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百三十四章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

  申時行提到的銅銀復本位制,如果不進行補救,大明將會陷入另外一種錢荒,明明有錢,但是錢卻不流通的荒誕之中,也就是流動性危機,這個危機在松江府已經有了預兆,但在大明京師,卻沒有,這是朝廷明公看不到的。

  大明只有京堂有御制銀幣,在京堂銀幣的流通沒有流動性危機。

  而且這種危機還不好化解,越是投入越是危險,因為錢這個東西,總是流向不缺錢的地方。

  而銅錢和銀錢靈活比例,有效的規避了這種荒誕的出現,這種政策是十分有效的,而且對于朝廷而言,就多了一個調節矛盾的工具。

  而朱翊鈞就著申時行提出了經濟權力決定了政治權力這個思路,完成了階級論的第三卷斗爭。

  朱翊鈞還沒來得及解釋這一卷的內容,大明帝師張居正已經堵了通和宮的大門,急匆匆的走進了御書房內,大明皇帝剛剛結束修省,讓張居正稍待喝口茶,自己去換了常服,才回到了御書房里。

  只是氣氛有點壓抑,皇帝也不說話,元輔也不說話,兩個人就這么靜靜地坐著,愣是坐了小半個時辰,而馮保、張宏這些宦官們,更是大氣不敢出一個,連看茶的動作都是小心又小心,不敢發出一點聲響。

  馮保發誓,活到今天,他從來沒見過如此可怕的場景,即便是沒有任何的爭吵,但氣氛壓抑到這種地步,讓人呼吸都有些困難。

  此時的沉默振聾發聵。

  “先生,王次輔的兒子王謙,曾經跟朕說,有一種力量叫做沉默的力量,語言有的時候反而有些蒼白,在聚談的時候,適當的沉默,反而讓聽眾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奧妙。”朱翊鈞嘆了口氣,張居正跑到通和宮里,卻一言不發,就是沉默的抗爭,一種無聲的指責。

  張居正深吸了口氣說道:“孟子有云: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責難君王的過錯才是最大的恭順,對君王陳述善法美政,借此阻塞君王的邪心妄念是最大的尊敬,先王做過,而今天的君王卻不能做,說這種話的臣子是賊人。

  “陛下,臣之大罪也,是臣沉迷于名利之間,覺得這階級論有些新穎,為了博一些虛名,才如此妖言惑眾,大錯尚未鑄成,臣請旨,收回階級論前兩卷,焚毀之。”張居正深吸了口氣,他是真心實意的認為,自己錯了。

  當初階級論的第一卷,是在矛盾說和公私論的基礎上誕生的,主要是為了解釋一些過去政經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第一卷還沒有什么,到第二卷的時候,張居正才意識到自己開啟了什么樣的大門,現在大明沒有多少士大夫會采用階級論的敘事,對階級避而不談,大錯尚未鑄成,一切都還有挽救的機會。

  “這不是錯。”

  “這就是錯,而且是大錯特錯。”

  朱翊鈞和張居正的語速都很快,皇帝說不是錯,張居正認為這是大錯特錯。

  “先生心里很清楚的,這不是錯,這是必然。”朱翊鈞笑著說道:“先生啊,要是階級論這一二三卷,真的是錯的,那根本不用管,因為沒人會把它當回事,在傳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散佚了,先生現在要朕焚書,是知道,它是對的,會越傳越廣,百年,甚至是數百年后,仍然會傳承的經典。”

  “它現在是錯的。”張居正立刻說道:“日后對不對,臣不知道,但現在它是錯的,這很重要。”

  以當下大明的生產力現狀,最重要的事兒,還是把土地利用起來,多種點糧食,讓大明從小農經濟蛻變到商品經濟,讓生產力快速發展,讓百姓們多生點孩子,1.3億人口,還是太少了。

  用發展掩蓋矛盾,很多現在幾乎是無解的矛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的解決。

  張居正的意思非常明確,第三卷斗爭卷,出現的不是時候,皇帝強行推行,張居正的內閣就會阻攔推行,張居正就差把此乃亂命,臣不奉詔這句話說出來了。

  “現在需要,浙江那邊在還田,需要斗爭作為指導。”朱翊鈞面色凝重的說道。

  張居正立刻回答道:“萬歷維新的循吏,可以解決部分的問題,即便是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可以用王命去糾正,與其相信萬夫一力,臣更相信陛下一人公耳,萬夫一力,臣沒見到過,臣也不相信,陛下一人公耳,臣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

