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918章 被瞄準的“臥草黨”

  其實章亮平很好奇,為什么X后面不接上Y,而是直接跳到Z。

  不過經過一番天人交戰,他最終還是決定不向領導問這種問題。

  執行就完事了…

  總之,常浩南的意見,在第二天的班子成員會議上獲得了一致通過。

  這樣一來,“獵鷹Z”公務機項目的四個主要參與方,就算是達成了共識。

  當然,這次的獵鷹Z是正兒八經的民用項目,所以合作簽字儀式還是要搞一個的。

  在巴黎。

  集團方面最終決定派副總經理林左明同志為代表參加。

  而達索方面顯然很急著開工,所以一切流程從快從簡,最后把時間敲定在了…

  五天之后的9月11號。

  在會上聽見這個消息的時候,常浩南差點就沒繃住。

  怎么說呢…

  這個發布會,恐怕大概率是引發不了什么關注了。

  畢竟,常浩南這些年來已經盡最大努力,避免了自己對中東地區產生太多的直接影響。

  那件事情沒道理偏差出太遠來。

  他之所以上個月就把大多數耗費精力的事情給處理完,也就是為了等著這一波,看看會不會有什么趁亂漁利的機會。

  只不過,中間突然被法國人上了一波強度。

  超短激光加工,目前畢竟還處在原型機驗證階段。

  除了包括常浩南在內的極少數人以外,其實并未掌握針對被加工材料的特性具體設定加工參數的方法。

  實際上,即便是常浩南,也只能大概確定一個方向,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加工測試,一邊積累數據,一邊確定工藝細節。

  而M88作為一種底子是法國,或者也可能有美國血統的發動機,在材料使用方面和渦扇10自然存在億些區別。

  也就是說,在給M883發動機加工渦輪盤和渦輪葉片之前,還需要常浩南親自負責相當一部分工作。

  好在劉永全的工作效率還沒有快到常浩南那個程度,加上原型機數量不多,斯奈克瑪自己也可以用電化學加工勉強應付,總算是給常浩南留出了些許空閑。

  不過,如果不從馬后炮的角度來看,2001年的前八個月,其實頗為風平浪靜。

  因此,能提前預知到將會有大事發生的人,終究是極少數。

  在常浩南這邊已經準備好吃瓜的時候,受到他影響的諸多項目,卻還在以不同的形式推進著。

  秦省,鎬京。

  在距離鎬京機場圍墻數百米的距離之外,有一伙手里拿著相機的年輕人,正蹲在一處稍有些高度的土坡上,時刻準備按動快門。

  通過高倍鏡頭,他們已經能夠依稀看到,一架已經刷上了灰色涂裝的戰斗機,正在試飛中心的停機坪上進行著起飛前的最后準備。

  只是這里的視野實在太差,很難拍到非常通透的機場內部照片。

  所以,這幾個人已經在這蹲守了兩天功夫,只等著那架飛機升空——

  由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以及近兩年網絡的飛速發展,不少位于蓉城的吃瓜群眾早就提到過,有一種過去從未見過的新型飛機,正在進行密集試飛。

  前不久,又有目擊者看到,這種外形奇怪的飛機出現在了鎬京。

  他們此行前來,就是為了捕捉到一張清晰的照片。

  實際上,作為長期關注華夏航空產業的人,僅憑其鮮明的設計特征,就不難猜到遠處那架飛機的型號。

  應該是一架殲10。

  只不過,和在前年的50周年國慶閱兵,以及上個月巴黎航展中亮相過的那個版本不同,這架飛機不僅使用了不可調節的DSI進氣道,而且整個機身也不復之前的纖細苗條,變得富態了不少。

  尤其是老型號上標志性的“蜂腰”,已經被更加圓潤的設計所取代。

  顯然,這是一種以殲10為基礎的改進型,仍然具備殲10身上的絕大多數特征。

  但改進幅度確實非常大。

  有點類似于F18C/D到F18E/F,或者F16到F2那樣脫胎換骨的變化。

  而這一切似乎意味著,殲10身上原本承載著的空優、乃至空中攔截功能正在弱化,轉而向更加全能的方向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上去…機身截面好像有點EF2000那個意思?”

  其中一個人把眼睛從雙筒望遠鏡后面拿開,對旁邊正準備操作相機的同伴問道:

  “反正是比以前了胖很多…”

  “明明是原本十六七歲的少女發育到二十多歲的那種感覺,這叫成熟美,你還太小,不懂這種感覺…”

