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的東海洋面,對于東亞地區的海上航運業而言,已經不再是個適合航行的季節了。風大浪急,而且風向也不對,在這個時節出海,顛覆翻船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不過這只是對那些傳統小型船只而言,經過瓊海軍改造之后的大帆船基本不受影響。只要不是碰上恐怖的臺風,風大一些反而更有利于那些大帆船的航行。此時此刻,在靠近浙江寧波地區的外洋海面上,以四條這種大帆船為核心的瓊海軍北上艦隊正乘風破浪,向北疾行。
北上船隊這一路上走的非常慢,倒不是說他們航速低,而是一路上只要經過大一點的港口以及重要州府,都得進去停靠一下。這一停靠就肯定要跟當地官府打交道,這一跟官府接觸起來,耽擱時間就沒個譜了。
代表團的郭逸和胡雯等人對于這種安排有些不滿,覺得拖的時間太長了,而且總是要去應酬那些地方官員,搞得人也很吃力。但負責船隊行程的文德嗣卻有另外想法——他的公開理由是要讓“大將軍”號上那些水手盡可能熟悉明朝自己的重要港口。作為大明朝海上力量的未來,毫無疑問的頭等戰艦,大將軍號需要防護的海疆范圍可是無比廣闊,如果連自家港口都不熟悉,豈不是笑話奇談!
這話說得那些隨行明朝官員連連點頭,但瓊海軍方面,就連對軍事最不了解的胡雯都在暗中發笑——文德嗣此舉究竟是想讓大將軍號上的水手熟悉明朝沿岸港口,還是讓自家瓊海艦隊趁機多多了解那些港口的水文狀況,真得很難說。
說起來明朝官員對于這次瓊海軍艦隊的北上規模也不是沒有疑問的——大將軍號北上天經地義;你們派出個重要代表團,公主號這種一看就知道屬于超豪華游艇的開過去也沒問題;可“總督”“伯爵”這兩條大家伙也跟著北上干啥?瓊海軍起初給出的公開理由是陪同保護,那些官員原先不了解情況,也就認可了。然而當他們真正見到這幾條巨艦,并親自上去看過之后,一個個都跳腳起來…
——你這哪是船哪。根本就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巨型堡壘!上面居然還配備了超強火力——光是大將軍號一條船上攜帶的重型火炮,就比整個大明朝其它所有地方加起來都多。這玩意兒不要說用來對付水師了,就是沿海地區那些城池,只要進入其火炮射程。恐怕也沒一座能擋得住它的攻擊。除非當年的鄭和寶船再現,大概才有可能是它對手。
瓊鎮短毛竟然輕輕易易的就把這么一件大殺器送給朝廷了?在真正了解到朝廷這回得了個什么東西之后,那些前來驗收的大明官員起先一個個都毫無例外的陷入狂喜中。不過隨即,當他們發現另外有三條——至少是兩條和大將軍號一樣巨大,一樣恐怖的巨型戰艦也要開往北方時,他們立即都緊張起來。
在那些明朝官員的概念中,這么一座海上巨無霸本身就已經是無敵了。不要說大明沿海,就是遠至朝鮮,倭國,也不可能有什么實力能威脅到它。這種怪物還需要保護?而且還是弄兩條與之類似的大家伙過來“保護”?那些官員對此很難理解。他們更容易理解的是另一方面——凡是中國文人沒有不讀史的。而春秋時“假道伐虢”的故事也是盡人皆知——這幫短毛究竟想干嘛?
面對如此質疑,文德嗣不得不再拿出一個理由——大將軍號上那些水手都是新丁,對大明的港口情況并不熟悉,對操縱如此大型的艦船也不熟悉。而大明沿海諸多海港,包括將來預定作為大將軍號母港的天津口岸。恐怕也沒有接受這類大型船只的經驗。如果因為水手操作不當,領航員經驗不足,或是水文地質情況不熟悉等因素造成船只擱淺,觸礁等意外,這么大的船必須要同型大船才能救助,一條都不夠,至少要兩條!
