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豐六年,七月十一。
昭文殿。
丈許木幾,上置幾十道文書,一一鋪陳。
江昭拾著其中一道,注目審閱。
“嗒!“
“嗒!“
珠落玉盤,起若連玉,聲起聲落。
就在其腳下,三尺書案,上置文房四寶,燕王趙伸撥弄著算盤,小臉嚴肅的緊繃 著,盡是認真。
約莫十息左右,撥弄聲消失。
”十一、十三、六…“
尺許褚紙,上有紅、黑兩種字體。
紅字為標準的館閣體,甚是清爽工整,不乏一些類似于“36”的字樣,卻是江昭為其出的題目。
黑字較為散亂,毫無章法,儼然是初學者,其上記載的赫然是算數題的答案。趙伸掰著指頭,低聲念著,頗為仔細的檢查了一遍。旋即,目光越來越亮,就連腰板也挺了起來。
“哈!”
“太傅,伸兒算出來了。”
小手緊攥著一揮,趙伸一聲大呼,一臉藏不住的興奮。
“哦?“
文書輕置,江昭注目過去,一副意外的樣子。
“小殿下,竟如此神速?”
“還望太傅為伸兒審閱一二。”趙伸一臉的認真,小手拾起褚紙,恭謹的呈了過 “好。”
江昭溫和一笑,拾起褚紙,注目過去。
其上,合十道算數題,無一例外,都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水平,不是“36
”,就是“52”。阿拉伯數字是江昭教的。沒辦法,真要論起算數,還是阿拉伯數字更為便捷。偶爾也有一些結合實際生活的例子,類似于“昭文館有六位內閣大學士,致仕三 人,還余幾人?”
此外,還有一題“較難”的題目。
今有十,減九,問余幾何?
十是兩位數。這一題,自然也就涉及到了兩位數的加減法,理論上會涉及進位、退位兩種較為基礎的數學算法。
當然,硬掰著手指頭,肯定也能輕松算出來。
十道算數題,江昭一一掃視過去。
趙伸正坐著,一雙小眼睛,緊緊的盯著太傅的面部表情,既是期待,又不乏緊 期待,自然是期待著被夸。
緊張,則是擔心粗心大意的算錯了題目。
能全對嗎?趙伸乖乖坐著,不時緊張兮兮的望過去。好在,緊張的時間并不久,江昭很快就予以了答復。
觀其一臉的欣慰,撫須含笑:
“凡此十問,無一錯漏,皆對。”
“小殿下,果真是聰穎非常啊!”
江昭不吝稱贊之語。
對小孩子,還是得以鼓勵教育為主。
何況,就算是真的有壓力式教育,肯定也不能是大相公來作惡人。
“嘿嘿!&"
連著兩句夸贊,小孩子心性,又豈能忍得住?小臉漲紅,盡是欣喜,趙伸小手一揮,一臉的積極:“太傅,伸兒還要做題。”“好。”
江昭平和一笑,也不意外。
近來,趙伸正在啟蒙,學文習字。
當然,區區啟蒙,肯定不是江昭負責教導,而是國子監和皇后。
老實說,相較于有規律的算數,學文習字無疑是相當“痛苦”。
畢竟,習字的本質,其實就是在背字。
字與字,兩者之間,根本毫無規律可言,必須得硬背,初學者學起來,自是不免 難受。
皇后為了讓兒子優秀起來,肯定也或多或少都給了點壓力式教育。
皇后、太傅!
一邊是壓力式教育,一邊是鼓勵式教育。
凡事就怕對比,一旦有了對比,趙伸自是積極性較高。
朱筆入手,江昭徐徐書就。
不一會兒,便已書就了五道題。
“算吧。”
江昭平和道:“五道題算完,奶茶也該煮好了。”
“嗯嗯。”
趙伸小眼睛一亮,拾過題目,連連點頭。
“嗒!”
“嗒!“
噼里啪啦,聲起聲落。
就在這時,一人走近,行了一禮。
“大相公。”
卻是司禮掌印太監李憲。
“中貴人。”
江昭平靜點頭。
他這人,從不主動得罪人。
尊重都是相互的,內官有禮,他自然也不會甩冷臉。
李憲持著拂塵,面上含笑,徐徐道:“官家欲建昭勛閣,擇百年名臣二十四人,
特詔大相公入宮,給一些建議。”
“建議?”
