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1章 天皇大帝

夢想島中文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最新網址:ixsw“巨唐這個稱呼好。”

  李世民幾乎是第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稱呼。

  至于那越南打出來的旗號則是讓李世民嗤之以鼻。

  暫且不談光幕用的詞兒是“圖謀”。

  更不談看那后世班洪抗英,此處已自立越南國和緬甸國。

  那這越南即使真的北伐成功,難不成還真能把他李世民的子嗣找出來遙尊皇帝?

  不過也由此能一窺盛唐之積威就是了。

  群臣也是與有榮焉,前有強漢,今有盛唐巨唐,我唐之強盛,果然勝漢多矣!

  “若建海軍,當圖嶺南。”

  魏征建議道。

  “嶺南多好木,宜造海船。若經營嶺南,則需納嶺南為內地。”

  嶺南成內地,那邊防在哪兒?

  群臣目光繼續向南梭巡:這馬六甲海峽就挺合適的。

  不過這海峽的名字怎么被劃了一條線?

  另外值得一說的還有謚號。

  劉禪活著時候經歷了國滅投降,皇帝降格為安樂公,死后晉朝給的謚是思,后漢追謚的孝懷皇帝。

  曹丕跟曹叡也相對清楚,比較好玩兒的是江東。

  十萬哥一直被大家笑談的大皇帝是他的謚號,謚大皇帝。

  就像曹丕謚文皇帝,謚號是文,孫權的謚是大,啥意思?則天法堯曰大。

  也正是因為相對冷門,古代被稱呼大皇帝的僅有兩位,除了十萬哥之外就是二鳳之后的唐高宗李治。

  李治一開始的謚號是“天皇大帝”,一般來說多字謚中會有一個字是主謚,比如李淵謚太武皇帝,主謚武。

  李治的天皇大帝主謚跟孫權一樣是大,《后唐書》中對李治的稱呼就是大帝高宗或者直接稱大帝。

  估計孫權一開始還是挺高興的,大皇帝稱呼后繼有人啊,誰知道李治微微一笑:咱把謚號玩兒崩了不就行了?

  舉例,二鳳謚文,李治加謚文武圣,玄宗第一次加了個大字,第二次再加大廣孝。

  于是二鳳在死了一百年后,完整謚號變成了: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別的皇帝也都差不多,比如李治的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玄宗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從唐朝之后,咱們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就由稱謚號變成了稱廟號,因為謚號實在太長了。

  另外清朝時為了避諱康熙的名字愛新覺羅玄燁,把玄宗改成了元宗。

  不過民間不認這個,左右尋思了下重新把玄宗的謚號摘出來用,稱唐明皇。

  “李治?”

  群臣瞪大雙眼,隨即就聽到“咣啷”一聲,回頭看去,只見大唐的皇帝陛下太過激動自己把椅子蹬翻了。

  好在此時的李世民也身強體壯,并沒有什么大礙,經過一陣著急忙慌之后,眾人重新落座。

  李世民此時的表情也精彩紛呈,只覺得有一雙手揪在自己心臟上,讓他的眼前都有點發黑的趨勢。

  此時李世民想到了很多,比如高平陵,比如司馬氏,比如剛才提過的劉裕,比如玄武門…

  “皇子治…如何竟…”

  李世民艱難問了出來,但沒人能回答他,甚至群臣都低眉順眼,連眼神交換也無。

  這沉默的氣氛實在不太好受,最終還是杜如晦受不了李世民那茫然哀傷的眼神,小心道:

  “大家,皇子治如今尚才一歲,而陛下的貞觀大治方才開始。”

  長孫無忌最會打順風仗,也幫腔道:“大家貞觀大治尚有二十年,憂此作甚?”

  還有很充足的時間!想明白這個李世民精神總算重振少許。

  但還是問出了心底的疑惑:“乃朕之禍?”

  小小的屋里再次陷入寂靜,只剩下閻立本奮筆作畫的聲音,剛才那光幕中出現的孫權之姿甚至英武,他要趁著沒忘掉趕緊畫下來。

  只是不知道這孫權為何是繪在一個框上,左上角有個神字,下方還標注了“帝力”和“馭衡”?

  杜如晦再次嘆了一口氣:這家沒我真的要散!于是起身:

  “大家何出此言?二十年間滄海桑田,發生什么都有可能,何必如此攬責于己身?”

  “再不濟,光幕或會提到,到時提早避禍便是。”

  李世民勉力點了點頭,也只能如此了。

  今日觀光幕之前他尚且什么都不怕,玄武門之事已自問心無愧,但如今才明白。

  他問心無愧了,知曉此事的他的孩子們呢?

  “這皇子治加謚也是…”

  李世民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按理來說這孩子如此做說明也是愛自己,但這種方式總感覺會貽笑后世。

  “皇子治也是秉孝心,追思大家。”長孫無忌這時候又冒頭了:

  “且如此說來,這清皇帝竟非漢姓?”

  光幕提的不多,但他們大概還記得,趙宋朱明,如今是愛新覺羅清?

