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七十五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

  八三看書,大唐天將軍!

  長堡屬于石堡城的附屬戍堡,作為石堡城的最前沿。

  實際上,它的存在與否,起不了什么重要意義,只是承擔巡視的責任。

  “轟隆隆!”

  在唐軍行進一天后,唐軍大斗軍的兩千騎,先行至赤嶺前。

  長堡的探馬第一時間發現大斗軍騎。

  但探馬可不敢去阻擋唐軍騎兵,只能將消息傳達長堡守將。

  長堡有三百名士兵,只能固守堡中。

  他們不需要派人通知石堡城。

  因為石堡城坐落在赤頂東部的制高點上,城池三面都是落差上百丈制高的斷崖,只有一面的山坡小道可供出入,站在石堡城的城墻上,從東面和東北面進青海的兩條山口盡收眼底。

  東北面的山口有鷹山堡。

  唐軍攻破鷹山堡后,由于此山口許多地方較窄,會在山上設伏兵,擺放雷石滾木。

  還有一個山口是在赤嶺西面,那里有紅巖堡,內駐扎五百吐蕃士兵,那個山口也比較窄。

  其他的已經不能算山口了,只能稱得上是“崎嶇小道”,行人通過都費勁,更別說行軍了。

  東面的山口為入青海最寬闊的一條道路,也是唐軍要固守的地方。

  顯然,石堡城的守軍,一定也看到唐軍兩千騎奔來。

  但石堡城守將悉諾羅還在觀望,沒有立刻點燃烽火,因為兩千騎根本不可能奈何石堡城。

  大斗軍騎無視長堡而過,又從石堡城的山坡前沖過去。

  他們帶著李瑄的軍令,要在雞心谷進行一定的布置,防止被吐蕃搶占要地。

  “唐軍竟然在這個時候來赤嶺東山口,他們想干什么?看樣子最多兩三千騎,我們在青海一帶可是有千軍萬馬。”

  石堡城的守將悉諾羅皺眉看著,他一直猶豫要不要點燃烽火。

  他知道此時赤嶺一帶戒備森嚴,唐軍想要突襲根本不可能。

  沒多久,悉諾羅在城墻上又看到一隊唐軍而來。

  這隊唐軍只有三四百人。

  然后就在他們視線消失…

  因為石堡城上,看不到稍微靠山腳的長堡狀況。

  不一會兒,長堡位置,一股黃色的濃煙沖天而起…

  “他們在攻擊長堡!”

  悉諾羅驚叫一聲,原來這幾百唐軍的目標是長堡。

  其他戍堡可沒有石堡城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一旦被圍攻,若沒有支援,很快就會被攻破。

  而且長堡還是一個無法丟雷石滾木的戍堡。

  如石堡城,只需要往下山通道上丟雷石滾木,就可以砸死一大片。

  “將軍,要不要去救援?”

  副將向悉諾羅問道。

  “不能救!有可能是唐軍引蛇出洞,等我們下去后,唐軍的兩千騎兵回頭攻擊我們。”

  悉諾羅果斷搖頭。

  “將軍英明!”

  副將一聽有道理。

  現赤嶺另一邊恩蘭達扎路恭看到狼煙以后,會派遣人查探具體情況。

  恩蘭達扎路恭從回紇歸來后,未回邏些城,一直受命在青海前線,防止李瑄不顧回紇閱兵,強行攻擊。

  天已入冬,但唐軍遲遲不攻。

  恩蘭達扎路恭多次派遣探馬想入唐境,卻被巡邏的唐軍騎兵絞殺。

  唐軍邊境巡邏士卒密不透風,恩蘭達扎路恭也不清楚具體情況。

  “快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赤嶺另一面的恩蘭達扎路恭聽到匯報后,走出營帳。

  他不確定是石堡城,還是石堡城前方的長堡。

  如果是石堡城,一道煙柱,并不是危急的訊號,所以恩蘭達扎路恭并未慌張。

  吐蕃探馬迅速入赤嶺東山口…

  此次攻擊長堡,由荔非守瑜親自帶隊。

  他麾下有一百名強弩手,一百名擅長射箭的弓手,還有一百名手持盾牌的重甲兵,一百名披明光甲的士兵。

  到長堡所在的山下后,荔非守瑜吩咐將攻城梯組裝好。

  然后向山上而行。

  長堡城墻高一丈五尺,長寬不過數十丈。

  這個戍堡受山勢影響,東面高,西面低。

  這意味想攻擊長堡的難度不大。

  荔非守瑜看一遍地勢后,覺得不需要從正面強攻。

  而是令麾下借助登城梯,爬到地勢高的地方,用弓箭向地勢高的東面城墻,進行強弩壓制。

  那個山頭距離東城墻大概百步,在強弩的射程范圍內。

  山頭差不多可以站一百個弓弩手,荔非守瑜調配五十擘張弩,五十弓箭手。

  弓箭手用于拋射。

  一架登城梯的距離不夠,唐軍就用兩面綁在一起,正好可以爬上山頭。

  鐵甲步兵在一旁戒備。

  此時,長堡的吐蕃守將已經臉色大變。

  他們已經明白荔非守瑜的目的。

  但苦于沒有援軍,長堡又只有三百士兵,總不能出城與唐軍鐵甲硬剛吧!

