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10章 大佬給我當副手

  照理來說,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讓一個外人這樣插手自己的項目,那確實是不太像話的,而且這個造兩版原型機的思路乍一聽也著實有點瘋狂。

  然而,正如常浩南剛才所說,第一版設計其實就可以對飛機總體和絕大部分子系統進行驗證,第二版只需要查缺補漏即可,并不會造成太大浪費,而最終的完整版飛機如果真能像常浩南所說的那樣實現主動穩定性控制的話,帶來的收益可不是一星半點…

  楊韋承認,自己有些不爭氣地動心了。

  見到他低頭沉思的樣子,常浩南心下清楚,這是一個人處在糾結之中的表現。

  因此他又在對方內心的天平上填了一顆重磅籌碼。

  “關于十號工程的第二版設計,其實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跟貴航那邊的同志們接觸過一次。”

  果然,跟項目有關的話題很快勾起了楊韋的興趣,他抬起頭來,有些疑惑地看向常浩南。

  貴航是蓉城這邊的611所和132廠對口支援的兄弟單位,他自然算是比較熟悉的,但那邊到目前為止也就是能生產一些雙座的殲教7,無論從設計還是生產能力上,都不具備插手十號工程的可能。

  “他們當時想要在殲教7的基礎上開發新一代高級教練機,我給了一些總體方案和仿真模擬技術方面的支持,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等到基本設計拿出來之后,我準備在這個項目上對DSI進氣道的應用進行一次嘗試。”

  進入90年代之后,航空工業痛定思痛地反思了此前二三十年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一套相對低成本低風險的技術驗證模式。

  除了像數字電傳這樣尤其關鍵且特殊的技術需要專門制造殲8IIACT來驗證之外,大部分新技術都可以憑借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既有型號開發的過程中進行驗證,以分攤風險。

  在上一世,由于一系列技術開發和組織管理方面的原因,這個原則并沒有被很好地執行下去。

  沒辦法,項目太少,開發進度又慢,只能尋求畢其功于一役。

  比如殲10上面就迫不得已地集中應用了超過60的新技術,實際上是相當冒險的行為。

  但是如今,由于常浩南所發揮的作用導致八三工程順利定型,更重要的是理順了航空技術的開發環節,讓這個原則最終得以發揚光大。

  包括此時剛剛完成總裝尚未首飛的殲10,諸如雷達、供電、一體化前風擋等子系統和技術都得以在殲8C上提前驗證。

  因此,盡管常浩南的出現大大加快了華夏科技,尤其是航空技術的發展速度,但這不僅沒有導致根基不穩,反而還降低了這條時間線上很多項目的風險。

  而常浩南現在說起要在一架沒什么開發難度的高級教練機上應用DSI進氣道技,顯然就是要為了十號工程的第二版設計做準備。

  “DSI進氣道…”

  這個名詞讓楊韋怔住了一瞬間,然后才反應過來:

  “哦,你說的應該是凸包進氣道吧?”

  90年代的初這功夫,華夏甚至很難系統性地跟蹤到國際前沿的航空技術,因此對于這些新名詞也缺少一個統一的慣用翻譯。

  常浩南點了點頭:

  “對,這兩種翻譯是同一個意思。”

  “這個算是最近兩年討論度很高的設計,美國那邊也的研究也才剛剛開始,之前還特地改了一架F16去驗證這個東西。”

  雖然這功夫國內還沒有啟動相關項目,但楊韋這樣的人自然不可能對此兩眼一抹黑:

  “據說他們現在正在搞的另一款四代機JSF就計劃要應用這方面的技術,你…有把握能走在美國人前面?而且殲教7的改進型,機頭進氣的話,你準備怎么把凸包,呃,就是DSI進氣道安上去?”

  “當然不是機頭進氣,之前和648所的同志們交流的時候,已經把總體方案改成肋下部分的雙進氣道設計了。”

  看到對方已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常浩南搖搖頭,繼續解釋道:

  “DSI進氣道利用乘波原理和錐形流本身的特點,依靠壓縮曲面表面的壓力梯度把機身附面層吹出去,這樣就不需要附面層隔道、泄放系統、旁路系統幾個部分,相比于普通進氣道重量更輕,雷達反射面積也更小,只要設計得當,性能必然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唯一的問題是這種進氣道因為是完全固定的,所以優化區間相對狹窄,但考慮到航空兵部隊也不需要十號工程承擔什么高空高速截擊任務,所以只要選擇0.71.5馬赫的跨音速速度段做優化就行…”