  放一起就知曉定有問題!

  不過眾臣也只能看看,畢竟中間隔著宋元明三朝,每個朝代就算兩三百國祚,中間也隔著近千年了,關系不到自己身上。

  就比如后世那河西成了荒漠,他們唐朝如今河西可還是水草豐茂呢。

  劉備孔明等人則是盯著光幕瞪大雙眼:

  還能這么玩兒?

  張飛搖頭感嘆:“軍師你老說后世人多土地多,現在看著謚號也多啊。”

  “人家這兩三個皇帝謚號加一起都頂上咱們漢朝全部了。”

  孔明搖搖頭,倒是發現另一個有趣的事情:

  “這清此前很少提到,而皇帝為外族之姓。”

  “那元,莫非亦是如此?”

  龐統干脆點了點頭:“宋是被滅…或是那蒙古統一了華夏。”

  這…孔明也覺得很有可能,只能點點頭道:

  “幸而漢統未絕斷。”

  旋即嘆氣:

  “只是不知道此世上如其他族種如大秦安息,如何延己文統?”

  另外,劉裕這個宋武帝實在太強,所以也有人嘲笑北宋南宋難怪不行,武德全被劉宋的皇帝占了。

  但實際上,趙宋有十三位皇帝有武謚。

  比如完顏構,廟號高宗,謚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唐朝之后,謚號就徹底被玩兒壞了,甚至你很難在里面找到一個主謚。

再比如跟完顏構有的一拼的朱祁鎮,謚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從這倆貨就能看出來,這謚號是徹底沒用了,謚里面的字但凡有一個屬實,這倆都不至于恥辱到那個地步。

  為什么越來越長?回顧一下謚號最初的作用就明白了。

  謚號始于周,春秋時開始成為對帝王一生的評價,所以漢朝的文帝武帝靈帝等都有點劇透的意思。

  這皇帝執政水平怎么樣基本上一個謚號就能看出來,謚號誰加的?臣子加的。

  但增謚就跟臣子沒關系了,基本上都是皇帝后代所加。

  封建時代,為死人爭名聲,本質上來說都是為了活人爭權力。

  謚號變得越來越長,恰恰反映的是皇權的持續加強,能夠束縛節制皇權的東西也越來越少。

  最終的巔峰就是清朝,謚號最少21字,最多的努爾哈赤27字。

  既然謚號被玩兒壞了,廟號同樣逃不脫,甚至被玩兒壞的更早。

  元、成、平三帝被王莽尊高宗、統宗、元宗,稱宗之濫由此開始。

  曹氏則有三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稱祖也變得不值錢。

  巔峰同樣是清朝,有太、世、圣三祖,其余皆宗。

  張飛不管許多,只是感嘆道:

  “好家伙,這清帝一人之謚便頂得上咱漢之一朝了。”

  “難怪二哥的封號也越來越長,敢情這后世啥都多啊。”

  張飛看熱鬧,劉備孔明龐統等人的臉色就難看許多了。

  龐統想了一下總結道:

  “若按光幕所言,我漢時,能比肩者唯大秦。”

  “唐則盛極一時,當時四宇之內應鮮有敵手。”

  “宋亡于蒙古,明亡于東北的龍虎將軍努爾哈赤。”

  孔明也道:

  “清為諸國所辱,或亡于內憂外患。”

  “四夷反叛唯能說明一事,四宇皆強,唯清獨弱。”

  劉備有點想不明白:

  “為何會如此?若是君權勝出,則豪強大姓應俱平,且后世朝代還有科舉選賢,如何反而更弱?”

  龐統嘗試推測:

  “或此僅是原因之一?畢竟光幕也說還有氣候之類原因嘛。”

  孔明盯著光幕上的一幅幅皇帝登基的畫面,輕聲道:

  “或是因為…君王消滅了奴役小民的豪強,于是君王反而成了奴役百姓的最大豪強。”

  一時間四座俱靜,落針可聞,唯有孔明哈哈笑道:

  “此不過亮隨口猜測耳,做不得真。”

  劉備深深看了眼的孔明,只覺得自己這個軍師不愧是臥龍之名。

  不過如此之患他劉備注定看不到了,觀歷史這動不動百年就知,抑豪強注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只希望真到那時,孔明能有良策吧。

  “愛卿怎么看?”李世民問向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恭謹道:

  “這關于加謚的見解稱得上見微知著,然我唐比起漢制頗有不同。”

  “那宋與明,與我唐想來也應該不同,如何能類比?”

  還是太過圓滑,李世民心底搖搖頭,看向杜如晦。

  杜如晦沉下眼瞼思考了一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臣猖則欺君,君狷則國暗。”

  “君臣之相和,過猶不及。”

  李世民相對比較滿意,克明倒是一直謹正持身。

  此時還不待問,魏征已經直言道:

  “陛下視臣如賊寇乎?”

  李世民哈哈大笑:

  “玄成何出此言!”

  (本章完)

  最新網址:ixsw

夢想島中文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