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56章 源于兩盤菜

  “真沒想到,湛江的經濟這么發達,感覺比廣州也不差啊!”

  從又一個批發市場出來,陳家志再度在筆記本上記下一筆,便聽到薛軍感慨。

  “比廣州應該還是要差點,但確實很強。”

  他也是第一次來湛江,在城里找批發市場時逛了一圈,就能感覺到此地的繁榮。

  薛軍好奇道:“湛江有什么產業啊,經濟這么發達?”

  “總之不可能是種菜。”陳家志開門上車,“走吧,去下一個點。”

  薛軍也啟動了輕卡,“但湛江的菜也不少,蔬菜產業也很發達,這次出來還真是長見識了。”

  作為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地級市,湛江的冬早蔬菜在改開后發展很快。

  改開前,廣東南菜北運的基地還在廣州市郊、番禺、南海、東莞、中山等地,改開后,便被湛江和茂名及所屬市縣利用更有利的氣候,充裕的土地資源給取代了。

  陳家志坐在車上翻了會兒筆記本,其實在茂名和湛江記下的蔬菜數據大部分都用不上。

  很多蔬菜陳家志今年都不會種,聚焦點主要還是在葉菜。

  湛江和茂名的數據只能作參考,但好不容易來一趟,旅程肯定要完整。

  從廉江、遂溪,再到ZJ市區,廣東的南菜北運基地也就剩下雷州和徐聞沒去了。

  這時候沒有導航,只能看紙質地圖分辨路,或者是就地問人。

  而且因為雷州半島缺乏地表水,蔬菜基地成規模集中在有水源的地方,很多時候從一個蔬菜基地到下一個基地要穿越各種林場。

  在一處岔路口,兩人就迷路了,地圖上也沒標注。

  等有一菜農模樣的人路過時,薛軍遞出煙,問道:“大哥,問下路,龍門村要怎么走?”

  那菜農神色很陰郁,沒接煙,嘰里咕嚕一通說就走了,兩人沒怎么聽懂,但也知道不是什么好話。

  “什么人啊這是。”

  薛軍還想去理論,被陳家志拉住了,“算了,再找其他人問就是。”

  等了片刻,在一三輪車師傅的帶領下,才終于到了一塊新的蔬菜基地,入眼是大片的圓椒和尖椒。

  據陳家志觀察,在湛江,青椒是此時南菜北運的絕對主力,占比在50以上。

  其中中椒5號在湛江也有推廣,知名度在今年還挺高,許多種植戶都知道這一品種。

  煙搭橋,酒開路,遞了煙之后,陳家志和大多數菜農都能聊得開。

  在眼前這個基地與個別農戶交流后,他也聽到了中椒5號的信息,不過種的人還是不多。

  “老哥,中椒5號是很好的甜椒品種,你怎么不種呢?”

  江耀武嘆道:“怕買到假種子,我們這兒今年剛好有一戶人買到假種子,還沒開花結果就開始枯萎了,即使開了花,也不怎么結果,一天天陰沉著臉,逮誰都要罵兩句,剛才還在地里罵人,這才走一會兒。”

  一旁的薛軍愣了愣,聽這描述有點像剛才問路的人,難怪脾氣這么爆。

  陳家志的注意力更多在假種子上,他記得央視確實有爆出過大量仿冒中椒5號的假種劣種,遭殃的也是湛江的菜農。

  但時間還要往后兩年。

  怎么現在就有了?

  中椒5號也才推廣兩三年吧。

  只能說盜版太猖獗。

  陳家志沉吟道:“買種子還是要到正規農資店去買。”

  江耀武嘴含著煙,帶著點譏諷:“就是正規的店鋪,營業證件齊全,但也同樣容易中招。”

  中椒5號是當下國內最好的甜椒品種,離火爆大江南北也不遠了。

  而現在就出現了假種子,還有農民中招,等爆火后,只怕情況會更嚴重。

  陳家志抓住了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靈光:在粵西建育苗場有市場嗎?