江昭挑眉,點了點頭,倒也不是特別意外。
二十四功臣的人選,核心決策權肯定是完全掌握在官家手上,沒有臣子能直接制 定核心名單。
這一點,就跟唐太宗選二十四凌煙閣臣的一樣的道理。
一方面,功臣人選的定奪,注定是以皇帝為絕對核心。
另一方面,臣子制定核心名單,未免有失公允。
不過,臣子沒有制定權,卻有建議權。
也即,可能通過建議影響皇帝的判斷。特別是在關于“誰能入閣”上面,臣子的建議頗為重要。君王定奪大局,更多的其實是在具體的排名上面。
當然,這種建議僅僅是“個人建議”。
凡此過程中,斷然是不能有任何派系之爭。
最終公布的名單,也不能有太大爭議,否則就是在打皇帝的臉。
“小殿下,可要御書房?”江昭淡淡回望過去。
“不去不去。”趙伸連連搖頭。
他還等著喝奶茶呢!
“太傅盡管去吧,伸兒留在昭文殿做題。”趙伸乖乖道。
“也好。”
江昭一臉的欣慰樣。
御書房。
窗欞半掩,檀香裊裊。
隱隱中,卻是有一股發苦的藥香味。
“微臣,拜見陛下。”甫入其中,江昭抬手一禮。
“免了。”
趙策英搖著頭,招了招手:“都坐吧。”
卻是書房中還有幾人。
文臣一方,有韓絳、元絳、張方平、王珪、余靖五位內閣大學士。
武將一方,有顧廷燁、王韶、石元孫三位樞密副使。
至于梁國公王克延,尚鎮守于西南都護府。
忠敬侯鄭順,則是生了一點小病。沒辦法,太苦了!近幾年,大軍連連輾轉,五六十歲的老人,實在是有點承受不住莫大壓力。
生點病,也實屬是意料之中。
此外,還有外戚一方,為司空曹佾、國舅向宗良。
“都說一說吧。”
趙策英向下望去,平和道:“該如何選,方可不至于有滄海遺珠之恨?”
幾位內閣大學士沉吟著,相視一眼,都沒有說話。
其余的武將、外戚,自然就更是沒有說話的余地。
“自太祖皇帝至今,累有百年國祚,五代君王。”江昭心有稿腹,建議道:“或 可一代挑出來十人,合五十人。”“其后,再從五十人中剔去一半,即為二十四功臣。”江昭的思路很明顯。
先選出有資格入閣的人。
至于說,具體的排名問題?
那是皇帝的才能決定的事情。
“嗯!“
趙策英沉吟著,點頭道:“可。”
老實說,這種法子有缺陷。
萬一某一代的臣子水平高得過于離譜,導致前十幾名都是可入昭勛閣的高手,那 就可能會有滄海遺珠之恨。
但是,這種可能性有嗎?
沒有!
大周百年國祚,真正的名臣輩出,注定是光復燕云十六州的這一代。
但,就算是光復了燕云十六州的這一代人,估摸著也就不到十人可入昭勛閣。
“太祖皇帝年間,何人可為前十?”
趙策英大袖一揮:“諸位,大可直言。若有異議,也大可提出,定要讓功臣人選 公平公正。”
近十人,連連稱是。
其后,江昭沉吟著,開口建議道:“趙普。”作為開國宰相,陳橋兵變的策劃者,“先南后北”統一戰略的制定者,這位是必定入昭勛閣的人選。
且不說功績不凡,就單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佳話,也足以讓其位列一席。畢竟,官家建昭勛閣,肯定是希望其與凌煙閣一樣,名傳千古,含金量十足,而非是與漢光武帝的云臺二十八將一樣,名聲低、水平也低,名不副實。
“潘美。”顧廷燁沉吟著,開口道。作為滅南漢、南唐兩國的的主要將領,潘美的功績無可置疑,可謂相當不俗。兼而一些類似于《八大王開詔救忠》、《楊家將演義》的雜劇還沒有被創作傳 開,其名聲尚未被毀,自然也就還沒有被傳為奸臣,自可名列一席。
其實,潘美名義上是太宗皇帝年間的人。
主要就是潘美享受的是太宗皇帝的太廟庭。
不過,也僅僅是名義上而已。
文臣武將,實際上還是都認為潘美是太祖一朝的人。
無它,潘美的主要功績就是在太祖一朝。
于太宗一朝,其功績反而是稀松平常。
“石守信。”王韶沉吟道。
這位是陳橋兵變的核心人物之一,且還是太祖皇帝的“義社十兄弟”之一。
無論是功績,亦或是資歷,都是一等一的水平。
“曹彬。”國舅向宗良主動提道。作為滅南唐、后蜀的主帥,曹彬被譽為“大周第一良將”,以仁厚著稱。太祖一朝,僅趙普、曹彬二人配享太廟庭。
如此,曹彬自可位列一席。
“張令鐸。”
“高懷德。”
“王審琦。”
一道又一道人名,相繼被點了出來。
約莫兩炷香左右,太祖一朝的十大功臣,就一一被挑了出來。趙普、曹彬、潘美、石守信、張令鐸、高懷德、王審琦、慕容延釗、韓重赟、李處耘!