  “陛下,萬夫一力就像是儒生們講的大同世界,就像是傳教士口中的天國,就像是泰西學者塑造出來的羅馬,都是虛無縹緲的,這種敘事,臣為官近四十載,臣看到的、臣經歷的、臣處置的,告訴臣,并不存在。”

  帝制就是如此,皇帝是個昏君會阻攔革新的腳步,皇帝是個明君,也會阻攔革新的腳步。

  在張居正看來,沒有什么問題是陛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派京營前往,合法的政權加上合法的使用暴力,就是最現實的答案。

  萬夫一力當然要提,但不是成為治世的總綱常。

  在張居正的眼中,看得見的英明君王,比虛頭巴腦的萬夫一力更加現實,作為帝國的首輔,張居正選擇相信皇帝。

  朱翊鈞搖頭說道:“先生,矛盾說是先生寫的,但看起來先生不是很認可矛盾說,哪有僅僅是自上而下,就能把矛盾解決的呢?”

  張居正立刻說道:“可自下而上的解決問題,往往會制造出更多的問題,代價就是亂世,就是命如螻蟻,人如草芥,大明現在涅槃重生,正在昂揚向上,發展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問題,不需要用到斗爭的手段。”

  “海外大量流入的白銀正在解決錢荒,為大明注入了新的活力,振武以來,大明君臣將兵上下一心,拒敵于國門之外,考成法和反腐抓貪,讓吏治變得清明,雖然仍有姑息之弊,但大體是能者上,庸者下。”

  “臣相信陛下,是因為想要中興的不僅僅是陛下,還有許許多多的同志同行者,臣相信陛下,其實就是在相信大明的有志之士,這本身就是一種自下而上。”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靠在椅背上,沒有說話,通和宮的御書房里,再次安靜了下來,氣氛變得更加壓抑。

  馮保感覺呼吸有些急促,他的心已經跳到了嗓子眼上,他清晰的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他知道,陛下在思考,在權衡,在決策,這可能是萬歷維新以來,最大的一次君臣相隙,最大的一次分歧。

  “陛下,大明還沒有強盛到承受這些的時候,吹求過急,反而是給賤儒可乘之機。”張居正深吸了口氣俯首說道:“臣以為,到了大明能人人上得了學,上得起學,才是時候。”

  張居正覺得陛下在有些事上非常的保守,但在有些事上,格外的激進,急迫到像是失去過什么。

  “先生,文明是會消亡的。”朱翊鈞坐直了身子說道:“那印加古國的文明,在短短的七十年時間里,已經消失在了新世界之中,神羅不是羅馬,綠蘿也不是羅馬,沙俄也不是羅馬,羅馬這個文明也衰亡了,甚至是消失了。”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這也是先生教朕的,讓朕看的遠一些。”

  朱翊鈞打出來一記回旋鏢,帝師在萬歷元年的射出去的子彈,正中張居正的眉心。

  張居正吃的回旋鏢太多了,以至于都免疫了這種傷害,他理解了陛下的緊迫感,因為中國真的亡于胡虜之手一次,日月幽而復明,老天爺還能再眷顧一次中原,出現一個類似于收拾舊山河的雄主朱元璋嗎?那需要極大的幸運。

  喜歡料敵從寬的陛下,怕中國步了羅馬,步了印加的后塵,被蠻族所消滅,這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不合適。”張居正十分生硬的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反對,這次輪到他沉默了,這種嚴肅政論的理論,其實真的要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需要的時間,絕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以百年為跨度,現在做,似乎真的不算太早,甚至看起來有點晚。

  “看起來,朕沒法說服先生,先生也沒辦法說服朕,那這就難辦了。”朱翊鈞笑容滿面的說道:“就是一卷書罷了,朕不覺得有什么,而且多數人大概連看都不會看一眼,買了也是放在書架上落灰而已,要不刊行天下?”

  “朕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先生太把它當回事了,雖然有自然而然的推論,但朕不信,一卷書,還能把大明給亡了?”