  粵西的冬種蔬菜規模龐大,隨著水利工程的完善,后續面積還會迅速擴大,有龐大的種子種苗需求。

  而青椒、番茄、茄子,以及各種瓜類,都是適合嫁接育苗的蔬菜。

  也可以不嫁接,直接賣優質種苗,比如說中椒5號。

  云嶺農場還接了有中椒5號的試繁種訂單呢,雖然今年云嶺農場的中椒5號制種大約是失敗了,但他還可以直接從種子公司拿正牌貨。

  思考了一陣,他認為單是中椒5號就值得一試。

  還有其余的嫁接苗。

  一路走來,茂名和湛江菜田里的病蟲害也都不少,畢竟冬種蔬菜也發展了有十多年了。

  不僅品種更新慢,土壤連作的問題也不少。

  隨后的旅程以及返程途中,除了搜集市場和產區信息,陳家志也在分析粵西菜農對優質種子種苗的接受程度。

  菜農群體大多較為保守,更愿意相信已經成功的經驗。

  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嘗試新事物。

  但有些事情,早做肯定要比晚做強。

  陳家志很清楚,往后幾年除了城郊的葉菜,大多時候大眾蔬菜的行情都會很平淡,走下坡路。

  而背后的原因便是持續增加的蔬菜種植面積。

  對菜農不利,但賣種子種苗卻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時機。

  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而他現在有能力抓住這個機會。

  返程時要快上許多。

  陳家志再度到了水東鎮,等了半天時間,劉海濤便給他割了一車芥菜,收購價每斤4毛,比絕大部分北運的冬種菜都還要便宜,產值也相對更低。

  也難怪當地水東芥菜還不成規模,效益不行,自然沒人力推。

  而沒人推廣,品質優勢也難以獲得產品溢價。

  陳家志決定來吃第一口螃蟹,裝車付錢,他對劉海濤的感官也很不錯。

  “老劉,后面我應該還有買芥菜,我到時再給你打電話。”

  “好,我也還有塊芥菜地,稍微晚種幾天,還可以等。”

  劉海濤笑容滿面,只因陳家志給的收購價每斤要高出5分錢,要的數量還多。

  陳家志又說:“老劉,下一造菜你也種芥菜吧,我全來給你買了。”

  ‘一造菜’相當于‘一茬菜’,是茂名或廣東都比較普遍的形容方式。

  而水東芥菜除了夏季溫度最高的一段時間,一年下來也可以連續種植多造。

  不過要想口感好,陳家志估計一年種植四五造比較合適,其余時間就讓土壤休養生息。

  想打造一個好的地域品牌更應該注重口碑。

  這種事其實官方來做最合適,不過陳家志暫時也只計劃打造企業品牌。

  有了第一次成功交易,對方又很耿直爽快,劉海濤說道:“好,我下一造可以再種點芥菜。”

  “信我,最好多種點。”

  揮了揮手,陳家志便離去,車上有菜,那是一刻也不愿耽擱。

  經過八九個多小時的行駛后,在凌晨時,滿載著水東芥的五十鈴也抵達了靠譜鮮生白云配送中心。

  分揀車間里有新隔離出的小冷庫,水東芥沒預冷,陳家志便讓人先放冷庫。

  他和薛軍則挑了株水東芥回宿舍,做菜吃飯。

  菜剛做好,陳正旭就像聞著味似的推門而入。

  “小叔,冷庫里的芥菜就是水東芥嗎?我看了,很脆很嫩。”他進門后一瞧餐桌上,訝然:“都做好了?”

  “對,剛做好,來嘗嘗,生炒芥菜。”

  在回來前,陳家志便打電話讓陳正旭買了一塊豬肥瞟。

  生炒芥菜最好的就是用豬肥瞟切成塊,熬出豬油再生炒水東芥菜細嫩的菜頭部位,隨后加入油渣炒熟,便是一道美食。

  只是聞著都有一股清香。

  陳正旭夾了一筷子,菜品看上去呈碧綠色澤與油亮光澤,入口后脆嫩無渣,初嘗有淡淡焦香,咀嚼后釋放清甜回甘。

  “好吃!”

  細膩的口感讓他回味無窮,等再回過神時,便見另兩人一筷子接一筷子的吃。

  “嘿,給我留點啊!”

  “還有呢,要是不夠吃你還可以再去炒一盤。”

  陳家志不是貪吃之人,原本對美食追求也不高,但接連品嘗到增城遲菜心和水東芥菜后,也不由感慨那么多人推崇也是有道理的。

  少頃,一小盤菜就沒了。

  陳正旭嘆道:“食材好做出來的菜確實不一樣!”

  陳家志挑眉道:“再好的食材也得有合適的炒法,這盤菜能這么好吃,我的手藝至少也有一半功勞。”

  “有道理,我做的遲菜心炒臘肉也不差。”陳正旭摸著下巴,“小叔,水東芥放冷庫是不打算賣嗎?”

  “賣?這么好的菜放檔口賣浪費了!”陳家志早就想好了如何處理,“這批芥菜全部拿去免費送酒樓酒店等客戶!”

  陳正旭也有所預料,“但菜太多了,全部客戶送幾斤也用不完。”

  陳家志說:“不是我們的客戶也可以去送,同時也不要局限于廣州,佛山、中山、深城等城市的高檔酒店也可以送過去!

  我們可以以增城遲菜心和水東芥為箭頭,打開更多的市場,建設新的配送點,最后輻射整個珠三角地區!”

  如此目標可謂宏大,陳正旭和薛軍都微微一驚。

  兩人低頭又看了看盤中菜,好吃是好吃,但他們并不敢打包票一定能獲得更廣泛的認同。

  何況要為此打通從基地種植到終端配送的鏈條,這可不是嘴上說說,需要實打實的資金投入。

  而這一切只因為兩盤菜。

夢想島中文    1994:菜農逆襲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