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七十六章 偏信則暗

  此時,那位老秦軍的親人們也哭得更傷心了。

  以前的曹參也見過秦軍,但他沒有見過秦軍的邊軍。

  可送喪的隊伍一路已遠去了,曹參收回目光,詢問道:“店家?”

  店家上前道:“客人,還有什么吩咐?”

  曹參道:“還有干糧嗎?”

  “有。”

  “再來二十錢的干糧。”

  又是一筐餅裝入包袱中,曹參看了看晴朗的天空,回去時的天氣會比來時好很多,一路上也能走的更加輕快。

  在走之前,曹參還想去上郡城打聽一番,聽劉肥那個孩子說,夫子荊回到關中時去見了家人。

  劉肥在讀書時,在潼關的一卷文書上看到過夫子荊的行蹤,聽說這位夫子去了北方支教。

  曹參來到城門前向這里的守軍打聽了書舍所在。

  此刻,上郡的書舍內正有讀書聲傳來,曹參先是看看教書的人,確認了不是夫子荊。

  雖說曹參只見過一次夫子荊,可曹參以前就是中陽里的獄吏。

  對于認人,一直都是他的專長。

  盡管當初只見過一次,但曹參還是有把握認出來。

  正在打掃書舍院子的雜役走來道:“你是何人?”

  曹參忙先是遞上自己的令牌,行禮道:“我來找人。”

  雜役見到了令牌,當即客氣地行禮,道:“不知是來找何人?”

  “夫子荊。”

  “未聽說過此人,但去年就聽說有個支教夫子去了北方的賀蘭山,我也不知蹤跡。”

  “多謝。”

  再一次行禮之后,曹參告辭離開。

  夫子荊并不在上郡,恐怕真去北方的賀蘭山了,曹參更不知道賀蘭山在何處,只能抱憾離開。

  回到城外的食肆,見弟兄們都準備好了,曹參才領著他們往回趕。

  正走著的時候,曹參又想起了剛見到的一場送喪,再想到自己運糧是最苦最累的,當年的老秦軍亦是如此。

  那位已過世的老人家是不是也經歷過這些,可這個世上的人們誰不是又苦又累的活著。

  邊關以內已沒有戰爭了,六國之地的人們包括秦地的人們都能不用再面對戰爭。

  曹參也聽說過項梁的事,因其死后丞相府將這件事告知了各縣,并且說明了項梁的前后死因。

  如果見識淺薄的人會覺得,秦這是在炫耀,他們拿下了項燕的后人。

  但在曹參看來,秦這是在警告天下人。

  又或者說在蕭何認為,這是秦在彰顯其統治力。

  秦依舊是強大的,從那些年輕的邊軍就能看得出來。

  而與蕭何來到秦地的曹參,不止一次聽說過有關渭南的事跡,甚至對他們而言,渭南的事跡就是一個神跡。

  隊伍又走了兩天,曹參見到了又有一支民夫隊伍押送著糧食前往上郡,看到是同縣的人,曹參與他們問了聲好。

  這些糧食蕭郡丞準備的第二批糧食。

  曹參一直以來都很佩服蕭何的能力,從中陽里開始就是這樣,蕭何從來不會辦錯事,他的眼光也從來沒有錯過。

  就像蕭何看待劉季,劉季只是一個亭長。

  但在中陽里鄉的亭長中,蕭何最看重的就是劉季。

  事實也證明,蕭何的眼光不錯,劉季真的娶了呂公的女兒,而且現在還成了沛縣的縣令。

  曹參看不出劉季此人的長處。

  可蕭何看出來,并且劉季還成了沛縣的縣令。

  因此,對曹參而言,蕭何的話是一定要聽的,蕭何的安排也是一定要辦的。

  在回去的路上,天氣依舊很冷,曹參偶爾也看書,他也會拿劉肥的書看。

  在今年的秋天,劉肥還在潼關讀書,曹參在打掃屋子的時候看到過一卷書,不知為何就想起了那卷書上的一句話,人不能忘記當年的艱苦,人一旦忘記了艱苦就容易自暴自棄,就會自大驕傲。

  大概就是這些話,讓潼關養出了一群謙遜且好學的學子。

  從上郡往來涇陽,回來時輕松了許多,只用了十五天。

  如果是快馬而行,從北郊到上郡在馳道上急行只需要一天一夜。

  傳聞是這樣的,曹參也沒見到一天一夜來回咸陽與上郡的人。

  曹參剛回到涇陽就看到了蕭郡尉已準備好了第三批糧草。

  蕭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是一個能在一個糧倉內將那些掉落在地上的麥粒撿起來,就這樣還能撿夠一小袋的人。

  這樣的人絕對不放過一粒糧食,蕭何像是天生就有做這些事才能,將運往北方的糧食安排得十分妥當,甚至還有盈余。

  見曹參回來了,蕭何道:“這幾卷文書送去咸陽。”

