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山腳,狂風吹林,靈機涌動。
玄明與玄虛命部分弟子返回道觀,免得打擾其他人破境,同時朝后退去,與海奉明一起來到靈氣潮汐邊緣。
經玄虛提醒,玄明已清楚來人身份,也知曉與自己論道之人是他,率先行禮,感激道:“玄明見過大人,多謝大人指點,此番論道,求真觀上下俱得造化,此恩銘記于心,日后若有需要,求真觀定全力相助。”
海奉明側身避讓,還一個法家禮,溫聲道:“玄明道友言重了,上次道友所贈十六字猶如當頭一棒,將我打醒,重拾本心,本該早來致謝,只是因打破枷鎖,有所領悟,摸到了練神門檻,這才拖延至今,萬望道友莫要怪我來遲。”
玄明沒居功,先恭喜海奉明練神有望,后實話道:“海大人切莫如此,那十六字是貧道欽佩大人品行,才厚著臉皮在大人面前班門弄斧,聊表敬意,是大人福澤深厚,才照見本心。”
這是他的真心話。
此方天地法家延續五千載,長盛不衰,法家修士層出不窮,非前世可比,論對法的了解,自己望塵莫及,也就是從楚氏口中知道了海奉明為人,才敢大膽摘抄字句,傾注法意,將前世法治社會一角與理念以古代背景展露出來,藏匿字中,以期能起到一絲效果。
畢竟,跟今世法家相比,末法時代的前世最大優勢就是阻力較小,在法治執行力與普適度上更勝一籌,做到了大部分百姓識字知法、懂法用法,從上到下,由法貫穿,尤其是君主由民擇賢而任的理念與落實,更會讓法家修士眼前一亮。
不過,這點優勢有沒有用,又能使多大力,玄明無法保證亦不知曉,送那十六字是不想干等消息,有棗沒棗打兩個竿子,就算不管用,至少努力一把。
助海奉明尋回本心,主要是這位法修爭氣,跟他關系不大。
“道友過謙了,海某被點醒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這點無可爭議。”
海奉明接著道:“另外,海某這次是以私人身份而來,道友無需以大人相稱。”
話已至此,玄明便以海道友相稱,也沒再客套,玄虛請海奉明上山一敘,被其婉拒,愿意跟他們一起等候、護法。
三人席地而坐,談天說地。
通過溝通,玄明知曉原來海奉明專門為論道而來,他知曉了明年初春風陽郡部分道脈會相聚浮云山論道之事,希望能助求真觀一臂之力,以此償還恩情。
玄明與玄虛對海奉明印象更好,很快四代道人突破完,玄明令他們回觀調息,消化所得,海奉明看了眼一手抱雞仔、一手遛靈雞的長寧子,錯愕之余,看破不說破,與玄明相視一笑,無需開口,便心有默契。
半個時辰后,玄陽等人醒來,前來與海奉明見禮,簡單交談,就被玄明打發上山,命其閉關,眾道也沒矯情,向海奉明告罪一聲,相繼上山。
海奉明懂輕重緩急,未曾心生不滿,進階練氣境非一日可成,目的達到,他告辭離去,留下玄虛暫時看護,玄明親自送其下山。
目送馬車離去,他轉身回山,讓玄虛回觀消化所得,處理事務,自己則留在此處,席地而坐,一邊護法,一邊用心復盤今日論道經歷,盡快將所得化為自身底蘊。
馬車聲響,距離縣城越來越近。
少年人好奇心旺盛,隨從海延年醒來,忍了忍,問道:“老爺,您覺得玄明真人明年論道會贏嗎?”