  長堡守將只能讓麾下頂著盾牌在東城,唐軍步兵肯定會配合弓弩手從東面進攻。

  “放箭!”

  一切就緒后,荔非元禮下令弓弩手放箭。

  他留一個心眼,怕吐蕃把所以兵力調到東城,所以又調五十名弓箭手,一百明光甲士在西城,佯裝要從西城進攻。

  長堡守將不得不分兵防守。

  弓矢拋射,強弩瞄準,全部落在長堡東城墻上。

  狹小的城墻,站滿吐蕃士兵。

  被唐軍居高臨下,吐蕃士兵只能靠盾牌躲避。

  雖然唐軍一輪殺傷有限,奈何唐軍一連十幾輪,有幾面盾牌都被強弩射破。

  東城墻只有二百不到的守軍,在經受唐軍二十輪弓弩后,已經死傷數十人。

  “進攻!”

  下方的重甲步兵舉起盾牌,扛著登城梯靠近城墻。

  還有五十名弩手也跟著靠得更近。

  荔非守瑜手持一石強弓,羽箭搭弦,隨時準備射擊。

  當唐軍鐵甲步兵距離吐蕃城墻二十步的時候,吐蕃守將頂著盾牌大喝一聲:“準備守城,唐軍要攻城了!”

  可能是因為太激動,盾牌沒有全部護住身軀,一部分肩膀露了出來。

  “咻…”

  荔非守瑜抬弓就是一箭。

  “噗嗤!”

  正中長堡守將的肩膀,伴隨著一道凄厲的慘叫聲,長堡守將的盾牌也掉落在地上。

  “噗嗤!”

  二十步外,荔非守瑜迅速張弓搭箭,命中長堡守將的脖頸。

  長堡守將瞪大眼睛倒在城墻上。

  其他吐蕃士兵更懼怕。

  “快起來,如果等唐軍上來,我們都得死!”

  副將大喝一聲,命令士兵拿起弓冒頭反擊。

  吐蕃士兵聽到這話后,終于提振勇氣,將弓箭握在手里。

  此時,唐軍幾乎已經到城墻下方。

  “咻!”

  許多吐蕃弓箭手準備放箭的時候,唐軍弩手扣動扳機。

  不到十步的距離,每一個強弩手都能射中瞄準的目標。

  重步兵也趁機將登城梯勾在吐蕃戍堡的城墻上。

  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的重步兵露出堅毅的眼神,迅速往讓攀爬。

  荔非守瑜帶著強弩手,在下方掩護。

  吐蕃士兵即便用長矛捅在唐軍鐵甲上,將唐軍推下去,這高度也不一定摔死唐軍。

  除非捅到要害部位。

  但他們每一次露頭,都會遭到迎頭痛擊。

  “阿爺來了!”

  趁此時機,一名持盾唐軍,大喝著爬上城墻,成為此戰先登。

  在上去的一瞬,這名唐軍從腰間抽出橫刀。

  他一刀將一名想阻止唐軍上城堡的吐蕃士兵砍死。

  使得又一名重甲步兵爬上來。

  他們守住一個登城梯,用盾護住面部,呈防御狀態。

  第三、第四、第五名重甲步兵爬上來的時候,基本大局已定。

  低矮的城堡,在唐軍甲士強弩面前不堪一擊。

  荔非守瑜幾步就爬上城墻,與麾下一起橫掃敵軍。

  西面城墻的吐蕃士兵得知唐軍殺上來后,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因為城下還有唐軍借助鐵甲盾牌,與城上的吐蕃士兵互射。

  唐軍將東面的吐蕃士兵殺得亂竄,荔非守瑜親自率領數十鐵甲,又將西面的吐蕃士兵沖垮。

  僅僅一個多時辰,吐蕃士兵死的死,投的投,這座吐蕃探馬的橋頭堡易主。

  當然,荔非守瑜也不打算留兵駐守,因為沒有任何意義。

  他派遣一小部分騎兵,將活捉的數十名俘虜送回湟水,其他的向雞心谷行進。

  長堡內有一些物資,也可以作為屯放糧食的中轉地。

  當荔非守瑜帶兵從石堡城的坡下而過的時候,石堡城守將悉諾羅很納悶,難道不進攻長堡了嗎?