  這也是殲8C順利定型服役所帶來的另一個好處。

  殲10沒有必要包打一切,只要負責一架正常三代機最擅長的部分即可。

  “不過這種東西,光是在紙面上分析還是不太有說服力,十號工程畢竟是這個新的高級教練機項目,我準備把它作為咱們華夏的F16ICON,在滿足航空兵訓練需要的同時,也算是給十號工程的后續改進設計做一個技術驗證。”

  在歷史上,對于DSI進氣道的驗證本來是在梟龍上面完成的,但目前來看,巴空軍對于殲7F似乎非常滿意,很可能對于后續梟龍項目的推進產生一些影響。

  而且就算一切順利,兩國也要在1998年才完成對于技戰術指標的扯皮并把項目最終轉入開發階段。

  無論如何,常浩南都沒辦法干等一年時間,所以只好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拉個項目搞驗證了。

  聽到這里,坐在對面的楊韋總算是恍然大悟——

  哦,怪不得伱小子剛才說就是要大改,合著連第二版設計的進氣道形式都已經幫我們選好了…

  全都讓你算到了是吧?

  到底我是甲方你是甲方啊?

  不過,雖然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但原本只是請過來協助進行首飛前結構和氣動分析的乙方竟然還連帶著送了這樣兩個大禮包,而且還都是殲10作為一款中型單發戰斗機最急需的部分——可靠性升級、發動機包線擴展和減重。

  實在讓人難以拒絕。

  一番天人交戰之后,他決定暫時忘掉身為甲方的尊嚴。

  “好吧,需要我們611所做什么?我是指,關于你剛剛說的這一切,主動穩定性控制,還有DSI進氣道。”

  楊韋重新按出圓珠筆的筆尖,并打開筆記本。

  “一步一步來,DSI進氣道的事情可以往后稍稍。”

  關于后續計劃,常浩南早就打好了腹稿:

  “失穩預測系統和穩定性管理系統都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而我計劃在一到兩個月時間里完成相關的算法和控制率設計,不可能總是兩頭跑,所以現在我需要你們派幾個熟悉十號工程總體設計,尤其是飛發匹配設計的人來協助我。”

  “多長時間?”

  縱然楊韋已經自認為習慣了面前這個家伙的逆天,但耳朵里聽到的內容還是讓他覺得有些難以置信。

  “一到兩個月。”

  之前在八三工程那邊的時候,常浩南就已經習慣了應對這種場面:

  “這樣就可以不耽誤你們的進度,在發動機地面測試開始之前把這套系統整合到飛控里面去。”

  常浩南之所以這么趕,是因為作為重生者的他通過后來的解密資料知道,殲10的01號原型機從下線到首飛之所以隔了一年多的時間,主要并不是因為流傳甚廣的三滴油(發現三滴油之后的檢修只用了大概十天),而是由于地面試車過程中發生過兩次葉片損壞問題,耗費了相當多工時進行修理,最后通過調整進氣道的一些細節才通過。

  如果能避免這一檔子事,那殲10的首飛其實可以提前到97年下半年的。

  他當然也可以跑到611所,想辦法提前把相關設計給完善起來。

  但這么做一樣要耗費不少時間。

  相比之下,不如把這個主動穩定性控制系統提前做出來,避免發生那兩次葉片損壞。

  如此,既不至于耽誤多少時間,還能讓611所的設計人員自己發現并解決那個問題。

  畢竟工程領域的有些東西,只有自己錯過才會有所體會。

  而且如今的常浩南也不再像剛剛加入八三工程時候那樣,需要通過幾次成功的問題分析和改進設計來給自己提供足夠的聲望。

  名字放在那,就夠了。

  就比如今天,他只是做了個PPT,結合簡單敘述,就足以讓611所把自己的建議納入考慮。

  楊韋當然不知道殲10在未來的測試中會發生什么,但是他非常清楚,常浩南開發的系統可以提供巨大的容錯空間。

  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給予整個項目起死回生的機會。

  為此就算把測試進度推遲幾個月都不虧。

  而現在,對方竟然表示完全不需要耽誤時間…

  “這樣吧。”

  真香這種事情,一旦發生第一次,那第二次就不會再有任何心理負擔,因此楊韋很快做出了決定,

  “十號工程的總體設計,最熟悉的當然是宋總,不過他得一直呆在蓉城那邊負責抓總,接下來的么,那就是我了。”

  “我留在這給你當副手,如何?”

  都是為了十號工程,什么甲方乙方,狹隘!

  (本章完)

夢想島中文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