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章 二十四昭勛閣功臣(下)

  御書房。

  藏書千卷,書香縈懷。

  木椅橫立,君臣相對。

  凡入座者,或內閣文臣,或樞密武勛,或椒房外戚,相視一眼,皆是神色肅然。

  重頭戲來了!

  官家這一朝,誰可入前十?這很重要!人,但凡有欲望,就肯定會“貪”。

  而貪,又有小貪、大貪之說。

  小貪者,貪一時之利。

  大貪者,貪千古之名。

入昭勛閣,自然就是千古之名!無論是文臣,亦或是武勛,都非常清楚一個事實凡入昭勛閣者,必定千古流  這是注定的事情。

  自古及今,較為大規模的功勛表彰,無非有三:

  其一,入祀太廟。

  這是較為普遍的政治標桿。

  自西周始,就已經有了臣子可入祀太廟的規制。

  自其以后,歷朝歷代也都在延續相關的規制,以此作為人臣的最高榮譽象征。其二,云臺二十八將。

  這是較為典型的功勛表彰。

  開國二十八功臣,列入南宮云臺,以彰顯功勛。

  其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這是真正人人皆知的大型功勛表彰,不乏政治意義,也不乏表彰之意。

  一樣,也是為彰開國之功而設。

除此以外,其實還有一些類似的功勛表彰,或是麒麟閣十一功臣、或是石勒十八  騎,或是八柱國十二將。

  不過,都不太有名。

  究其緣由,主要還是沒有太大紀念意義,導致功勛表彰有些偏向于“自嗨”。入祀太廟,為千年禮制,自帶一定的紀念意義。云臺二十八將,為的是表彰開國之功。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是一樣,為表開國之功。

其它的一些功勛表彰,沒有太大的紀念意義,也即意味著是政治意義大于功勛表  如此,可不就是“自嗨”?

  就算是偶爾有涉及開國之功的表彰,也都是非大一統、短命王朝的開國之功,自反之,拋開“自嗨”意味較為濃重、以及非大一統的功勛表彰,也就僅限于入祀太廟、云臺二十八將,以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寥寥三者。

  是不受后世人的重視。

  凡此三者,無一例外,都是千古留名的存在。

就連云臺二十八將,表面上較為冷門,其實也做到了千古留名,無非是沒有達到  人人皆知的地步而已。

  如今,大周實現大一統,紀念意義不可謂不濃重。

  不難預見,凡入昭勛閣者,皆可千古留名,無非是聲名大小的區別而已。

  凡位極人臣者,在乎的無非就是兩點:其一,子孫綿延,家族興旺。其二,就是千古名聲。

  于是乎,六丈書房,一時無聲。

  入選前十,不一定可入昭勛閣。

  但不入選前十,一定是入不了昭勛閣的!

  “大相公文可治國,改革弊政,使物阜民豐,政通人和;武可上馬,拓土三千,

  使兵強馬壯,兵精糧足。”

顧廷燁抬手一禮,一臉的嚴肅:“以臣拙見,大相公之功績,猶在千古名臣之  上,必得占據一席。”

  “臣附議。”王韶平靜道。

  “臣附議。”

  “臣附議。”

  其余人,一一朗聲附和。

  大相公入昭勛閣,這是毫無爭議的結果。

單論起功績、名望的壓制力,就算是西漢的漢初三杰與初唐的房謀杜斷,也是萬  萬難以望其項背。

  這樣的人,儼然是拔高昭勛閣含金量的存在。

  其若入閣,便是名單公正。其若不入閣,所謂的昭勛閣,也就無非是名不副實的千古笑話而已。“這是自然。”

  趙策英拾起朱筆,連連點頭。

  約莫兩息,褚紙上赫然書就了標準的“江昭”二字。

  誠然,“昭勛閣”的“昭”字,意為昭彰、表彰。所謂昭勛閣,也就是昭彰功勛的閣樓。可,若是非常扯上一點關系,卻也未必不能是江昭的“昭”字。

  此事,可視為巧合,也可不視為巧合!