  階級論的第三卷斗爭,其實就是給大明必亡提供了理論基礎,但理論歸理論,理論要指導實踐,那是真的太難了,前吏部尚書楊博還是心學大拿,關于知行合一致良知理解十分深入,但楊博就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考中進士已經是人中龍鳳,踏上仕途,爬到吏部尚書這等高位,在宦海沉浮,實力和運氣都是頂尖的,即便如此,知道和要去做,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大明官僚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都會極力的去避免階級論的內容,反而更多的引述矛盾說,因為階級論里面的內容過于反賊了,事實上,階級論的受眾很少,甚至說,當下的時代,也就大明明公們,決策方向和路線的時候需要這種理論支持。

  這就是朱翊鈞的想法,理論不過只是理論罷了,但日后有用到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用。

  “臣遵旨。”張居正最后選擇了妥協,其實皇帝也妥協了,沒必要為了一本書鬧到君臣離心離德的地步。

  陛下的妥協在于不進行刻意推廣,書架上擺上,不做大力的宣傳,更不用說納入科舉,而張居正的妥協是,接受皇帝的亂命。

  張居正的妥協是沒辦法,他只能妥協,陛下又不是十歲孩子了,現在張居正也阻攔不了,皇帝有的是辦法,比如給他升個官,把宜城伯變成宜城侯,讓他頤養天年。

  張居正和陛下聊起了國事,南京鑄錢局、松江鐵馬廠、蘭州毛呢廠這些官廠,隴汴馳道的修建進度,今年海貿的規模等等,隨后才選擇了告辭。

  “啊!忘記了,又不是我寫的,怎么能署我的名!”張居正這才想起了這次入宮的第二個目的,這階級論的第三卷,陛下愛寫誰的名字寫誰的,唯獨不能寫他張居正的!

  這要是寫他張居正的名字,日后春秋論斷,他張居正豈不是成了大明頭號反賊了嗎?

  張居正立刻趕了回去,再次請見,跟皇帝一頓唇槍舌戰,拍著桌子,這個反賊的名號,他絕不肯背!皇帝要他背,他就辭官回鄉去,連宜城伯都不做了,皇帝再逼迫,他就學那朱紈自殺明志。

  他堂堂大明再次偉大第一功臣,決計不會允許身后名和反賊有任何的瓜葛!

  這件事很重要,至少對他而言。

  朱翊鈞也拗不過,最后答應了下來,折中了下,以朱中興的筆名進行了刊行,朱中興這個筆名,民間一般認為是張居正的筆名,但朝中官員都很清楚,這就是皇帝的筆名。

  綏遠、陜西的旱災,情況比朱翊鈞想的要好很多很多,水利工程的修建、更多救荒糧的栽種、水肥,這三管齊下之下,旱災的問題并不是惡劣到地方無法收拾的地步。

  降水量減少并不是謊報,而潘季訓、沈一貫請旨減免七成的田賦就能渡過難關,也不是吹牛,陜西、甘肅、綏遠,加起來的丁口才不到八百萬,而且還主要集中在旱情不是特別嚴重的關中,實際上的旱災影響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

  地廣人稀,土地的產出能夠滿足需求,即便是再旱,只要沒有大規模的人禍,就不會釀出饑荒來,就怕有人屯糧兼并。

  六百五十萬石糧草的支援,潘季訓只要了二十萬石,如果有缺再要,潘季訓在奏疏里鄭重的感謝皇帝的圣恩,放到以前,那都是等到饑荒蔓延,流民鬧出民變來,朝廷才會象征性的處理下,而且多數以剿為主。

  這僅僅是降雨量減少,朝廷就做出了響應,這對邊方而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朝廷明公不是不知道降雨量減少的危害,也不是不知道如何處置,是以前,朝廷也沒有那個財力。

  經濟權力等同于政治權力,沒有經濟基礎,很多政令的推行,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正如同大明皇帝預言的那樣,階級論斗爭卷悄無聲息的上架了皇莊,并沒有引起太多的波瀾,都是跟著前兩卷搭配著銷售,看起來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沒有掀起什么風力。