  狼煙已經熄滅,悉諾羅并沒意識到長堡已經被攻破。

  荔非守瑜路過石堡城下的山坡時,觀察一會地勢后,搖了搖頭。

  哪怕強弩手站在一百步以外射箭,也會被陡峭山坡丟下的雷石滾木砸到。

  而且石堡城比長堡高太多了。

  里面最少有一千五百名士兵。

  就算唐軍硬頂著吐蕃的雷石滾木,來到石堡城下,一千多士兵守一面城墻,鐵甲短時間內不可能爬上去。

  吐蕃一定也準備了滿城的石頭,等唐軍來進攻。

  恩蘭達扎路恭的探馬到雞心谷的時候,被大斗軍騎兵堵住,立刻回去將情況報告給恩蘭達扎路恭。

  “不論唐軍是否進攻石堡城,必須將雞心谷奪回來。將唐軍匯聚的騎兵沖散。”

  恩蘭達扎路恭當機立斷,派遣五千騎兵入赤嶺東山口。

  他知道這條連通石堡城的最大山口不能被唐軍占據,否則唐軍攻打石堡城時,他們一時無法支援。

  至于西山口和東北山口,幾千士兵就能堵得嚴嚴實實。

  恩蘭達扎路恭沒指望從另外兩個山口饒一大圈過去。

  別的據點可以丟棄,石堡城一定不能丟。

  只要石堡城在,丟失的據點可以輕易拿回來。

  在恩蘭達扎路恭調動兵馬的時候,唐軍河西、隴右諸軍的騎兵,隨著大斗軍沖過赤嶺東山口。

  一隊接著一隊。

  看陣勢何止萬騎。

  石堡城守將再也忍不住,點燃一道烽火。

  這是代表唐軍要突襲青海,或者要進攻石堡城,但情況不是很危急。

  唐軍在雞心谷的騎兵都是當步兵用的。

  馬匹上都攜帶著防守武器,或者軍用物資!

  只要唐軍第一道防線布置起來,占據先機,就可以坐等步兵到來。

  畢竟吐蕃調兵遣將也需要時間。

  恩蘭達扎路恭見烽火再燃,派人通知沒廬窮桑倭兒芒。

  只有吐蕃大論有資格調動全陣線的士兵。

  沒廬窮桑倭兒芒立刻下令赤嶺、青海南部組成六萬士兵,拱衛石堡城。

  如遇唐軍防線,必要將其沖破。

  至于九曲、青海東部、青海北部的士兵,沒廬窮桑倭兒芒沒有第一時間調動。

  吐蕃最先調動的五千騎兵到來后,被大斗軍騎兵灑下的鐵蒺藜陰了一波,損失數百匹馬,上百人死傷。

  又看到唐軍雞心谷架起鹿角,人數遠多于他們,不敢沖鋒。

  一天后,在石堡城上觀望的悉諾羅發現數萬步兵源源不斷涌入東山口,他們以為這些步兵必是來進攻石堡城,驚慌失措下,將石堡城內三座烽火臺全部點燃。

  這代表著十萬火急。

  吐蕃看到這道訊號,會全力馳來支援。

  “按照之前立下的規定,一道烽火代表著唐軍到來,兩道烽火代表著唐軍猛攻石堡城,三道烽火代表唐軍進入東山口的大軍超過五萬人。”

  沒廬窮桑倭兒芒已經來到赤嶺,向恩蘭達扎路恭說道。

  今年吐蕃并沒有冬季會盟,但沒廬窮桑倭兒芒的頭發和胡須,幾乎全白了。

  他本來就年紀大,經過這段時間的操勞,在邏些與青海、九曲之間奔波,心力憔悴。

  本以為他們出使回紇見成效,這個冬天就要過去了。

  尺帶珠丹更是準備讓沒廬窮桑倭兒芒回邏些調養呢。

  不曾想在這個時候,唐軍突然大舉來襲。

  “鐵刃城是我吐蕃進入河隴的依仗,絕不能拱手相讓。請大論調遣一部分青海東部、九曲的士兵來援,一定要攻破唐軍的防線,使得鐵刃城一直飄動我吐蕃的戰旗。”