對自家老爺前來浮云山的目的,海延年一清二楚,玄明真人對老爺有恩,他希望求真觀能贏,這樣老爺才沒白辛苦,心情才會愉悅。
消化論道感悟的海奉明緩緩睜眼,慢條斯理道:“或許吧!若明年三月前,玄明道友未再得機緣,金丹不出,難逢敵手,遭遇金丹,勝算不高;若福星高照,再有突破,當在五五之間。”
話音一轉,他繼續道:“像玄明道友這種修為才大周天圓滿,道行卻臻至先天圓滿,甚至看到金丹門檻兒的狀況,并不多見,無論明年論道結果如何,他都雖敗猶榮。”
事實上,剛論道時,海奉明大吃一驚,想不到這位久居深山的玄明真人比傳聞中更富有傳奇色彩,道行已入先天,還走出一段距離,對天地道理見解獨道。
這次前來,他收獲超出預料。
“看來老爺很欣賞玄明真人,等明年秋季,咱們府上靈棗成熟,老爺不妨請真人入府做客,吃杯棗茶。”
海延年歡喜建議,老爺啥都好,就是性格有些孤僻,平日里甚少有人拜訪做客。
“我看你不僅想讓我邀請玄明真人,還想讓我提醒他,帶上那只靈鹿。”
被戳破心思,海延年捂著被拍的額頭,討好一笑,沒有否認。
瞧著親手養的崽一臉傻笑,海奉明沒眼看,此時馬車即將駛進浮云縣城,他掀開車簾,回望仿佛迎接落日的浮云山,眼中光芒一閃,透過法眼,見到一股勢逐漸在浮云山上空匯聚,盡管稀薄,可確實存在。
類似之勢,他百年前初入練氣境時,曾在臨江郡萬壽宮所在甘泉山上看到過,而今萬壽宮已是大玄神朝新晉頂級道脈。
“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不管明年結果如何,這求真觀都將氣勢如虹,于這風陽郡中勢不可擋。”
海奉明喃喃自語。
浮云山,樹林里。
白發老道盤膝不動,身上三尺之內彌漫玄妙道韻,腦海之中,道理交織,他孜孜不倦汲取其中精華,化為己用。
直到蒼穹冷月撒下皎潔月光,照徹山林,玄明才暫時醒來,采集月華。
等結束修行,他沒馬上消化剩余所得,邁步溪畔,注視粼粼波光與水中月影,恨不得再來一壇美酒,邀月對飲。
這次論道,屬實意外。
高估了自身酒量之余,沒想到海奉明會在今日造訪,睡中論道更是意想不到。
盡管海奉明是法家,自己是道家,可殊途同歸,且傳說中法家祖師曾向無量天尊問道,兩家算是部分同源,某些道理更是共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況海奉明是看到練神門檻的修士。
縱然這次論道玄明輸了,仍然進步斐然,等他消化剩余所得,道行上極可能窺見金丹門檻兒,明年論道,勝算會提升不少。
當然,他最大收獲不是道行,而是下丹田那團光繭,心神沉入其中,瞧著光繭內快要成型的微天地,玄明激動。
這次論道,海奉明法家之理成為微天地發育的資糧,自己沒領悟、沒參透、沒聽懂的道理被光繭吸收。
至于海奉明曾命人送來拜帖之事,玄明聽玄虛提起,因他前段時間沉迷修行,一心破境,玄虛不欲打擾,才沒告知,只是世事奇妙,兩人會在山腳相遇。
平復心情后,玄明盤坐,繼續邊細嚼慢咽所得,邊為玄素護法。
次日傍晚,玄虛也來此。
第三日,云蒸霞蔚時,一股強大氣勢迸發而出,呼嘯山林。
玄明與玄虛含笑,對醒來的玄素稽首:“恭喜師妹,成為我輩中人。”
玄素還禮,笑靨如花:“多謝兩位師兄護法。”
求真觀三位真人皆笑聲爽朗,短暫交談后,各自離去,一個飄逸乘風,直奔真玄;一個腳下生蓮,回返素女。
玄明則如一個凡夫俗子般返回藏道峰,徒步下山,徒步上山,步始步終,是一次行道的圓滿,他走得不徐不疾,若閑庭信步,每步落下,都有一縷尚未消化的道理被洞悉、轉化,每次步子抬落,便腳踏實地一次,底蘊就加深一分。看似沒有奇異,實則妙藏于內。
伴著三位真人離開山腳,一股無形的勢在浮云山緩緩凝聚、蒸騰。
七日后,玄明入烈火峰,準備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