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八百一十六 吏和官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劉備很忙碌,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

  戰后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千頭萬緒,全面度田和之后授田的工作也是千頭萬緒,需要大量官員全身心投入進去,包括他這個皇帝都不會有什么休息的時間。

  很多官員在這一波混亂之中或者是造反被殺了,或者是能力不足以應對困難,進退失據致使地方損失太大從而被罷免職位,林林總總算起來,這一波度田之亂也帶來了上萬名官吏的位次更換。

  這對于國家來說,長遠肯定是好事,因為不稱職的或者心懷不滿的都暴露出來了,都會被好好的懲治,不會再出現更多值得擔憂的事情。

  但是對于短期內的情況來說,問題還是挺大的。

  忙,就是忙,戰后的善后工作,官吏的選拔更換工作,一樁樁一件件,全都是要忙碌的事情忙來忙去,整個貞觀元年就這樣忙過去了。

  但是這樣的忙碌也是能帶來極大的好處的,比如農業集體化程度的極大進展。

  過去,因為沒有強制性的執行手段,主要遵循一個自愿原則,被朝廷征收的土地和解放的奴隸當然是全部都安排了集體農莊,在地方上作為打樣的存在,供自由農民們選擇。

  有些人看到了農業集體化的好處,所以選擇了加入,而有些人則堅持家庭生產,不想加入,總覺得朝廷里這些當官的沒安好心。

  那劉備當然是寬容的,你愿意,我接納你不愿意,我不強迫,你想走,我放開門禁讓伱走。

  保持這寬松的政策規矩,所以整個江北地區的農業集體化程度呈現一個西高東低的局面。

  關西之地的農業集體化程度很高,尤其是涼州這樣的起家之地,那農業集體化的程度幾乎就是百分之百。

  關中地區和益州北部的農業集體化程度也很高,普遍超過百分之八十,乃至于百分之九十,并州和幽州則因為長期戰亂,平定之后則順理成章的推進農業集體化生產,當地人出于對安全的需求,也普遍愿意接受。

  到了冀州,冀州北部農業集體化的程度比較高,能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南部則相對較低,個別地區甚至不到百分之三十,這也是本次度田之亂中冀州南部的情況特別嚴重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原地區,農業集體化的程度則高低不一,總體來看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部分地區高,能有百分之六七十,部分地區較低,只有百分之三四十。

  長江以南就不說了,有沒有都差別不大。

  而在度田之亂以后,因為集體農莊在戰亂時期的優秀表現十分惹眼,自由農民們眼睜睜地看到了集體農莊的優越性,看到了他們強大的抵御災害的能力,于是集體用腳投票,大批量大批量的要求加入集體農莊。

  因為要求加入集體農莊的人太多,以至于官府人手不夠,只能讓他們排隊,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慢慢來。

  然而越是如此,想要加入的人就越多,越是不得,就越是要得到。

  之前官府費勁宣傳的時候,反而沒幾個人動心的,只能說這屬于人類本質的暴露。

  集體農莊的事情需要很多時間去經營處理,因為對方人手告急,劉備于是宣布地方官府可以請求郡國兵組織的幫助,郡國兵們都是有文化的,喝過墨水的,對這些事情有辦事能力,把他們拉過來,就等于憑空多了幾千名辦事吏員。

  這人不就夠了嗎?

  想讓我擴招官吏是不可能的,沒那么容易的,才幾千萬人,就有十六七萬的官吏和二十萬郡國兵,加一塊等于三十多萬人在幫忙治理。

  而且之后隨著集體農莊的鋪開,官府代表的人數也要增加,要不了多久官吏數量就會突破十七萬,另外還有三十萬軍隊要負責征戰,吃財政飯的人就等于有六十七萬。

  宮里還有宮廷內侍和宮女,北方邊境還有很多半官方性質的官府畜牧雇員,林林總總,很快就要有七十萬人吃財政飯了。

  漢帝國現在的人口大概率還沒有突破七千萬,最多也就是接近七千萬,等于平均一百個人就要養一個吃財政飯的人,以現階段的生產力來看,差不多了,必須要給以后留一點空間,不能現在就把擴編名額給用光了。