  “越國公。”

  “代國公。”

  江昭扶手正坐,徐徐道。

  兩者在大一統過程中的參與度,幾乎是拉滿。任何一次較為大型的征戰,無一例外,都肯定有兩人參與,且都是百戰百勝,大肆領先的水準。

  顧廷燁、王韶二人,也是必定入昭勛閣的存在,且一樣是沒有半分爭議。

  后世修史,但凡修到了大一統,兩人也是絕對繞不開的存在。特別是“百戰百勝”這一特點,注定會被大書特書。就目前而言,兩者名望似乎沒有高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可時間會放大一切。

  就江昭估計,以兩人的傳奇經歷,甚至都有可能被單拎出來書就一部類似于《隋唐演義》一樣的名著。畢竟,兩人實在太具話題度。

  顧廷燁,紈绔子弟,一鳴驚人。

  單就這一點,就足以支撐說書先生編上幾百種故事。

既可作為“廢柴主角”模版,也可作為“龍王歸來”的模版,甚至于“霸道國公爺”,也不是不行  王韶,三甲進士,一樣是一鳴驚人。

  文人轉武將,一樣也有大量編故事的空間。

  一鳴驚人、廢柴逆襲的故事,從來都相當流行。

  “可。”

  “嗯。”

  其余幾人,相繼認可的點了點頭。

  顧廷燁、王韶二人,毫無疑問,也是拔高昭勛閣含金量的存在。

  當然,就拔高的程度而言,肯定是遠遠不及大相公。

  江昭、顧廷燁、王韶!

  三人定下。

  其余幾人,相視一眼,或多或少都有些沉默。

  有點難選!

  自治平四年至今,也就七年而已。

  官家登基,自然也就僅僅七年。

  寥寥七年,有過幾位內閣大學士,幾位樞密副使呢?

  很少!自從官家登基以來,政局就漸漸穩定了下來,真正被政斗下去的內閣大學士,僅一人而已。歐陽修!

  除此以外,別無他人。罕有人被政斗下去,也即意味著大都是正常致仕,內閣人員的更替頻率自是較低。時至今日,也就有過兩次較為大型的更替。

熙豐元年,熙豐四年!自治平四年至熙豐元年,內閣大學士有六人:韓章、張昇、吳充、曾公亮、歐陽修、王堯臣。自熙豐元年至熙豐四年,內閣大學士有六人:韓章、江昭、吳充、文彥博、韓絳、唐介。自熙豐四年始,內閣有過七人:江昭、韓絳、元絳、張方平、唐介、余靖、王珪  其中,唐介是病故,王珪是替補上來的。

  也就是說,七年時間,也就僅僅有過十四位內閣大學士而已。

除去被算到先帝年間的韓章、張昇、吳充、曾公亮、歐陽修、王堯臣、文彥博六  人,實際上也就七人而已。

  書房中,近十人相視一眼,面面相覷。

  總不能都進前十吧?

  誠然,都進前十肯定是讓人高興。

  但問題在于,都進這樣不太好吧?

  幾位內閣大學士,或多或少都有糾結。

  粗略一瞥,江昭就了解了狀況。

旋即,沉吟著,建議道:“自官家治政以來,文武大臣都政績上佳,不乏名臣之  象,實非雙手可數遍。”

  “實在不行,也不必局限于前十,就都列出來吧。”

  “屆時,一并融入五代名臣之中,剔至二十四人,也是一樣的效果。”

  江昭這話,半真半假。

  假的在于,都有名臣之象。

  但凡名臣,必得政績、聲望、影響力達到一定的水準。其余幾位內閣大學士,聲望和影響力都略有欠缺。真的在于,都真的政績上佳。

  可能幾位閣老自認為沒干什么大事,并不特別“出挑”。

但就實際而言,作為改革期間的內閣大學士,非但沒有使絆子,反而還主動推行  改革,單就這一點,就已經是相當不俗的政績。

太祖、太宗、真宗、先帝年間的一些宰輔重臣,論起政績還真就未必及得上幾人  “朕也有此意。”

  趙策英認可的點了點頭。

  反正,除了寥寥幾人以外,幾位內閣大學士都得淘汰!

  “王安石。”江昭主動開口道。

  “余靖。”

  “元絳。”

  “種諤。”

  幾位內閣大學士,相互交叉著互薦。

  不一會兒,就列出來前十四人的名單。

江昭、韓絳、元絳、張方平、唐介、余靖、王珪、顧廷燁、王韶、王安石、章  衡、張鼎、種諤、沈括。

  相較于太祖、太宗、真宗、先帝四代而言,官家這一朝出現了一種較為特殊的現象一些尚未入閣的大臣,也被列為了有望入昭勛閣的人選!究其緣由,蓋因時間太短。官家登基,僅七年而已。

  若是從正式開始變法革新算起的話,至今也就四年。

  四年,太短了!