  恩蘭達扎路恭向沒廬窮桑倭兒芒請求道。

  自開元中期開始,吐蕃對大唐一直勝少輸多。

  在唐軍失去石堡城的這段時間,吐蕃的大莫門城、洪濟城等先后被大唐占據。

  而且大唐騎兵多次躍馬青海,但到最終都不得不退回去。

  這一切皆是因為赤嶺被吐蕃掌控,大唐無法在九曲、青海經營。

  而吐蕃能掌控赤嶺,是因為石堡城被牢牢握住。

  這使得大唐每次出擊即使深入到青海沿岸和黃河九曲之地,戰后還是要退回原處。

  恩蘭達扎路恭,是石堡城的堅定擁護者。

  “從九曲調集一萬步兵來援,羽林千戶所也暫出九曲之地。從青海東部調遣一萬步兵。如果唐軍在雞心谷布置防線,不要用騎兵沖鋒,就步兵和他們對攻,將他們攻破。東山口寬廣數里,唐軍縱有五萬以上,也無法密防。”

  沒廬窮桑倭兒芒聽從恩蘭達扎路恭的建議。

  準備再調兵支援,全力守衛石堡城。

  同時,駐扎在大非川的士兵,附屬國蘇毗、通頰的士兵,也在向赤嶺飛奔。

  “報…東北山口狼煙沖天,應是唐軍在進攻鷹山堡…”

  “報…西山口狼煙沖天,唐軍在進攻紅巖堡…”

  吐蕃傳令兵飛奔入營帳,向沒廬窮桑倭兒芒匯報道。

  “鷹山堡和紅巖堡都只有五百士卒,且城堡堅固不如鐵刃城十一,很難久守。”

  沒廬窮桑倭兒芒眉頭皺緊:“唐軍為何會浪費兵力進攻紅巖堡和鷹山堡,他們如果不想我軍支援,直接堵在狹窄的山口不就行了?”

  他覺得這并不是重要的城堡,失去還可以重新奪回。

  “回大論,去守衛鷹山堡和紅巖堡,會浪費我們大批兵力。”

  恩蘭達扎路恭的建議是先不管這兩座城堡,而是把石堡城守住。

  李瑄詭計多端,漓水之戰把吐蕃騙慘了,他們害怕從狹小的地方支援,陷入李瑄的陷阱中。

  沒廬窮桑倭兒芒點頭,他不打算支援,主要是派的少怕無濟于事,派得多怕雞心谷攻不下來。

  “報…赫馬堡一帶狼煙沖天…”

  接下來三個時辰內,沒廬窮桑倭兒芒一連收到十幾條赤嶺戍堡被進攻的消息。

  不去支援,代表這些戍堡將死路一條。

  見過太多的生死,為了最終的勝利,這對沒廬窮桑倭兒芒來說只是無關緊要的拋棄。

  “啟稟大論,這些戍堡若全部丟棄,我們將難以得到赤嶺另一面的任何信息。”

  恩蘭達扎路恭敏銳地發現這一點。

  他總覺得李瑄這么做別有用心。

  “拿下雞心谷,守住石堡城!”

  沒廬窮桑倭兒芒吐出這句話,代表他的決心。

  恩蘭達扎路恭看著地圖,他和沒廬窮桑倭兒芒都知道李瑄喜歡突襲。

  所以九曲、青海,怎么都不敢再調動更多士兵,去守衛這些戍堡。

  除紅巖堡、鷹山堡外的吐蕃小戍堡,皆是一丈高的小城,唐軍精銳突襲,無不在一個時辰內拿下。

  但紅巖堡、鷹山堡吐蕃選擇的位置刁鉆,又儲備有雷石滾木。

  安重璋和荔非元禮沒有像荔非守瑜攻擊長堡那樣出奇制勝的辦法,到達后,只能四面猛攻。

  鷹山堡從上午進攻到日昳陷落,唐軍戰死二百余人,傷一百多人。

  而紅巖堡直到黃昏才攻破,唐軍戰死近三百人,傷二百人。

  這還是唐軍攻城者,皆為鐵甲,又有強弩掩護的的情況下。

  如果沒有甲具強弩,傷亡最少提升三倍。

  隨著紅巖堡和鷹山堡的陷落。代表唐軍將整個赤嶺控制住。

  雖然石堡城依然固若金湯,但唐軍已經堵住東山口。最起碼在唐軍撤軍之前,石堡城就是唐軍的誘餌之一。

  唐軍留下的三千弓箭手,兩千弩手,五千士兵,有七成埋伏在東北山口、西山口。

  由楊景輝和一名河西主將率領。

  剩下三成士兵,埋伏在其他小山口。

  主要以封閉消息為主,兼以震懾吐蕃…

  (本章完)

夢想島中文    大唐天將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