  否則他控制的大漢第三帝國高低也要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冗官冗兵的名號。

  所以劉備就沒有答應某些人提出的擴編官吏員額的要求,而是把郡國兵納入地方治理體系,請他們在必要的時候出手相助,苦一苦自己,幸福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和劉皇帝。

  劉備這邊帶著內閣閣員們開始九九六加班模式,加班加點處理地方蜂擁而來的政務處理請求,一邊又要分心在官吏選拔的事情上。

  現階段雖然還不是召開科舉考試的合適時機,但是因為人事權力已經徹底被他掌控,沒有人可以質疑他的人事權力,所以在人事方面,劉備已經開始使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新的官吏了。

  帝國人事權力現在全歸吏部,吏部掌握全部的選拔權力,而主要選拔的對象就是雒陽太學和各州州學的學生,擁有這個身份,你覺得自己的學識可以,那么就可以來參加雒陽吏部舉行的內部考試。

  而考試選拔出來的基本上都是吏員,這是劉備對吏部選拔考試進行的一些基本規則的確定。

  因為官員和吏員的職責不同,官員的職責明顯更重,對民間承擔的責任也非常重大,沒有經驗是很難做好官員的。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選拔了一些沒有做官經驗的純粹的新人前往地方做官,以至于鬧出了不少搞笑的事情。

  所以朱元璋在給新科進士們授官之后,還要給他們分發在地方做縣官的必讀手冊,給他們搞臨時培訓,以防止這些二愣子被地方的吏員給騙得團團轉,被賣了還要給他們數錢。

  朱元璋能打出這樣的補丁,只能說明此前,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次的出現過了,甚至已經成為了足以讓皇帝感到重視的嚴峻問題。

  新人確實不容易做好一縣主官,雖然這年頭地方人口數量不多,但是官員也要為這些地方的人命負責,稍有不慎,搞出人命事件,人家也要埋怨朝廷。

  所以劉備的打算就是將考試選拔的人員限定在吏員的范疇,然后打通從吏員到官員的選拔階梯,讓吏員成為官員的預備軍。

  想要成為正式官員,就要先通過吏部考試擔當基層小吏,積攢充足的經驗,然后做出成績,再通過進一步的官員選拔考試,由此成為帝國官員。

  想想也是,帝國將近十七萬的公務人員,正兒八經的官員、權貴只有七千多人,剩下的全是小吏,從政經驗最豐富的,除了官員本身,也就是這群小吏。

  最主要和民眾打交道的、貫徹朝廷治理目標的,也就是這群小吏。

  他們能不重要嗎?

  他們的素質和行事作風能不重要嗎?

  他們的表現基本上可以代表民眾對朝廷的看法,他們的執行力度強弱,就代表著朝廷執政能力的強弱,他們的種種表現,基本上就代表了漢帝國的一切。

  而在過去和未來相當多的時刻,官和吏之間是無法互通的。

  發展到宋明階段,吏員無法成為官員,但是因為流官制度的確立,官員在地方上的根基反而遠遠不如吏員那么深厚。

  誠然,這對朝廷治理是有好處的,因為官員身份畢竟更高,要是再掌握太多實權,就會讓朝廷擔憂了,而小吏雖然有實權,但是沒有名分,最多危害地方,害不了整個地方的大局。

  所以不如讓官和吏互相斗法。

  只是越往后,負面影響越大。

  想想也能明白,地方縣官一任兩三年、三四年,就走了,而一些小吏甚至從生干到死,一人能伺候十幾任縣官,以至于有所謂鐵打的吏員流水的官之說。

  發展到后期,很多吏員職位事實上成為了地方部分中小家族世襲的職位,靠著壟斷這些掌握一定地方實權的吏員職位,部分地方家族反過來成為了朝廷流官的重要依仗,沒有他們的配合,反而很難治理地方了。

  他們沒有很高的地位,卻是地方上的無冕之王,三五個九十個吏員家族勾連起來,足以壟斷一個小縣的基本實權,對付那些十年寒窗苦讀出來的書呆子,一拿一個準兒。

  當然了,他們不會正大光明和官員作對,人家畢竟在身份上和吏員是完全不同的區別,但是只要哄得好,就能騙的住,只要能騙的住,就能去做很多他們想做的事情。

  因此,劉備吸收了這方面的經驗教訓,認為朝廷對地方吏員的素質和任命也要有基礎的把控,只靠七千多名官員權貴治理不了天下,沒有剩下來十六萬的吏員的貫徹執行,是搞不好政治的。