武將還好,可憑軍功大肆越級,就像顧廷燁、王韶、張鼎三人一樣,已然可借著  軍功入掌樞機。

  文臣不行!

  文臣再有軍功,也得熬一熬資歷。

一方面,主要是為了打磨政斗經驗、治政格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培養門生故吏。沒有門生故吏,就算是真的上位成功,也無非是虛假繁榮,說了話根本就沒人  而培養門生故吏,實打實的是要花時間的。

強如大相公江昭,連著兩次主持恩科,幾次開疆拓土,借機培養門生故吏,甚至  于還收納了老太師王祐的班底,也是花了十二年方才入閣掌權。

  這還是有人主動讓位置的緣故。

  要是沒人讓位置,江昭可能還得熬位置。

  于是乎,短短四年,還是不太能支撐一些有大功績的文臣入閣。這也就使得,相當一批人存在“功高官低”的現象。王安石、章衡,都是較為典型的例子。

  以兩人的功績、政績,就算是幾位內閣大學士也未必可與之相媲美。

  但,兩人都還沒入閣!

  “好了。”

  趙策英拾起朱筆,名字一一記下。

  手一招,自有內官走近,謄抄名字。

  半炷香左右。

  五十四道名字,已然一一列于丈許幕布上。

  “子川,可有良策?”趙策英扶著椅子,沉穩問道。

  “寧缺毋濫。”

  “先挑出一些入閣無爭議的人吧。”

江昭平和道:“其余的名額,一點一點的降低標準,一位一位的對比,予以定  奪。”

  趙策英眼前一亮,點頭道:“可。”

  江昭的思路一目了然。

  從最高標準起,一點一點的降低標準。

  每降一次標準,肯定就足以支撐幾人入閣。

可能一些水平稍低的名臣,第一次的標準沒選上,第二次的標準也沒選上,但第  三次可能就能夠選得上。

  如此,一點一點的補充名額,自然不會有滄海遺珠一說。

  “太祖年間,誰可穩穩的入昭勛閣?”趙策英問道。

  “趙普,曹彬。”江昭開頭道。

  僅此一言,幾位內閣大學士就面有了然之色,大致了解了“必入閣”的標準為何。幾乎斷檔的水平!“還有嗎?”趙策英望向其他人。

  近十人,皆是搖頭。

  這一標準太高了。

  當然,標準高,也就意味著區分明顯,容易辨別。

  “太宗年間呢?”趙策英向下望去。

  “呂端、薛居正、李沆。”江昭說道。

  呂端的地位,自是不必妄言。

  薛居正和李沆都是配享太廟庭的人物。

  一者為太宗、真宗兩代宰相,一者為大名鼎鼎的“圣相”,也算是不凡。當然,真要是論起來,兩人都肯定是達不到斷檔的程度。其余人相視一樣,也無異議。

  “真宗年間呢?”

  “寇準、王旦。”江昭道。

  寇準是公認的名相,王旦是配享太廟者。

  “先帝年間呢?”趙策英又問道。

  江昭沒有說話。

  “范仲淹。”

  ”韓大相公。”

  其余幾人相繼道。

  就政績而言,范仲淹的政績其實不是特別高。

不過,其主持慶歷新政的履歷,以及“劃粥斷齏”、“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佳  話,卻是足以讓其穩穩的入選。

  至于韓章,資歷、影響力和功績實在太高。

  這位是真正意義上的斷檔水平。

  十余年的宰輔大相公,兩代鼎固之臣,資歷和影響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存在。甚至于,從某種角度上講,大相公江昭也是其影響力的呈現之一。此外,還有拓土燕云的功績,一舉殲滅近六萬鐵騎,不可謂不凡。

  “可。”

  趙策英點頭,拾起朱筆,連帶著勾上了江昭、顧廷燁、王韶三人的名字。

  “如此,降低標準,繼續吧”

  約莫半日。

  二十四昭勛閣臣的人選,終是定下:

