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陽燧樽、神通盞

  明代洪武時期的這種九龍杯,杯中的龍頭暗藏玄機。

  倒酒只能淺平,不可過滿,酒太滿了就會漏光。

  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最為公道。

  因此,了解情況之后的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

  孔子曾說過一種“宥坐之器”,瓶子空則傾斜,水位正好則直立。

  如果倒滿了就會翻倒,一滴不剩。

  明君以訓戒,常常置于坐側。

  “宥坐之器”雖不是公道杯,卻釋著同樣的中庸之道。

  貪心者水盡,知足者水存。

  上勸君王不要沉湎酒色誤國,下告百姓莫要貪心,節制有度。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享用美酒,又怎能少得了上好的酒器?

  神州大地酒器琳瑯滿目,要旨在一個“雅”字。

  不過,做什么事情,不但要“雅”,還要“節制”。

  這就用到了聚集了老祖宗的大智慧產物—公道杯!

  既然想要彷制公道杯,自然就不可能只做一件乾隆的青花器。

  公道杯的歷史,十分久遠。

  唐代《藝文類聚》中記載:“晉孫綽樽銘曰…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這描述的樽,就是晉朝的陽燧樽。

  陽燧樽的意思是注酒器,又名滑稽。

  《太平御覽》卷七六一引后魏·崔浩《漢記音義》:“滑稽,酒器也,轉注吐酒,終日不已,若今之陽燧樽。”

  晉孫綽有《陽燧樽銘》。

  傳說,陽燧樽在空樽時,是傾斜的。

  往樽中倒酒,樽會自動扶正。

  若繼續倒酒到快滿時,樽又會慢慢傾斜。

  產生這種奇妙的現象,就是在陽燧樽中藏有虹吸管,所以會“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以此可見陽燧樽,就是晉朝公道杯原理的最早運用。

  當然,這種樽可不簡單,爭議也很大。

  酒尊是兩漢時期,高等級墓葬中常見隨葬器物之一。

  有些墓葬壁畫或畫像石、畫像磚上還可見其用于庖廚、宴飲等活動的使用情景。

  即便自名器物中有“溫酒樽”,酒尊卻仍僅被學術界視為盛酒器。

  但從傳世文獻看,酒尊的使用功能,不僅局限于盛酒。

  史籍記載,“常滿樽”可以邊酌邊注。

  出現于畫像石、畫像磚釀酒制備場面中的酒尊,抑或與制酒有關。

  北魏學者以“陽燧樽”來注解漢代的流酒器“滑稽”。

  但“陽燧樽”的實際形制,及其與流酒器的聯系,尚不明確。

  與尊相關,古人用上尊酒、中尊酒和下尊酒,來表示“澆醇之異”。

  先說“滑稽”與“陽燧樽”的辨識。

  據史籍記載,至遲在北魏時期,就出現了一種較為特別的“陽燧樽”。

  但迄今為止,“陽燧樽”的形制,及其文化意義,尚未引起學界的關注。

  《太平御覽》關于“滑稽”的記載,其中的重要信息有兩點。

  一是北魏時期存在一種,較為特殊的“陽燧樽”。

  至遲為太平真君十一年,即450年崔浩獲刑前;

  二是“陽燧樽”如同滑稽,主要功能在于“轉注吐酒”,有別于可以盛酒的普通酒尊。

  但崔浩所言“陽燧樽”究竟為何,似乎還不便就此確定。

  因為《太平御覽》“樽彝”條下,又引東晉孫綽《陽燧樽銘》:“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閉。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這是否表明,“陽燧樽”在東晉時期即已出現?

  但有別于北魏“陽燧樽”,仍具盛酒的功能?

  顯然,若不厘清崔浩所言與孫綽《陽燧樽銘》的矛盾,就很難確認“陽燧樽”及其使用功能。

  崔浩所言“陽燧樽”僅見于《太平御覽》。

  但《太平御覽》所引孫綽之言,也見于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和明代張溥所輯《晉孫廷尉集》。

  其中《藝文類聚》“尊”條下云:“晉孫綽樽銘曰:‘大匠體物…聊以摽設。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王公擬之,德齊上哲。’”

  《晉孫廷尉集·銘》與《藝文類聚》的內容完全相同,僅改“摽”為“標”。

  “標”為正字,“標設”即以標設論,聊以外觀論之。

  《太平御覽》所引與兩者的相關文辭,僅有“受滿則側”與“受滿則閉”一字之差,當為孫綽的同一篇作品。

  但《藝文類聚》和《晉孫廷尉集》僅稱“樽銘”或“銘”,均不謂“陽燧樽銘”。

  由此來看,《太平御覽》或有張冠李戴之誤。

  不管怎么樣吧,反正從這些典級的描述之中,這都應該是公道杯。

  當然,其他解釋也有,像是溫酒器,還有制酒當中的一件工具漏斗等等。

  在這里,陳文哲就當它是公道杯,畢竟從一些古代墓穴的壁畫當中,也可以看到一些這種樽的形制。

  既然有樣子,還有功能描述,那么他復制出一件也不算難。

  其實像有著這種描述的杯子,在古代還有。

  傳說唐朝唐文宗時期,有一件器物叫“神通盞”。

  宋代的陶毅在《清異錄》中記載了此件物品。

  “文宗屬宦豎專橫,動即掣肘,頗以酣飲為娛。嬪御之小戶者厭患之,爭賂內執事,則造黃金盞,以金蓮荷菱芰為玦束盤,其實中空,盞滿則可潛引入盤中。人初不知也,遂有“神通盞”、“了事盤”之號。”

  意思是杯中酒倒滿了,則會流到杯底的托盤中。

  這與公道杯的原理一模一樣,因此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唐代的“神通盞”便是最早的公道杯。

  而這就否定了之前的陽燧樽,如果北魏時期的陽燧樽不是公道杯,那么唐代的神通盞,可不就是最早的公道杯了?

  可惜,這個神通盞,到現在也沒有發現過實物。

  而到了宋元時期,公道杯終于發現了實物。

  江浙臨海博物館就保存著一件,宋末元初的龍泉窯青瓷公道杯。

  公道杯寓意“節制”,知足常樂是古人普遍認為的長壽之道,所以杯中佇立著一位壽星。

  遺憾的是,只有杯身尚存,杯下的盞托已不見。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