  正如劉備設立律法學府,對二十萬郡國兵的素質進行考核、培養,進行一個基本上的把控,因為他知道郡國兵的存在對于地方治理至關重要,而現在,吏員的存在和素質對于地方治理同樣重要。

  所以,劉備才會要求吏部對各地吏員的選拔和考核進行充分的把控,先不要去管官員,官員可以交給更高層來把控,每一個官員的任命其實都可以通過皇帝這邊來把控一下,但是吏員的數量就太多了。

  用考試進行一輪篩選和任命,雖然無法過濾人渣,但是可以過濾掉能力不足的學渣,避免地方治理出現技術上的問題,別搞得到時候地方全是技術調整、全面崩潰,那就好玩了。

  至于人渣問題,自有法律可以作為應對手段。

  一場考試,可以為國家治理解決一半的問題,功莫大焉。

  在劉備的規則之中,吏部的內部考的內容和太學、學府里教授的差不多,除了少數理論方面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實操性質的。

  因為選拔的主要是吏員,都是些辦事崗位,所以對實操的要求比較大,且因為大部分的崗位需求在地方,在集體農莊和縣府,一般來說對農業方面的知識需求量會格外的大,要求也會很高。

  和農業生產相關的知識,包括天文地理,包括水文環境,包括農作物的種類和生長習性等等,都是一等一重要的事情。

  當然了,針對這方面的工作,也有對稅務吏員的要求,這一波吏部考試,也有著對稅務官員的大量需求。

  因為度田法令成功推動之后所帶來的全新局面和新稅法的頒布,目前來看,朝廷需要相當多的稅吏來貫徹執行新稅法的要求。

  因為不想擴招人員招的太兇,所以劉備提前已經對朝廷中一些不怎么重要的閑散部門發起了重組。

  很多沒什么事情的閑散部門比如圖書管理員之類的職位被劉備大規模裁撤,基本上十個崗位九個都被取消,取消之后空出來的人就被安排到了稅務崗位上轉職成為稅吏。

  劉備認為那些閑散部門本來就沒什么事情,一杯茶一本書一坐一整天,白拿朝廷的俸祿,還不做什么正兒八經的事情,屬實是浪費。

  所以在度田令發起之后,劉備讓吏部統計了一下朝廷里面的清水部門和清水部門的官吏人數,以及他們負責的事情,認真的考察了一下,然后得出了一個結論。

  這些閑散部門里如果有十個人的話,它本身需要做的事情和擔負起來的職責,實際上只需要一個人加加班就能完成,剩九個人就相當于是在騙朝廷的錢,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據說某些職位開國之初也是沒有的,而是后來為了權責細分逐漸添加進入的,但是加人之后不僅沒有提高工作效率,還因為權責細分的不夠完善而導致了互相扯皮、推卸責任的問題。

  于是官員人數增加了,辦事效率卻降低了。

  閑散部門開始變成懶散部門,越發的臃腫、無用,更要命的是這些人往往是官,不是吏,福利待遇普遍更高,屬于是占著茅坑不拉屎了。

  這些人劉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容忍的,所以劉備決定推動他們的轉職,順帶著把這些毫無意義官職給取消掉,精簡官員崗位,減少朝廷在養官方面的開支,優化投入產出比。

  度田法令成功之后,劉備攜大勝天下之威對這些閑散部門里的懶散官員發起清算,成功做到了對閑散部門百分之九十的打擊,即閑散部門當中官員的百分之九十都被迫轉職,只有百分之十能被留下來繼續從事原先的工作。

  盡管如此,因為人手極大削減,這百分之十剩下來的人也無法繼續閑散了,他們必須要過上比較有壓力的日子,整個部門的事情壓在他們腦袋上,雖然簡單,卻需要他們加班加點才能完成。

  過去的閑散生活一去不復返。

  然而他們卻不敢有什么意見,他們甚至還要慶幸自己被留了下來,沒有轉職。

  (本章完)

夢想島中文    玄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