  曹參剛到縣里還未來得及喝一口水,又要拿著文書趕往咸陽。

  始皇帝四十二年,春,這一年關中的人口增至七十萬。

  除卻當初遷民入渭南那兩年,有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增長。

  而這六七年間,其實人口的增長并不明顯,也就增加了幾萬人口。

  而關中的縣經過幾次搬遷與新建之后,關中的田地重新整理與開荒之后,關中的田地增加了數十頃。

  今天,在雍城過了一個冬天的公子禮,又一次來到了潼關城。

  “李將軍,先坐吧。”

  李左車行禮道:“我要向郡守稟報。”

  “不著急。”禮吃著一碗豆花,讓他坐下來。

  李左車也只好坐下,陪著這位小公子一起吃著豆花。

  這一次去雍城,也是李左車護送小公子一起去的。

  公子衡去了北方的軍中之后,章敬也跟著去。

  公子禮不認識其他的將軍,就認識潼關城的守備將軍李左車,便選了此人護送。

  這也是父親準許的,禮吃了一碗豆花,正吃著一張餅,因隨行只跟了一個李左車,并沒有驚擾食肆內的其他人。

  “關中的土地只有這些了。”

  “是啊,你們說現在這些縣搬遷之后,人們要去耕地還要多走幾里地。”

  “你家的田多了兩畝,你多走五里地怎了?”

  “唉。”又有人嘆道:“有多少糧食養活多少人口,這一畝能種出來的糧食也就這些,往后人口再多,哪來的糧食養?”

  “公子扶蘇就算再厲害,也不能將糧食憑空變出來。”

  眼看著李左車要站起身,禮嘴里嚼著餅又伸手按住了他。

  相較于有些聽不下去的李左車,公子禮則淡定得多,他低聲道:“李將軍,有些話還是要聽的,父親教導我時曾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教導我不要總是聽自己喜聽的。”

  李左車道:“可他們議論公子。”

  禮神色平靜地道:“李將軍就算將他們打一頓,難道他們私下就不會這么說嗎?”

  李左車也平靜了下來,道:“是。”

  禮道:“這里是潼關,學子最多的地方,難免會有人議論的。”

  吃罷,禮就帶著李左車進入了潼關城,身為潼關的學生,他要先去太學府一趟,告知夫子自己回來了。

  從太學府出來之后,禮才回敬業縣。

  李左車道:“公子不回宮了嗎?”

  禮坐在車架上,一手扶著太陽穴,閉著眼對正在趕車的李左車道:“不回去了,父親與母親看見我與兄長就煩。”

  “哪有父母看見孩子會煩的?”

  “會呀。”禮慵懶地道:“我父母就是,只怪我與兄長太過愚笨,就連夫子不滿意我們。”

  李左車趕著馬車,有些不明白小公子的話,其實小公子是一個十分靈醒的孩子,包括公子衡,怎么會煩的。

  事涉公子家事,李左車覺得還是不問的好。

  “李將軍想要打仗嗎?”

  李左車回道:“末將想。”

  禮接著道:“李牧大將軍不是敗在秦軍手中,是敗在偏信讒言的王上手中,可李牧大將軍的門風不能就此沒落了,我會與李都尉舉薦你。”

  公子所言的李都尉是李由,李由是西軍的護軍都尉,現在依舊如此,若有李都尉舉薦,李左車覺得此事能行。

  車駕到了敬業縣,禮下了車之后收拾了一番衣衫準備去見老師。

  李左車道:“末將要回潼關復命了,公子若想要回宮里,末將還能護送。”

  言外之意是,現在不說他就要回潼關了,回到原職之后,不能與公子繼續走動了。

  禮一路坐著擺手道:“回去吧。”

  李左車站在原地,行了一禮就駕著馬車離開了。

  敬業縣的敬業渠依舊流淌著,看到小公子回來了四周的縣民也面帶笑意。

  禮一一與這里的叔伯嬸嬸們問好,走到老師的屋門前,道:“老師,我回來了。”

  屋內的話語聲停下,片刻老師的嗓音傳來,道:“進來。”

  禮推門而入,見到了坐在老師面前的客人正是如今的右相馮去疾。

  “見過右相。”禮行禮道。

  “公子又長高了。”

  “嗯,我今年十二歲了。”

  叔孫通道:“公子衡還需兩年才能回來,右相可以先教著小公子。”

  馮去疾道:“無妨,我再等兩年,老先生教會他們道理與為人品德,我教兩位公子書卷以外的道理。”

  叔孫通頷首道:“那就再等兩年。”

  等馮去疾離開之后,禮詢問道:“老師,以后右相來教導我嗎?”

  叔孫通道:“嗯,老朽教你們怎么做個好人,右相會教你們怎么對付壞人。”

夢想島中文    秦人的悠閑生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