一文九武!
其中,不乏有跟趙普、曹彬一樣功績較為不俗的人,例如王審琦。
王審琦此人,乃是陳橋兵變的核心將領,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位列“義社十兄弟”之一。不過,除了王審琦以外,其余的人都較為“普通”。不出意外,都是毫無爭議的得被淘汰的人選。
這也不奇怪。
究其緣由,主要還是“不出挑”的問題。
太祖皇帝是陳橋兵變,受到將士擁立,從而黃袍加身。
這就使得,太祖皇帝的上位過程,其實相當和平。
既沒有西漢楚漢相爭的大規模、大場面,也沒有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驚心動魄。太過和平,注定了臣子不會有太多的表現機會,從而導致“不出挑”,根本沒有一件值得千古傳頌的佳話,亦或是特別值得稱道的大功績。“太宗皇帝年間,何人可位列前十?”趙策英拾起朱筆,記下名字,繼續問道。
“呂端。”江昭開頭道。
呂端大事不糊涂!
這句話頗有含金量,愣是堪比千古佳話。
就憑著這一句話,就可讓呂端位列太宗朝的前十。
“李繼隆。”王韶扶手正坐,平靜道。
相較于文臣而已,武將罕有佳話。
既然沒有佳話,自然是得論功績。
作為太宗朝名將,李繼隆兩敗契丹、平定李繼遷叛亂,且還是后續澶淵之戰的核心指揮官員。無論是資歷,亦或是功績,都算不凡。“宋琪。”
“李沆。”
“石熙載。”
三柱香左右,十大名臣,一一列齊。
九文一武!相較于太祖一朝,太宗一朝無疑是人才濟濟,無論是政績、功績,亦或是名聲,
呂端、李繼隆、呂蒙正、宋琪、張齊賢、李沆、石熙載、薛居正、向敏中、王顯 都相當不俗。
大事不糊涂的呂端,入仕六年即宰執天下的呂蒙正,編篡《舊五代史》的薛居正,兩次大敗契丹人的李繼隆 當然,所謂的聲名不低,肯定是只限于大周一朝。
若是將以上人都放到千年歷史之中,除了呂端可能會有點名氣以外,其余人估計都是寂寂無名,堪稱查無此人。除此以外,唯一值得關注的或許就是九文一武的陣容。太祖一朝,一文九武。
太宗一朝,九文一武。
堪稱是驚天大逆轉!“真宗皇帝年間,何人可入前十?”趙策英繼續問道。“寇準。”江昭平和道。
這位是真正的名相,主導了檀淵之戰,且為抗遼核心,就算是千年以后,也是有 望人盡皆知的存在。
“王旦。”文淵閣大學士元絳插話道。作為配享真宗太廟庭者,且還主編了《兩朝國史》,王旦自有一席之地。“丁渭。”“畢士安。”
“呂夷簡。”
約莫兩柱香左右,真宗一朝可名列前十的大臣,也被列了出來。
寇準、丁渭、王旦、王曾、畢士安、呂夷簡、魯宗道、陳堯佐、馬知節、張知白!其中,除了較為有名的寇準、丁渭以外,王旦是配享太廟者,王曾為連中三元者 ,魯宗道為諫官入閣,都頗為不凡。
唯一的缺點,或許就是沒有武將。
十人,皆為文臣!
以至于,就連王韶、顧廷燁二人都沒有開口說話。
沒辦法,真宗一朝,實在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武將。
文臣治世的時代,注定了武將難有出頭的機會。
若是沒有人護著,越是出頭,遭到的打壓和針對就越是狠厲。
此外,本該還有一人可入圍前十,但卻都默契的沒有人提出來。
王祐!
作為配享太廟者,王老太師肯定有一定的撿漏嫌疑。不過,好歹也是配享太廟的人物,實力還是有一點的。就算是看著太廟的面子上,其也是穩穩的入圍前十。
被移出去了!
“先帝年間,何人可為前十?”趙策英記下名字,繼續問道。
“范仲淹。”江昭平和道。作為改革弊政的核心人物,不管成功與否,都注定會在史書上留下重重一筆。畢竟,改革弊政,本身就是一種值得稱道的勇氣行徑。
“狄青。”
“張輔。”
顧廷燁、王韶二人,相繼說道。
“包拯。”
“韓大相公。”
“富弼。”
范仲淹、狄青、張輔、晏殊、韓章、包拯、富弼、文彥博、曾公亮、歐陽修!
八文二武!
老實說,先帝年間的確是名士輩出。
凡此十人,都是相當有名,單就名聲而言,起碼高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的人 趙策英沉吟著,掃向眾人:“輪到朕這一朝了,誰人可入前十?”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花雪飄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