  太祖一代:趙普,曹彬、潘美。

  太宗一代:呂端、薛居正、李沆。

  真宗一代:寇準、王旦、王曾。先帝一代:范仲淹、狄青、張輔、韓章、包拯、歐陽修、富弼。官家一代:江昭、顧廷燁、王韶、韓絳、王安石、章衡、沈括、種諤。

  如此,合二十四人。

  太祖一代,除了板上釘釘可入選的趙普和曹彬以外,唯一入選的人,就是潘美。

  該說不說,有時候名聲大,的確是更占優勢,讓人下意識的就對其略有偏向。

  本來,太宗一代還該有一人——李繼隆。

  此人是輔佐太宗登基的重臣,其妹更是太宗皇帝的皇后,且有不少功績,頗為不凡。

  可惜,名氣小不說,也有不少讓人詬病的黑點。

  為此,經過一番議論,卻是決定將李繼隆的名額勻給潘美,助其入昭勛閣。

  太宗一代,人選基本上就是江昭定下的幾人。

  大事不糊涂呂端、兩代宰相薛居正、“圣相”李沆。

  真宗一代,除了寇準、王旦以外,還添上了王曾。

  連中三元,自帶光環,且為官聲名,政績也不差,勉強“扒著門檻”成功入圍。

  先帝一代,無一例外,都是名氣相當可觀的人物。

  其中,包拯是典型的因“名聲”上位。

  其實,包拯的政績并不特別“出挑”,但名聲卻是相當不俗。

  仗著這一優勢,卻是毫不意外的入圍前二十四。

  狄青、張輔二人,也差不多都是“扒著門檻”入圍的存在。

  涉及選二十四功臣,名聲的效果無限拔高,沒有滔天功績的武將,注定是會有點吃虧。

  至于歐陽修,卻是江昭主動欽點入圍其中。

  對于政治對手,特別是死了的政治對手,江昭從來就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

  死了,也即意味著勝利果實已經注定,沒有任何詆毀的必要。

  否則,其實也是在變相的詆毀自己。

  歐陽修是罕有的政治與文壇雙修,自有其獨到之處。

就算是有過爭權奪利,但說到底已經是死人,江昭自是頗為大度,并不刻意針  當然,這也不是說江昭沒有針對其他人。

  文彥博就是被針對的人!

  入閣二十年,文彥博自可謂底蘊深厚,非但參與過慶歷新政,也參與了熙豐變法,算是有機會入圍二十四名臣的存在。

  可惜,文彥博還活著,甚至還是宦海為官,久久不退。

  對于這種政治敵人,江昭自是不會讓其入選名臣閣,平白給其增添名望。

  官家一代,江昭、顧廷燁、王韶是注定入閣的人。

  韓絳是典型的老資格人物。

  其是熙豐元年入閣,而變法是熙豐二年。

  也就是說,韓絳幾乎是全程參與了熙豐變法。

  而且,還是除了江昭以外唯一一位全程參與變法的內閣大學士。

  其他的幾位內閣大學士,張昇、曾公亮、歐陽修、王堯臣都是熙豐元年致仕,未曾參與變法推行。

  吳充、文彥博都是熙豐四年致仕,僅是參與了兩年或不到兩年。

  唐介是“早退”,熙豐四年入閣熙豐六年致仕,僅是參與了不到兩年。

  元絳、張方平、余靖都是熙豐四年入的閣,僅是參與了兩年左右。

  王珪為替補,入閣不久。

  于是乎,作為老資格人物,韓絳自可得到一席之地。

  反之,其他人的參與時間都僅是參與了不到一半的新法推行,無論是政績,亦或是資歷,都還差上不少,無法入閣。

  如此,也就輪到了“功高官低”的非內閣大學士的幾人入選昭勛閣。

  王安石堪稱是是變法的“二把手”,這一點毋庸置疑,自有莫大功績。

  章衡也是典型的老資歷。

  從熙河拓邊始,就一直在扮演“蕭何”的角色,主管內勤,且還有建立銀行的莫大功績,自可位列一席。

  至于沈括,為江昭主動欽點。

  單是其制作炸彈和火炮的功勛,就注定了沈括會千古留名。

  可能沈括現在名聲不大,但過上幾百年、上千年,大概率就會是“炸彈之父”、

  “火炮之祖”一類的人物,自會有其千古名聲。

  這也是典型的技術性人才。

  為其留得一席,并無不可。

  此外,種諤也入了閣。

  究其緣由,蓋因其是繼王韶以后的第二位“野生武將”世襲封爵的人物。

  憑此,卻是勉強入圍。

  當然,其中也不乏“湊人數”的緣故。

  官家建立昭勛閣,肯定是得以官家這一代的人為主。

  先帝一代,人才濟濟,有七人入圍。

  官家一代,自然得是八人起步。

  種諤,恰好就是第八人!

  至于說,曾布、蘇轍、章惇、呂惠卿之流,暫時都還沒成長起來,卻是無緣入選昭勛閣。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花雪飄飄飛

夢想島中文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