  “哎。”張居正看著手中這本奏疏,是一名科道言官對于陜甘綏三地推行的減租法的批評,張居正嘆氣的原因,不是奏疏內容,而是這里面引用了斗爭卷的內容。

  雖然句句不提,但主旨太明確了,但張居正一眼就看出來了,這個科道言官讀了斗爭卷,而且聊熟于心。

  這本奏疏內容是批評減租法有漏洞,在這名科道言官眼里,朝廷的政令,不應該以倡導為主。

  這名科道言官認為:立刻停止陜甘綏等地的糧食對外買賣,不允許糧食出關,防止鄉賢縉紳跑路;同樣,要對鄉賢縉紳家中存糧進行查問,要做到心中有數;在需要開設粥棚的時候,也不至于臨時抱佛腳,府庫空了找不到糧,必要時要收糧賑災;

  最重要的是對于不肯減租,弄虛作假的鄉賢縉紳,給予嚴厲懲罰,處罰金起步,最高抄家等等,一共補足了七個具體的規定。

  整本奏疏就一個核心邏輯: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的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了天。

  “這《收糧賑災疏》沒有問題。”王崇古看完了奏疏疑惑的問道:“元輔嘆什么氣呢?”

  “他的意思就是搞清楚敵人是誰,依靠大多數的窮民苦力,發動拉攏有產者,限制鄉賢縉紳階級的特權,消滅不尊王命綱紀的亂臣賊子。”張居正看向了王崇古問道:“你還不知道我在擔心什么嗎?”

  王崇古一聽就直接樂了,笑著說道:“不就是斗爭卷那點東西嗎?我兒王謙第一時間就買了,被我搶了去,他只能再買一本了。”

  “我看了,陛下這一卷寫得好啊,你寫的那些矛盾說公私論,階級卷、分配卷,都是發現現象、分析問題、找到原因,卻不提供方案,這解決問題,不論什么,都繞不開斗爭這兩個字。”

  “我說元輔,你這才六十三,怎么比我這個糟老頭子膽子都小?陛下少壯,不用擔心那些有的沒的。”

  什么自然而然的推論,在王崇古看來,大明亡還是不亡,他們說了不算,大明要是再出個明英宗,明天就亡給你看,沒有必要為了沒有發生的事情擔心,當下大明需要就夠了。

  張居正想了想,覺得自己可能顧慮的比較多,笑著說道:“王次輔說的也是,與其擔心那些有的沒的,把陜西的旱災解決才是燃眉之急。”

  “這就對了嘛,咱都不是神仙,能把眼前的事處理好,就已經是天大的幸事了,我覺得把這本奏疏抄錄之后,給申時行送去,浙江還田的事兒,這個思路是對的。”王崇古現在在內閣坐班,一些奏疏,他也要貼浮票,給陛下意見。

  申時行要把浙江還田的事辦妥當了,這本收糧疏,就是解題的辦法之一。

  張居正逐漸放下了對斗爭卷的擔憂,這種需要宦海沉浮才能理解的枯燥經文,不必過分擔心。

  文淵閣內,偶爾傳來交談聲,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王次輔看看這本奏疏,來自呂宋總督府,國姓正茂和張元勛聯名上奏,煙草正在成為東洋最大的貨幣。”張居正將一本奏疏遞給了王崇古面色凝重的說道。

  南洋的貨幣是實物貨幣,動物的皮、貝殼、串珠、魚類、糧食等等,都是貨幣的一種,隨著大明對南洋的不斷投入,整個南洋的商貿變得更加活躍了起來,但是因為大明金銀銅錢的舶出禁令,導致南洋的貨幣一直緊缺,哪怕是海外通行寶鈔在大量發行,但依舊無法滿足南洋人對貨幣的需求。

  而煙草,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為了硬通貨,成為了一般等價物,通常情況下,一錢煙絲的價格等同于一分銀,要知道在大明三分銀是一個募役,一天的工錢,大明募役一天累死累活只能買三錢煙絲。

  正因為需求廣泛,存儲在各個倉庫的煙絲,居然成為了交易的擔保貨物。

  “有意思。”王國光看完之后,笑著說道:“應該更加大規模的發行海外寶鈔了,申巡撫之前還擔心,南京一百二十個鑄錢爐拔地而起,這銅錢過多,導致銅錢不值錢,現在看來,沒有這個顧慮了,我們可以利用銅錢作為本位,在海外大量發行通行寶鈔。”