  此人顯然是個老司機了,這段描述也獲得了同伴們的一致贊同。

  作為資深臥草黨,幾個人的隱蔽裝備及水平堪比職業偵察兵。

  除非貼臉,否則很難注意到草叢當中有什么異樣。

  這也正是他們屢屢偷拍得手的最大依仗。

  而在敵暗我明的狀態下,圍墻內忙碌著的工作人員顯然無從得知,自己已經被人納入到了取景框當中…

  此時,他們正在熱火朝天地給這架編號為1007的殲10掛載測試裝備。

  一部通體與機身同色的圓柱體吊艙。

  在飛機周圍,還有不少來自洛邑613電光設備研究所的技術人員,正在對這部吊艙進行最后的調試。

  毫無疑問,這正是常浩南通過M88發動機項目,從泰雷茲集團那邊薅過來的好東西。

  達摩克利斯吊艙。

  按照合同,華夏是要引進全套技術,對這種吊艙進行國產化的。

  只不過法國人也不是傻子,深知不見兔子不撒鷹的道理,這會M883都還在開發當中,M884更是八字沒一撇,顯然不可能這么快就把家底都給抖落出來。

  但為了表達誠意,他們還是讓泰雷茲專門生產了幾部開放數據總線的吊艙硬件,這樣華夏就可以自行將吊艙安裝在自己的飛機上面。

  順理成章地,這一任務被交給了隸屬于航空動力集團的洛邑613所。

  這才有了今天這次測試。

  而1007號載機,則是雙座型殲10AS的第一架原型機——

  單座型的殲10A已經進入了小批量生產之前的最后階段,實在騰不出手來做測試了。

  況且這種還要看吊艙的測試任務,還是交給倆飛行員的飛機更合適一些。

  對于試飛院來說,伺候殲10A的工作已經算是輕車熟路。

  跟小步快跑,每個型號都有不同的殲11不一樣,殲10的單雙座型號之間技術狀態幾乎完全一致,搭配無需在維護過程中爬上爬下的下置機匣發動機,對于地勤人員來說體驗非常友好。

  十幾分鐘之后,613所的技術人員完成了對吊艙的最后檢測和調試,與地勤人員一起,從飛機周圍撤離。

  作為“身寬體胖”之后帶來的優勢之一,殲10A的機體內有充足的空間安裝一部輔助動力系統(APU),因此并非每次啟動都需要電源車和氣源車的輔助。

  機艙內,位于前座的飛行員寧松濤按照手冊,開始了飛機的自啟動流程。

  隨著機背上的APU排氣口艙蓋打開,一團微弱的火焰從中噴出,渦扇發動機特有的尖嘯聲迅速由弱到強,傳入現場每一個人的耳中。

  發動機開始工作之后,1007號機的電氣系統迅速啟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自檢流程。

  在過去,這些步驟要在地勤人員的協助下花費近半小時一步步進行。

  而現在則只需要消耗幾分鐘而已。

  寧松濤把發動機轉速調整到慢車狀態,接著松開剎車。

  飛機隨之開始在停機坪上緩緩向前移動。

  電傳飛控配合FADEC系統,讓這一系列動作如同行云流水,幾乎沒有任何遲滯。

  而在滑行到起飛位置的這段時間里,位于后座的韓樹明也總算告別了壓艙物的命運,開始低頭調整“神鷹1”(華夏版達摩克利斯的名字)吊艙的探頭角度。

  雖然這神鷹1吊艙的主要功能是為了給激光制導炸彈或導彈提供目標指引,但達摩克利斯吊艙本身的設計決定了它其實存在對空能力。

  只不過,掛在機身下面的吊艙在對空探測的視野方面先天不如位于機頭的EOTS,所以很少真的使用這項功能。

  但飛機畢竟在起飛過程中,韓樹明也不可能盯著屁股下面的跑道,只好看向飛機正前方。

  “法國人這東西效果還真是不錯…”

  他小聲自言自語道。

  即便把圖像放大數倍,而且載機還在稍顯顛簸的跑道上不斷加速,但吊艙的兩軸穩定器仍然把畫面維持在了一個相當穩定的狀態。

  韓樹明嘗試著輕點屏幕,將跑道左前方遠處的一處信號塔設定為目標。

  圖像識別功能很快從背景中將目標分辨出來,并自動控制吊艙探頭鎖定在信號塔身上。

  甚至在飛機起飛爬升之后都沒有脫鎖。

  實際上,冷戰中后期的光電設備,比如米格27K的海雀23,就已經具備了這項功能。

  但對于這個年代幾乎從未接觸過機載光電瞄準設備的華夏飛行員來說,絕對是比較新鮮的玩意。

  更何況,達摩克利斯還支持紅外和可見光兩種的信號。

  想著反正還沒到測試空域,韓樹明抱著試試的心態,又按動多功能顯示器旁邊對應“紅外”的按鈕,把視野調整到了熱成像通道。

  順便解除了對那個信號塔的鎖定。

  正好在這個時候,前面的寧松濤也正好把飛機逐漸改平,進入了淺爬升階段。

  這一改平,卻讓韓樹明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在多功能顯示器的視野中,出現了幾個白色的小點。

  而那應該是試飛院外面的一處山坡…

  好奇之下,他直接把吊艙的圖像倍率拉到了最大。

  然后,就看到了幾個有點像人的東西…

  “塔臺,這里是1007號機。”

  韓樹明直接對著無線電匯報道:

  “機場大概140方向,800米距離,好像有一伙人在偷拍我們?”

  (本章完)

夢想島中文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