這番話說出去。要說能輕易讓那些官員就此相信,肯定是小看對方的智商了。但所有涉及到這類大帆船的事情,原本就是由瓊海軍方面說了算。他們既然拿出了這么個理由,那幫明朝官員縱使將信將疑,卻也很難反駁。而更重要一點是,到現在大明朝廷上下已經完全已經搞不清瓊海軍的想法了——按理說他們既然愿意向朝廷進獻這么重要的東西。怎么看都應該是一副赤膽忠心,全心全意效忠大明的架勢。那么按照官員們習慣的劇本,接下來短毛就應該全力討好他們,想方設法從朝廷這里得到相應的封賞以及更多恩典才是。
然而從那幫人平時的言談舉止,以及他們對朝廷官員的態度上。卻完全看不出這種趨勢來。這些短毛的行為,和他們的態度似乎完全相反——就好像當初那個姓解的一舉平定登州之亂,建立了自從萬歷三大征以后前所未有的殊勛。若是換了大明自己的武將,借此封侯都不是沒可能。然而此人最終非但沒能得到朝廷獎賞,還被批了個“狂悖無禮”的評語,不就是因為他嘴巴太臭么?
所以現在,對于這些短毛的言行,哪怕是經常和他們打交道的官員,也不敢輕易做出判斷了——比如這次,你若當真送一份密報上去,說短毛意圖不軌,那朝廷是不是要做些防備?要作防備無非就是要求大將軍號獨自北上——朝廷不可能不要這條大船的。可這樣一來萬一大將軍號上那群水手當真本事不行,在哪兒觸礁或擱淺了,到時候人家短毛反正兩手一攤——這全你們自找的。天子怪罪下來,這責任由誰來負?
——誰寫的密報誰負責唄!問題是大明官員有幾個愿意負這種責任的?所以很自然的,也沒人會寫這種報告。
而文德嗣在這方面也很有分寸——你動作慢吞吞的,走一路停一路,把聲勢造大一些,每到一地都允許當地官員士紳上船參觀,那人家也不會有什么不好的聯想。但如果你不聲不響的,也不跟人接觸,就是悶頭全速往天津趕路,那人家本來沒疑心的恐怕都會生出懷疑來。
在這樣的理由下,胡雯郭逸等人只得配合著沿途一一拜訪過去。而且隨著他們一路向北,船隊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沿途有許多商船加入了進來。按理說這個季節并不是傳統出海時節,海商以及水手們這個時間段也往往都回家準備過年了,但在利益面前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哪怕北上船隊僅僅在某地只待兩三天,當地商人和船主居然也能在這么短時間內備出一兩條船的貨物,湊足人手,然后便跟著大船隊一起出航了。
至于瓊海軍為啥要帶上他們——這年頭凡是能夠出海的商人背后必然有官僚權貴的支持,文德嗣他們在和當地官員應酬時,聽到最多的便是“老夫這里有幾條船的土產,打算帶到北方去贈送親友,想順便跟著跟著貴方一起出海,可否行個方便…”等等諸如此類要求。
只要對方愿意遵守船隊規矩,聽從他的調度,別惹麻煩,文德嗣對此是一律來者不拒的——這支隊伍里大明朝自己的船只越多,那些官兒就越不會胡思亂想。而瓊海軍之所以要把“總督”“伯爵”兩大艦一起帶到北方去轉一圈,主要目的就是震懾大明朝廷,免得他們自以為得了一條大船就得意忘形,生出些不該有的想法來。參加進這支船隊的明朝商船越多,近距離親眼看到過這些巨艦的明朝商人越多,關于這些大戰艦威力的傳言自然會在明朝社會中傳播的越廣——而這正符合他的期待。
那些官員私船數量有限,多的也不過兩三條,三四條。真正讓北上船隊規模急劇擴大的,卻還是當船隊經過福建時,大批鄭家商船的加入——鄭芝龍在聽說瓊海鎮準備和朝廷談判,讓出鹽業利潤以后非常惱火。他的眼界算是這個時代人群中最為開闊的了,卻也依然難以理解瓊海鎮用鹽業向朝廷換取鑄幣權的策略。在他看來鑄幣權前景再好,畢竟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何況朝廷隨時都有可能變卦。而那些白花花的食鹽卻看得見摸得著,沙灘上曬出來,裝運出去就能換回大批同樣白花花的銀兩,實打實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反正一樣是賺錢,何必多此一舉?
而更關鍵一點則在于——他們鄭家才剛剛在臺灣,福建沿海修建了大批曬鹽場,如今正是收獲的時候。瓊海軍這一抽身可他們給晾沙灘上了。當然瓊海軍并沒有要求鄭家停止曬鹽,正如他也無法影響到瓊海鎮的決策一樣。可鄭芝龍又不傻——沒了瓊海軍這個大塊頭在前頭遮風擋雨,他再干下去可就是單獨跟朝廷叫板了。如果是歷史上那個鄭芝龍或許有這膽氣,但如今,他鄭某人可還想安安穩穩把福建海防游擊將軍這個職位作下去呢。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