  王國光是個非常保守的財相,他之前對大量鑄造銅錢有自己的擔憂,但看到南洋的現狀,王國光非常清楚,無論鑄造再多的銅錢,對于大明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可以作為海外通行寶鈔的承兌貨幣儲存起來。

  鈔法不如擦屁股紙之前,是之前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個就是兌現,另外一個是增發,這兩個問題都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錨定,而現在錨定物已經出現了。

  大明在倭國累計了大量發行鈔法的經驗,現在就到了驗證的時候。

  王崇古看著奏疏,笑著說道:“國姓正茂在奏疏上說煙草專營,已經開始盈利了,嘖嘖,這玩意兒,今年的盈利已經有快十萬銀了,到了年底,預計有二十萬銀,比當初的毛呢官廠還要賺錢。”

  毛呢官廠第一次實現盈利是萬歷五年,第一次超過十萬銀利潤是萬歷六年,一直到萬歷九年才超過了百萬利潤,現在維持在一百二十萬銀左右,隨著草原羊毛數量增多而增多,可是煙草專營,第一年剛開始,就已經看到了二十萬銀。

  潛力無窮。

  王國光簡單的估算了下,左右看了看低聲說道:“當初國姓正茂說,這煙草專營弄好了,能養得起大明軍,這么看來,確實有可能,咱們也要為士大夫們說句話,以前興文匽武,是戎事真的貴,養不起,沒有硬仗打的時候,就得興文匽武。”

  興文匽武縮減開支,是必然,大明以前遣散客兵都是頭等難題,對于朝廷而言,戎事是非常昂貴的。

  但現在只需要把專營搞好,似乎就能把軍費給賺出來,這對朝廷而言,是個再好不過的消息了。

  “長崎總督府徐渭下了道命令,要停止新發寶鈔,在徐渭看來,萬歷九年六月發行的第一批倭國通行寶鈔已經貶值了20,也到了換鈔的年份,今年不發寶鈔,只換鈔,給這些大名急的。”張居正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來自長崎總督府。

  當初徐渭承諾過,五年換鈔,可兌現。

  兌現是不可能兌現的,大名們和長崎總督都是心知肚明,但換鈔的承諾,徐渭打算兌現承諾,對已經發行了三年的四百萬貫寶鈔進行換鈔,今年不再增發倭國通行寶鈔。

  這本來是長崎總督府兌現承諾,大明皇帝沒有下旨過分干涉總督府的決定,但這個兌現承諾,倭國的大名們反而不樂意了,他們同意換鈔,但對寶鈔暫停增發非常不滿,要求按去年的一百五十萬貫寶鈔繼續增發。

  “這群畜生但凡是把倭國的平民當人看,就會支持換鈔,而不是增發寶鈔,少賺一點能死嗎?一群畜生!”王國光惡狠狠的罵了一句。

  寶鈔磨損嚴重,有些鈔已經壞了,長崎總督府愿意換鈔,是重信守諾,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事實上,一直到兩百年后,英格蘭都沒有為殖民地的平民們換過一次鈔,那時候英格蘭、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法蘭西都發行了大量的紙幣,但從不換鈔,任由紙幣貶值,發行新的貨幣,相比較之下,大明很有良心。

  這些倭國的大名們,但凡是把人當人看,就不會這個時候,還要增發,其實換鈔,這些大名們也是有得賺,畢竟已經貶值了,而換鈔是等面值換鈔,一來二去還能賺個一兩成,雖然沒有發行的三成賺得多。

  “這倭人都被欺負成這樣了,還不造反?”萬士和面色古怪的說道:“這些個蟲豸不如的大名名田主,死一死,倭國就沒那么多的倭寇了。”

  張居正搖頭說道:“有啊,百姓一揆啊,一年就數百起,因為缺乏武器,全都被簡單的鎮壓了,我覺得,還是以長崎總督令為準,只換鈔不增發,諸位要是沒有異議,我就貼浮票了。”

  輔臣們對倭國發生的悲劇并不是特別在意,只是群體決策,認為換鈔有助于大明海外發行寶鈔的信譽。

  大明的金融業正在一點點的建立,承兌匯兌的票號、發行錢法的寶鈔局、發行鈔法的寶鈔局、保險業務的保監司等等,都在一點點的完善之中。

夢想島中文    朕真的不務正業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