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們決定在他們完全控制的百仞灘生產一隊和二隊實行一種完全不同的民政管理模式。即中國在20世紀60-70年代執行的人民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從1958年開始,到1985年正式取消,一共存在了27個年頭。它留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大二公”。不過,真實運行的人民公社,是以1962年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為指導的,采取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經營模式,同時保持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
在這一體制下。人民公社既是農村的政權單位,又是農村的生產經營實體,公社書記不僅負責黨務,還要經管工農業生產、民政事務。從壞的一面看,公社管得過多過寬,機構膨脹,體制僵化,分配制度過于平均,社員生產積極性不高。
從好的方面來看,人民公社體制下的27年,是中國政府有史以來對農村社會、農民控制最為嚴格的27年――政權不下鄉,宗族豪強把持農村基層權力的狀況基本消除。在那個經濟發展遲滯,生產力落后,全民文化水平低下的時代,人民公社起到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農村的初級醫療服務、普及教育、水利化、機械化,都在這一時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公社體系下權力的高度集中,對人力物力的強大支配力,對穿越者來極有吸引力。
部分委員對這一制度下的農業生產效率的擔憂:在人民公社期間,每個勞動力的實際農業生產率是在不斷下降的,穿越者采用這樣的制度,是否會造成同樣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沒什么關系,這個人民公社的意圖不在于農業生產而是民政管理。”馬千矚說明著,“它可以有效得把行政、民生、治安、教育、軍事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全依附于我們的社會組織。”
這個全新的基層政權,在體制上接受執委會屬下的內務民政委員會的領導,在具體事務上接受各個專業組的領導。
公社采用戶籍制度。以戶為基本單位,單身漢也要自立門戶。注冊人口無論男女老少都稱為“社員”。社員中取得職工資格的,按規定享受相關待遇。
每戶擁有自留地一塊,自留地不能轉讓,可以繼承,自留地上種什么,一切由戶主自便。自留地不按人頭,只按戶分配,人口多的戶按比率遞增一些面積。一標準戶(4人口)的面積是1,那么戶籍內人口每遞增1人,系數增加0.1,增加到1.5就封頂――目的是促進分家,避免形成幾世同堂的大家庭,一旦分家單過,家庭的凝聚力就會減小,可以有效的防止某些家庭因為男人多而為非作歹。
執委會考慮到了這個政策出臺以后可能會出現為了多分地而有“假分家”情況,正如原先的時空里為了拆遷出現“假離婚”一樣,規定分家時候給予自留地的只限于已婚夫婦,單身男女分家的,可以立戶籍,但不能享受自留地,必須等結婚之后。
社員的住房由穿越者統一建造后按有關的福利政策出售給社員,但此待遇每戶只享受一次。未經過內務民政委員會同意,社員不得在穿越政權的管轄范圍內自行建房。社員的住房可以自由買賣、饋贈、繼承,但是必須在交完房款之后。
社員除了自留地之外不分配土地。基本收入有三個:一是自家的自留地上的產出;二是參加公社派工獲得的工分;三是副業收入。
社員中18~55歲的男性和18~45歲的女性,稱為全勞動力。13~17歲、56~65歲為男性和13~17歲、46~55歲的女性,稱為半勞動力。原則上,每個半勞動力和全勞動力男女,除非招工、參軍或者上學,都必須參加公社的派工,完成一定的基本出勤日數。在此基本出勤日數之外的額外派工,視為加班,執委會的勞動部門按1.2的系數支付工分。
不在此年齡段的稱為輔助勞動力,如果愿意參加派工并能完成的,同樣可以獲得工分,但是出勤日數不做具體規定。
穿越眾建立的工商業企業的用工優先從社員中招募。成為企業工人之后,社員的身份不變,在行政、生活、司法上仍舊受公社的管理,但是其勞動管理、報酬由招募企業負責,公社不再過問。
公社管理體制采用三級管理:公社-村-社員小組。社員小組是最基本的單位,每八到十戶組成一個小組,組內有正副組長,負責政令的傳達、督促,對社員進行監督管理。
村作為一級政權,設有村委會、生產組、民兵組、婦女組。與鹽場村之類的間接控制的村子不同,百仞公社下的村,村內各種行政組織是受公社領導的。
公社一級設有社部、財務科、生產科、宣傳科、文教科、司法所、民兵隊、婦聯、衛生站、農技站、廣播站、初級小學、幼兒園等一系列行政和科教文衛部門。不過因為缺少足夠的專業人員,目前還只是一個計劃,要逐步完善起來。
每個半勞動力以上的社員都必須繳納年收入的5%的所得稅,無論收入是來自工分還是企業工資,自留地收入免交農業稅,十五歲以下社員的收入免稅。稅收由穿越者和公社按4:6進行分配,公社用這筆費用維持日常行政開銷和支付脫產人員的工資。
百仞城南門外忙碌的工地上,一座最先完工的小院門口掛起了一塊不起眼的白地黑字木牌:“百仞灘公社”。公社的社長是由鄔德兼任了,實話說現在生產隊里的幾個積極向組織靠攏的職工估計誰也看不明白公社組織管理條例里那些晦澀拗口的詞匯。就算鄔德本人,也得時常向執委會打電話詢問某些細節問題。
林興被任命為副社長,不過他沒有馬上上任,而是和其他幾個人被派到了鹽場村參加杜雯的主辦的鹽場農民講習所的第一期干部培訓班。林興和其他人都明白自己是準備“當官”了――首長們叫“提干”。這讓他們感到即突然又惶恐。臨出發前,鄔德把幾個人叫到工地上,指著一棟即將完工的高大房子:
“你們以后就會住在里面。”
這幾個“準干部”已經見慣了首長們創造的不可思議。何況房屋也是他們親自帶領勞工們修建得,但是在他們最狂妄的幻想中,這樣的高樓大屋也沒自己什么事。每個人都目瞪口呆。片刻之后,林興才顫抖著問:
“鄔首長,你說得是真的?”
“當然,我們一向說話算話。”
“那要多少錢才能住――”林興當然沒狂妄到短毛會白送房子給他們。
“六十兩白銀,你們這些職工購買的話,折五十四兩就好。”
這個價格沒引起太大的震動,以晚明的物價和工資水平來看,這個房價也就是一般的水平。
再聽到這筆錢還可以分十年二十年逐年付款的時候,幾個人臉上的笑容更明顯了:先住房再還錢,這樣的好事可真難得。
很快,這個消息就在生產隊中傳開了,每天下工之后,總有人會跑到工地上來看這些未來屬于自己的房子,馬蓬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回到生產隊之后,按照帶家屬勞工的待遇,單獨撥到一間工棚。他帶來得那些破爛,凡是和布有關的全部被沒收了,不過作為補償,他得到了新的衣服、席子和被子。唯一讓他不快得是自己的老娘也享受了當年他嘗過的“凈化”的滋味,看到換上一身新衣,頭上包著塊布的母親,馬蓬的心思復雜極了――這群短毛,還真是不尊老啊。
不過,這次回去忙農之后辭掉了符不二家的工,除了短毛這里吃得好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發現已經無法習慣跳蚤臭蟲的叮咬,漆黑破敗的屋子,渾濁的水…雖然在短毛那里并不是享福,但是這些在短毛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在過去的生活里也無法得到。
現在馬蓬在磚瓦場工作,每天挖土篩土,隆隆的機器聲已經不能讓他好奇或者驚訝。他和工友們身邊不再有短毛衛兵的槍刺,勞動熱情卻空前的高漲――他們是在為自己的房屋添磚加瓦。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新生活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