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一尺剩八寸

  瓷器燒成后體積縮減的百分比,稱燒成體積收縮率。

  當然,在瓷器當中,主要是為了計算出燒成收縮比之后,好準確把握燒成之后瓷器的大小。

  這個在古代,只能依靠經驗積累,來大體估算。

  而到了現代,確實有計算公式的。

  傳統的方法,是將制成的粉料,在規定的壓力下等靜壓成型,再入窯燒成,然后測出收縮率。

  之后再根據收縮率及規定的壓力,適當調整生坯尺寸,來組織生產。

  但由于設備的不同、原料及制粉過程的波動,導致收縮率在不停地變化,瓷體尺寸的波動理應在所難免。

  一般在生坯成型時,通過調整壓力控制壓實密度,來控制收縮率,比單純地控制壓力以保證收縮更科學。

  還有在粉料制造過程中,可以對各種原料的燒失量進行控制,以保證燒失量的穩定。

  只要燒失量穩定,可以通過壓實密度,來計算收縮率。

  這些有點復雜,反正你要知道,瓷器燒成的收縮比,還是很重要的。

  那重要在哪里?不就是燒干了,水分少了,體積減小嗎?

  說是這么說,可真要不管收縮比,瓷器燒毀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先不說一比一仿制古代瓷器,需要計算收縮比。

  還有修復瓷器,重新入窯燒制,也需要考慮收縮比,這個之前陳文哲修復龍泉窯瓷器的時候,就專門研究過。

  這也是他之前沒有太過重視燒成收縮比的重要原因,因為他能控制好收縮比。

  制作瓷器首先要濕泥成型,不論拉坯還是印坯,或是注漿坯,在干燥的過程中都會發生收縮。

  而收縮率較大,可能造成坯底開裂,因此需要有人在固定的時間內,不斷的用細鐵絲分割托坯板與坯體,以保證坯體的安全收縮。

  瓷器燒成后,收縮率是不一樣的,其原因是燒成溫度不同,坯體原料不同,成型方法不同等綜合因素造成的。

  景鎮傳統標準是“一尺剩八寸”,即如果要制作一件直徑八寸的瓷器,成型時要做到一尺的直徑,這就是燒成之后的收縮率。

  景鎮的這種計算方法,延續了很久。

  因此景鎮在燒成瓷器時,會在器物的底足下,需要加放與坯體使用同樣泥料制成的墊餅,以加大器物和匣缽底板接觸面。

  這樣會減少與匣缽底板的摩擦力,以保證坯體足部在燒成收縮時,可以滑動,避免器物底板拉裂。

  使用這種計算方法,誤差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二以下。

  而其他地方燒制瓷器的收縮比,一般是與景鎮瓷器的收縮率有差距。

  形成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瓷器品種不同,景鎮高檔瓷器嚴格意義上,應該稱之為“華夏細瓷”。

  其燒成溫度在1280度以上,有一些瓷器的燒成溫度,一般達到1240度或者更低,因此不能稱之為“細瓷”。

  因為胎體的密度和強度,低于景鎮瓷器,其收縮率必然小于景鎮瓷器的收縮率。

  因此一尺剩八寸這個數據,不能作為其他地區瓷器收縮率的數據。

  同樣景鎮生產的低檔瓷器,收縮率也小于高檔瓷器。

  這里就出現問題了,高檔瓷器的收縮率如此之高,的確會造成畫面紋飾的變形,但是不會造成釉面形成橘皮釉。

  釉面在高溫情況下,呈液態情況下,自然會流淌平整。

  只有在溫度沒有達到釉面熔融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橘皮釉,但是也與收縮率無關。

  畫面隨著器體的收縮,必然會隨著收縮。

  如果在平面上,會使的紋飾的線條更加精致,構圖更加緊湊。

  那是不是收縮率在制瓷之中,全是好處?

  很明顯是不可能的,如果在轉角或斜面上構圖,紋樣就會變形。

  只有了解這些變化,掌握了變化的比例,特別是畫工們掌握了這一收縮現象,才會在繪制人物、動物等造型要求高的紋飾時,盡量尋找相對平整部位,減少變形。

  所以,在轉角、斜面等部位,就要小心處理。

  比如繪制一些小型邊角圖案紋樣,這樣就避免了紋樣變形的問題。

  還有,構圖的空間也必須提前做出預留。

  一般批量生產之前,都要制作樣品,也就是試燒。

  之前陳文哲的試燒,都是為了看釉色效果。

  其實有時候他會忽略很多細節,因為他掌握了這些細節,確定在這些細節之中不會出問題,也就不太關注。

  他在制作一件瓷器之時,每一道工序,都是得自傳承之中,都是被一些最頂級匠人,千錘百煉,磨煉出來的技術。

  所以,很多小細節,他就算不注重,也能做的很好。

  這就是基礎打得好,他根本就不會出現任何低級失誤。

  當然,在陳文哲身上不會出現的問題,并不能說就不會出現在其他人身上。

  真要說起來,制瓷之中的一些小細節,還是很重要的。

  像是試燒查看收縮比,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確定紋飾燒成后的效果變形和空間。

  一旦紋飾確定后,一種器型幾十年都無人敢于更改。

  陳文哲就是掌握這里面的收縮比,所以他會十分肯定自己制作的作品,最后燒制出來的效果。

  當然,瓷器在燒成階段,不僅會發生收縮,還會發生膨脹。

  發生膨脹是因為器物上部重量壓迫,使得器物發生變形膨脹或下垂。

  比較容易出現這種膨脹現象的瓷器還是不少的,比如天球瓶、賞瓶之類。

  因為這些器型的瓷瓶,頂部有一凸起壓迫瓶身,使得瓶腹部向外膨脹。

  但由于收縮率較大,成瓷一般不會大于坯體的直徑,只是相對高度來說會產生膨脹。

  這些都是燒成成功率的保證,不了解這些,最后燒制變形、垮塌,實在是太正常了。

  這就是很多民窯作品的限制,還有,其實官窯器與民窯器,原則上說收縮率沒有差異。

  但是由于官窯器一般材質較好,燒成溫度高,成瓷密度大,自然也就更加沉重一些。

  這種現象也就是通常我們常常提到的“手頭沉”,之所以更重,自然是因為收縮率要大于普通民窯器。

  但是,這種差異并不大,僅憑目測很難發現。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