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驅邪避災,迎福納祥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后來,當趙振秀了解國家有關出土文物的政策規定后,便積極地上交這件銅犀牛,還詳細地講述了發現銅牛的過程。

  據趙振秀說,那甕里還有一些東西,有些東西還在“牛”的肚子里,有些直接放在甕里。

  后經清理,除了犀牛外還有銅器、鐵器、陶器等文物24件。

  最后鑒定為西漢時期的青銅酒器。這件華美、寫實、巧用的錯金銀云紋銅犀尊,見證了2000年前我國犀牛的神韻。

  在幾千年歷史之下,青銅尊在我國古代,肯定不止是鑄造了一只。

  現在民間發現和一些出土,由于網絡的普及,發現的已經有數個。

  這也證明,我國古代是真的有犀牛。

  陳文哲這一次算是真正開眼了,因為他在這里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古代犀牛。

  不止是青銅器,還有其他一些存在形式的犀牛。

  當然,最出名的肯定是青銅犀牛,特別是古代對于犀牛好像有一種特殊的鐘愛。

  其實古人對犀牛早有認識,犀牛曾廣泛生活在我國古代中南部地區。

  在西陜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多個遺址中,就有出土犀牛化石。

  比如位于藍田縣的錫水洞遺址、洛南縣花石浪遺址,大荔縣甜水溝遺址中出土有梅氏犀化石。

  西陜還出土了古動物犀牛化石,如位于旬邑縣的馬欄鎮的板齒犀牛化石。

  包括上頜骨、上臼齒、下門齒、肩胛骨、髖骨等計62件。

  經神都自然博物館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進行修復裝架,復原后的古犀牛化石體長4.8米、高3.1米。

  這被認為是已知的世界上,第一具可以復原裝架的板齒犀牛化石,現收藏陳列于旬邑縣博物館。

  漢代,產犀區的國家曾將犀牛進貢至中原皇家御獸苑,與獅、象等動物一起圈養。

  宮廷匠師根據這些動物的形象,制作成各種酒器,以求驅邪避災,迎福納祥。

  進入唐宋犀牛在中國已較鮮見,唐代一種被稱為通天犀的犀角居然“計價巨萬”,明清時人們已不知犀為何物了。

  1975年在漢文帝劉恒生母薄太后的陵內,發現有犀牛、大熊貓從葬,為國內考古所僅見。

  在唐代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獻陵內,發現了一對石犀,位于神道東西兩側;

  東側石犀于1960年搬至長安碑林博物館石刻室,西側石犀掩埋地下。

  當然,這些對于陳文哲的吸引力并不大。

  對他吸引力最大的,肯定是西周青銅犀牛。

  而西周時期的動物雕塑以創作形象上的自由、生動而著稱,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當時的動物雕塑大量出現在日用品中,犀尊就是當時一種比較典型的盛酒器。

  從商代到戰國,人們把犀牛和象視為神奇的動物,并創作了很多帶有犀牛或象等形象的盛器,被稱為犀尊或象尊。

  這種盛器一般背上有蓋,以便盛物,取物,保鮮。

  比如一件在寶雞出土的《青銅犀牛尊》就是其中異常出色的佳品。

  這只犀牛形象雄健,體態逼真。

  它的頭部平抬,上面長有雙角,四只短腿粗壯結實,有力地支著沉重的軀體,使整個形像如同一座伸出懸巖的小山。

  它眼雖不大,卻充滿神采。

  整個作品工藝精湛,結構合理,動物形象生動而充滿活力,是我國古代工藝品中實用與美觀有機結合的典范之作。

  在全球范圍內出土的同期以犀牛為造型的青銅器中,肯定還是一西陜出土的那件錯金銀云紋犀尊為上品。

  它的珍貴之處在于,體現了古代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純熟的金屬鑄造加工技術。

  這件精湛華美“犀牛”,為青銅鑄制。

  其造型為一頭肥碩、健壯的犀牛,風格寫實。

  頭部有雙角,一前一后,兩耳短小聳立,小目,尾尖稍翹,短腿粗壯有力,蹄為三瓣。

  其骨骼、頭部輪廓、肌肉、蹄足比例勻稱,酷似實體生物“犀牛”。

  該器工藝精湛華美,造型寫實逼真,錯金銀技術表現的裝飾性極強的云紋,金色、銀色與銅胎底色相映生輝。

  通體布滿華麗的錯金銀云紋,加上極細的金絲象征犀牛的“毫毛”,既顯得華貴,又不影響形體完整;

  背部有可以啟閉的活蓋,在牛嘴的一側有管流,設計精巧,結構合理實用,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隨著更多考古資料的補充,現代有人推測這件犀尊制作時間,可能比西漢更早。

  其遍體錯金銀裝飾圖紋,充分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發生的新變化。

  此時的青銅器突破了模鑄紋飾的拘束,發明了用金銀絲裝飾器物表面的錯金銀技術。

  錯金銀工藝在青銅飾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戰國,西漢以后逐漸走向衰落。

  早在先秦時代,貴族們便用金銀來鑲嵌青銅器物,此種裝飾工藝通稱為“金銀錯”,又稱“錯金銀”。

  所謂錯金銀,就是在鑄造的銅器上,用金銀絲或片,鑲嵌成各種華麗秀美的紋飾,然后把器物表面磨光。

  制作一件錯金銀銅器,不僅要有高度的技巧,而且非常費工費事。

  其工序分為鑄器、鑒槽、鑲嵌、磨錯。

  這項技術的開展離不開鋼刀、鋼鑿、鋼鑒。

  春秋戰國時生產力發展,鐵制工具已廣泛使用,為此項技術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錯金銀工藝,包括鑲嵌和錯兩種技術。

  鑲是把東西嵌進去或是在外圍加邊,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里,“錯”即用厝石加以磨錯使之光平,其工藝可謂精密細致。

  其制作工藝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預鑄出淺凹槽的紋飾或字形。

  再用硬度較大的工具鏨刻淺槽,然后在淺槽內嵌入細薄的金銀絲、片。

  接著用厝石使嵌入的金銀絲、片與銅器表面相平滑。

  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進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艷。

  被“錯金銀”工藝裝飾過的器物的表面,金銀與青銅的不同光澤相映相托,將其圖案與銘文襯透得格外華美典雅。

  錯金工藝的出現,增加了富貴氣息,為青銅器的裝飾增添了一種新的手法。

  (本章完)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