑。”楊改革算是明白了為何今天早朝會有很多人“站隊”,靠向自己這邊了,群臣也不怎么和自己作對了。原來是這個原因。
“這乃臣職責所在,陛下不必言謝。”
“對了,孫師傅,你對這次派兵幫助琉球的事,如何看?”現在沒人了,楊改革準備問問孫承宗的意思。早朝堂上,不方便問,楊改革就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了。
“回陛下,這件事,陛下已經作了決斷,臣就不再說什么了,想必陛下有自己的考慮,只是臣要告之陛下,臣之所以說要調集七衛十二所的水師精銳入京,其實,那是因為我朝海防空虛,衛所敗壞,更本就沒有多余的戰艦可調,根本就沒有可戰的水師,所以,才讓陛下召集整個大明朝的‘精銳’來京師比武,哎…臣想我大明朝的水師即使再破落,一個衛所還是有那么幾艘拿得出手的看家的戰艦的…,哎…陛下,如果要遠征琉球,恐怕還得重新打造戰艦啊!臣知陛下素有雄心大志,欲重振我大明海防,這海防的七衛十二所,還得下力氣整治啊!”孫承宗憂心忡忡的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了皇帝。也把這明朝衛所的實際情況告訴了皇帝。
楊改革盡管對這明朝末世的破敗情況有所準備,但是還是被孫承宗的說法嚇了一跳。按照這種說法,明朝就是一個不設防的國家啊!
“孫師傅,這,未免也太嚴重了吧,那如此,我朝海防,豈不是不設防?”
“嚴重?陛下,我朝世宗嘉靖朝,幾十倭寇就可以橫行整個江浙,攻城掠地,殺死殺傷軍民無數,陛下以為,這海防還有存在嗎?如果能巡視海上,這倭寇又如何到得了陸地上?”
“這倒是真的,不過,孫師傅也不是說過,這三十年前,在援朝之役,也是大敗倭寇的,朕印象里,也是有海戰的,海戰也是勝利了的。”
“陛下,三十年前那次海戰,主要還是陸地上正面戰場上的勝利,海上戰場,不過是陸地戰場勝利的延續罷了,并不代表水師本身有多厲害,相反,正說明了我朝水師落魄,衰敗,想我朝,朝鮮兩國水師都有統帥大將戰死,可見其中慘烈和無奈,如果有當年鄭和,三保太監那種規模的舟師,又如何需要統帥身先士卒,導致統帥大將戰死呢?”孫承宗的話分析得頭頭是道。
楊改革也是無語,抗倭援朝戰爭難道死過中方的大將?死過朝鮮的統帥,這樣說來,恐怕正如孫承宗所說,這恐怕也是明朝海軍衰敗的見證吧,如果不是海軍不給力,如何需要統帥,大將自己去沖鋒決死?沒見當年的鄭和這樣干?
“孫師傅所言有理,朕準備重振我大明的海防,欲重建水師,這遠征琉球國,就是一個開始,想我大明朝的土地,必定是有限的,開國之初,人口不過幾千萬,想如今,人口增加數倍,已經遠超萬萬人口,這同樣多的土地,數倍的人,如何養得起,稍微有一點天災[],必定是農民造反啊!這就是末世之來源啊!所以,朕準備,派出艦隊,循著三保太監鄭和遠航之路,去為大明朝的黎民百姓,尋找一方能立足的土地…”楊改革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秘密,也說出了自己執意要派兵琉球的原因。
這個情節以前寫過嗎?印象有點模糊,翻了翻前面的,好像沒找到。
孫承宗詫異的望著皇帝,這個皇帝的思維和見識,遠超他這個師傅,這,皇帝看得也實在太遠了,想法也是在太驚人了,同樣的地養數倍的人,一有天災[],必定是末世。這個,一語道破了這王朝的興衰啊!孫承宗心中極為震撼!這得什么人,才能想出,說出這種理論啊?這個皇帝,實在太聰明了,難道他還有那位帝師?否則,這種“遠見卓識”,一個十八歲的毛頭小伙子,怎么會想得到?
楊改革見孫承宗發愣,一副驚訝的表情看著自己,道:“孫師傅怎么了?朕臉上有花嗎?”
“…臣失禮了,陛下此言,真乃真知灼見,陛下一言,點醒了承宗這個夢中人,古往今來,這王朝的興衰,也就陛下的一句話之中,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師’,古人誠不欺我,承宗已經沒有東西可教陛下,該拜陛下為師…”
楊改革連忙推辭,搞笑,自己不過是占了一點“歷史先知”的便宜,這明朝的事,自己就一小白,如果你拜我為師,那可真的就是笑話了。
“孫師傅,不可如此,朕還依孫師傅為朕的左膀右臂,孫師傅如何說這種話?這樣,朕可沒有面目為君了,正該朕拜孫師傅為師傅的。”
兩個人謙虛了一回。
又回到正事上來。
“陛下所言,派遣艦隊,循著三保太監鄭和走過的路徑,為大明的黎民百姓,尋找一個落腳點,這點,臣是完全贊成的,遠征琉球,臣也是絕對支持陛下的,陛下所言極為精辟,見識卓越不凡,這同樣的地,如何養得起數倍的人?這歷史上的各朝更替,已經說明了這個事實,可笑我等儒生,還口口聲聲說是君王,大臣的品德出了問題,導致上天降下懲罰,這個,想想,實在愚不可及啊!陛下一番話,讓臣茅塞頓開!想這大明的未來,必定在海上啊!陛下這句話,就可以讓我大明朝,走出歷史的循環啊!陛下,一言可興邦,即如此也。”孫承宗越說越興奮,越說越高興。差點手舞足蹈起來。
楊改革很尷尬,自己不是是把曰后的歷史觀點照抄一下而已,沒想到,就能鎮住這位歷史上的名人,很臉紅。
“呵呵,朕一個人明白,也是沒有用的,還需孫師傅幫助朕,還需要有一大批能執行朕意志的人,這樣,我大明,才可以走出歷朝興衰的怪圈,也才可以為我大明找一條出路啊!”
“臣必定誓死報效陛下,臣必定努力為我大明朝的黎民百姓打開一條前無古人的道路來。”孫承宗異常激動。這多少年憂國憂民,一直沒有什么切實可行的“良藥”,看不到前途,也看不到未來,更不知道向那個方向前進,猶如身處暗室,向來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想對癥下藥,卻無從下手,如今,皇帝的一言,就如同一盞明亮的燈,指引著這前進的道路,孫承宗算是看明白了,也想明白了。這樣多年來,自己一直努力為之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原來在這里。
“如此,你我君臣齊心協力,必定可以開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新局面,必定會為我朝萬萬子民,走出一條活路來…”楊改革也乘機給孫承宗打“興奮劑”。
…兩人高談闊論了半天,這才算是結束,孫承宗意志滿滿的走了,王承恩在一旁見皇帝和孫承宗聊得投機,說的話題更是驚人,也被這種充滿豪情壯志的言語打動,見孫承宗走了,才道:“陛下,奴婢本不該多嘴,只是奴婢聽了陛下和孫師傅的話,也覺得心中激動萬分,不能自已,也覺得,奴婢該如這三保太監鄭和一般,架舟下西洋,為陛下分憂,為陛下,為陛下的萬萬子民尋找安身立命之地。”
王承恩也想當鄭和?楊改革被“雷”得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