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章 出征前的賞賜

  顯德元年,三月初三。

  周帝郭榮詔令天雄節度使、衛王符彥卿為主將,任命鎮寧節度使郭崇為副職,領兵自磁州固鎮插入偽漢聯軍后方。

  又詔令河中節度使王彥超為主將,任命保義節度使韓通為副職,領兵從晉州東北攔截偽漢聯軍。

  再命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以及義成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御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率領部隊先行趕赴澤州布防。

  同時又派遣宣徽使向訓監督各部人馬。

  初七。

  周帝郭榮發布大赦詔書,以安天下萬民之心。

  初九。

  任命宰相馮道為山陵使,護送先帝靈柩前往陵寢,任命樞密使鄭仁誨為東京留守。1

  隨即樞密院正式下達軍令,兩日后禁軍主力隨皇帝出征。

  傍晚時分。

  內殿直下轄各部沒有當值的將士全都被召集到了校場上。

  殿前諸班直中以內殿直的人馬最多,步騎加起來約莫有個三千余人。

  其中騎兵數量比步兵稍多一些,但也相差不太大。

  除了一小部分日常當值的將士,軍營駐地中還有大半的人馬待命。

  此時全都趕到了校場集合。

  起初人群還有些亂糟糟的,但在各部將領的約束下,隊伍很快就整頓完畢。

  隨后,一輛輛載滿錢糧布帛的大車駛進了內殿直的駐地。

  見此情景,大伙兒知道這是出征前的賞賜下來了。

  自唐五代以來,隨著府兵制的崩潰,募兵徹底取代了征兵,古代軍制進入了新的階段。

  募兵都是脫產的職業士兵,不僅招募時要給一筆安家費,入伍后每月還要發軍餉。11

  將士們大多都是拖家帶口,僅靠一次性的安家費,以及每月那微薄的軍餉,很難養活一家老小。

  所以朝廷還會發放額外的實物補貼,例如糧食布帛、油鹽醬柴等生活用品。

  除此之外,偶爾的賞賜也是將士們的一大收入來源。

  而賞賜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重大節日活動的恩賞,二是立了軍功的封賞,三是出征前對將士的犒賞。4

  比如李奕在軍中比武優勝后獲賜的那把角弓勉強算是恩賞。

  校場上。

  將士們已經排好隊列,雙腿微岔昂首站立,衣甲鮮明整齊肅穆,頗有一股精銳強悍的氣勢。

  不過也難怪,內殿直是殿前軍麾下的主力之一,不管是人員還是裝備都是拔尖的。

  基本全是膀大腰圓的青壯年,配備著精良的盔甲武器,戰斗力也絕不是蓋的。

  沒過多久,一隊舉著旌旗的騎兵護衛著一員大將從校場外進來。

  內殿直都指揮使王匡業拍馬迎了上去。

  由于典旗儀衛的隊列比較靠前,李奕又是行首加上個頭夠高。

  他倒是瞅清了那員大將的相貌。

  對方看上去年紀不算太大,頂多不超過三十歲。

  正是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

  這位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也是周世宗柴榮的妹夫,實打實的皇親國戚。2

  正月底柴榮繼承皇位后,先是將自己的表兄李重進升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負責掌管侍衛親軍。

  接著將本是殿前都虞侯的張永德扶正為殿前都指揮使,接替李重進執掌殿前軍。

  這么一來,柴榮就可以借助表兄和妹夫二人牢牢掌控住禁軍的兩大系統。

  同時,李重進和張永德又向來不太對付,私下里頗有間隙。

  柴榮的安排也暗含制衡之意,可謂一舉兩得。

  這時,王匡業到了張永德近前交談幾句,緊接著掉頭回到了校場前方。

  只見他扯著嗓子喊道:“出征在即,陛下體恤我等,特命張都使攜錢糧前來犒軍。”

  話音落下,校場上的將士們依舊保持著陣型,但明顯氣氛活躍了不少,臉上都揚起了幾分喜色。

  雖然將士們都知道出征前少不了賞賜,但等真正確認了又是另一番心情。

  大伙兒腦袋別褲腰帶上不就是為了這個嘛?

  若是沒有好處誰特么愿意替你上戰場賣命。5

  而對于五代時期的皇帝來說,若想要保住自己的權力地位,就要先喂飽手下的這群武夫。

  遠的不說,就說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前的正月初一,在圜丘祭天后就差點因賞賜的問題鬧得軍隊騷亂。

  只因軍中有流言說郊祀的賞賜比后唐明宗時要少,引得將士們生起不滿情緒,最后斬了上百人才算平息了流言蜚語。

  為此郭威還召集禁軍眾將訴苦,說自己節衣縮食只為保障軍隊,國庫中的積蓄基本都供應了軍隊,將士們卻不體察國家百姓的艱辛,只知一味的索取抱怨。1

  事后郭威還咬牙從內宮的用度中摳出一些余錢來打賞撫慰軍隊。

  可見身為皇帝在面對這些驕兵悍將時也只能以盡力安撫為主。

  當然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收了皇帝的錢財自然是要賣命的。8

說真的,五代時期牙兵們的質量是真不太行了,唐末只需要發賞就干,干完在發一波就行了,五代是打之前要發,打一半了心情不好也要發,打完了不管輸贏也要發  天下從來沒有白吃的午餐。

  “張永德…”

  李奕的心思卻沒放在賞賜上,見到張永德倒是讓他想起趙匡胤。

  歷史上張永德不僅是趙大的上司,兩人的私交也很好。

  趙大能得到柴榮的賞識提拔,張永德在其中出力不少。1

  張永德在被罷免殿前都點檢之前,也算是柴榮最信任的人,他說話的份量自然舉足輕重。

  去年郭威還沒死的時候,趙匡胤被提拔為滑州興順副指揮使。1

  看似從百夫長的位置升了一級。

  但相比于待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任職地方其實遠離了權利中心,想要往上爬就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更何況如今后周總體上推行強干弱枝,大力加強禁軍的同時,又削弱地方的藩鎮。1

  從禁軍被調到地方任職并不算是好事。

  這跟和平時期的文官下放地方,歷練以作提拔資歷相比,根本不是一回事。

  若是趙匡胤真的被調到了滑州任職,那么很大概率未來就沒有什么宋太祖。

  幸好最后有賴于張永德的舉薦,時任開封府尹的柴榮將趙匡胤招入麾下,轉其為開封府馬直軍使(騎兵百夫長)。

  雖然職位上只是平級調動,但卻成了柴榮的嫡系親信,這也算是趙匡胤的一次機遇。

  當然,前提是趙匡胤確實是有真本事,不然要是爛泥扶不上墻也白搭。2

  張永德是代表皇帝來慰問將士,走了一番過場,說了幾句勉勵的話,很快又帶著人馬離開。

  接下來自然就是發放賞賜。

  但并不是當場排隊領,而是由各部領個總數,再回去營房自個兒分。

  最終,李奕分到了十貫現錢、一匹細布和兩袋糧食,普通軍士則只能分到現錢一貫、粗布一匹和一袋糧食。

  雖然單看起來不算太豐厚,但放在如今的社會背景和經濟條件下,已經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而且也只有像內殿直這種跟隨皇帝出征的精銳嫡系才能拿到這么多賞賜。

  其它那些雜牌部隊能拿到手的可就要大打折扣。

  不過以后周的財政情況來說,這些賞賜已經是掏空國庫、甚至宮中內庫都拿出來。

  畢竟皇帝指著這幫大頭兵替自己賣命呢,不舍得也不行。

  “郊祀賞得錢還沒花完,又有賞賜到手,等打了勝仗回來,賞賜自然也少不了,到時找個娘們好好快活快活。”

  馬仁瑀拋了拋手中的一串銅錢,咧著一張大嘴口無遮攔,站在一旁的李奕都懶得搭理他。

  不得不說這貨真是個樂天派,仗都還沒打就想著贏了發錢的事,就像他之前跟李奕說要當節度使一樣,似乎從來沒有往壞的方向想過。

  “奕哥兒,等打完漢軍回來,我帶你去個好地方。”馬仁瑀又扭過頭沖著李奕擠眉弄眼道。

  “不去。”李奕自然知道他說的好地方是哪里,斬釘截鐵的一口回絕。

  馬仁瑀繼續攛掇道:“哎,不用你自個兒掏錢,我請你。”

  李奕無奈勸道:“馬兄有這閑錢花銷,不如多寄點回家給妻兒老小。”

  馬仁瑀比李奕要大兩歲,當初投軍時已經娶妻生子,現如今他兒子都已五歲。

  只不過這幾年他妻兒都待在老家,并沒有接到東京來一起生活。

  “妻兒有我爹娘顧著,我還時常寄錢回去,用不著我多操心。”

  馬仁瑀卻滿不在乎,“咱們是提著腦袋干活的差事,不知哪天就沒了下頓飯,該快活時就快活,想恁多干甚?”

  “我可比不得馬兄…”李奕對此不敢茍同。

  馬仁瑀父母健在,上頭還有兄長頂著,而且家境也不差,老家有十幾畝良田,日子過得還算富余,他自然能瀟灑快活。

  可李奕卻不一樣,不僅父母雙亡,還有寡嫂需要他照拂,夏津的舅舅一家過得也很清貧,也要指著他多加幫襯呢。4

  他肩上的擔子不輕,心里也有更長遠的打算,遠沒有到放縱享受的時候。

  何況去找那些不干不凈的娘們快活也不怕染病?

  “李押衙不去,我們去,馬押衙請大伙兒一起去唄!”

  這時,旁邊的軍士中有人跟著起哄。

  “滾蛋,要去自己掏錢,我他娘的又不是你們爹。”1

  馬仁瑀瞪著眼罵道,被罵的軍士們也不著惱,反而還有人嚷著要是請自己去,多認一個爹也值了。

  趁著大伙兒哄鬧的時候,李奕趕緊脫身出了營房。

  然后徑直跑去找都知張茂常。

  這次出征李奕抱著建功立業的想法,但誰也不敢保證戰場上不會出意外,仗打勝了人卻沒了也說不準。

  所以他準備先回家一趟把賞賜交給郭氏順便交代幾句。

  但這事要先跟都知張茂常請示一下得到允許才行。

  雖然很多時候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事情,但該要走的程序卻絕對不能少。

  果不其然,都知張茂常痛快的允許了。

  不過對方也特意提醒了一下,讓李奕最晚在明日點卯前回營,不然到時候就得按規矩來。

夢想島中文    天子寧有種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