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奎因真沒想到麗芙泰勒會來參加試鏡,也怪他一直專注于《心靈捕手》的劇本,大管家威廉姆發下來的選角名單,他跟本就沒來得及看。
翻開一瞧…好家伙!
原來是直接空降到最后一輪,怪不得之前也沒聽克里斯他們提起過麗芙泰勒的名字。
不過想想也對,《美國精神病人》的女主角,帕特里克·貝特曼的秘書,其實在整部電影里的戲份不多,而且是個刻板的金發笨妞形象。
而麗芙泰勒畢竟是擔任過三部電影女主角的“老戲骨”了,盡管一部撲了,一部被限制放映,一部還沒上映,但依然能夠證明她飾演這個角色是屈尊了,換哪家公司也會給她一個空降的機會的。
順便一提,麗芙泰勒撲掉的那部青春喜劇電影,托比馬奎爾也參與了,但由于酗酒造成身體狀況很快就退出了劇組,名字也從演員表里被抹掉了。
試鏡結束,高個子女孩在臨走前,向著白奎因悄悄翹起大拇指和小拇指,作出一個“CallMe”的手勢。
這個電話,白奎因應該是會打的,白奎因挺好奇麗芙泰勒為何會出現在這里,該不會就為了提醒自己給她打電話吧?
不巧,這個動作剛好讓奧利弗·斯通看到了,當即被老頭嘲笑了幾句,弄得大家都以為麗芙泰勒是白奎因插入到女主選拔的,兩人之間有點什么…
接下來兩個姑娘都是典型金發白妞,一個叫瑞茜·威瑟斯彭,另一個叫科洛·塞維尼,似乎瑞茜更受到選角團的歡迎。
克里斯找到個機會悄悄告訴白奎因,那個瑞茜·威瑟斯彭剛剛出演了奧利佛·斯通監制的《高速公路》的女主角,而且是大女主影片,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怪不得剛才讓我難堪!
要是白奎因真向麗芙泰勒許諾了什么,被奧利弗斯通發現并拿出來調笑也無所謂了。
但這回他真的啥都沒干,那老頭自己才是屁股不干凈的那個。
再一想,算了,這部電影最大的賣點就是奧利弗·斯通這個老頭了,他要這個角色就給他吧,反正都是給自己打工掙錢!
白奎因莫名想起一個詞:阿Q精神。
連白奎因都不挺麗芙泰勒,女主角的爭奪就變得毫無懸念了,瑞茜·威瑟斯彭勝出。
最后又回到了懸而未決的男主角問題。
伊萬·麥克雷戈的“歐比旺派”的支持者是:克里斯、喬·德雷克、忠心的大管家威廉姆。
托比·馬奎爾的“蜘蛛俠派”的擁躉是:奧利佛·斯通、選角導演,以及發行合作方華納影業的代表。
本·阿弗萊克的“蝙蝠俠派”似乎只有白奎因一個人在孤軍奮斗。
當然了,這并不是一人一票的選舉,這里面每個人對項目的影響力都不同。
比如選角導演在最為重要的男主角人選上,就完全沒有決定權,只有建議權,他的作用去搞定那些無關緊要的配角,在制片人、資方和大導演面前,他對于男主角選擇的意見,毫無影響力。
另一方面,克里斯和白奎因也不能無視合作伙伴和專業人士的意見,這會讓項目還沒開機就面臨失敗的風險。
運營一個電影項目,就像駕駛一艘商船穿越風暴之海,必須將每一個崗位都都團結一心,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意外的發生。
白奎因意識到,克里斯和奧利弗斯通都不會支持自己,本·阿弗萊克已經確定出局,原本支持本·阿弗萊克的自己,反倒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誰得到了自己的支持,誰就能鎖定勝局。
既然奧利佛·斯通已經拿了250萬導演薪酬,又把自己的女孩定為了女主,白奎因覺得不能讓導演過于壓迫制片方了,于是幫親不幫理,支持了克里斯的選擇。
最后敲定的《美國精神病人》的男主角就是英國演員伊萬·麥克雷戈。
試鏡會結束后,白奎因叫住韋德馬克映像的人,留下他們討論剛拿到的《心靈捕手》的劇本。
克里斯見白奎因如此推崇這個劇本,而且是眼光毒辣的哈維肯花一百萬買下來的,怎么說也不會差,自己就別糾結了,把劇本先丟給喬·德雷克去研究,白奎因起商量如何能拿下這個項目了。
“導演…韋斯·安德森行嗎?”
“不行,韋斯完成《惡人傳》的粗剪之后就要去巴黎了,他這次掙了點錢,說是要去藝術之都給自己充充電。”
白奎因早就考慮過這個二五仔,不計較他賣隊友的行徑和越來越嚴重的強迫癥,韋斯算是個全能型的導演。
“哪去找誰啊?聽你描述那兩個小子還挺難搞的,攪黃了三個攤子了吧,哈維應該是不想和他們撕破臉,交給我們來調教的…”
克里斯有多大能量自己最清楚,其實能搞定奧利弗·斯通,最大的功勞歸屬投資人紐約五大黑手黨家族之一的甘比諾家族的菲利普先生。
第二大功勞則是250萬美元的導演片酬。
白奎因分析道:“我剛才想了很久,能和馬特·達蒙以及本·阿弗萊克良好合作的導演,應該是中生代的四、五十歲左右的,有一定水平,但名氣不大,脾氣還要好的,我可以找CAA推薦…最好是科班出身,紐約大學…”
克里斯接話道:“Tisch藝術學院!我可以請馬丁·斯科塞斯…算了,他是不可能的,最多能幫忙介紹一個他的學生…”
確實,請馬丁·斯科塞斯太不實際了,以老馬的資歷,請他出手,他必然要求制作人的等相關利益,哈維能放手嗎?
白奎因和克里斯不知道的是,《心靈捕手》能讓韋德馬克映像插上一腳,一個原因是哈維實在忙不過來了,又不想讓項目黃了才使出的權宜之計。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精神病人》這個項目,兄弟倆沒有帶他玩,而是直接去找了華納。
哈維是怕白奎因和克里斯托弗兄弟倆“變心”啊!
索性拿一個難以確定成敗的項目做餌,吊住韋德馬克映像。
要是成功了,背靠擁有發行渠道的迪士尼的米拉麥克斯依然是拿大頭,韋德馬克映像只是啃了根骨頭。
哈維“送男之舉”,實際上是他希望和韋德馬克映像更深入地綁定在一輛戰車上。
克里斯多少也是新崛起的意大利裔制作人,前不久去紐約當面聘請奧利弗·斯通的時候,也曾在紐約電影圈交際過,還請馬丁·斯科塞斯吃過飯,算是有交情的了。
解決問題的思路有了,兩人特地去了門口的咖啡館和馬特·達蒙、本·阿弗萊克碰了個面,溝通了合作意向,然后開始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導演。
白奎因還是老辦法,既然找Tisch藝術學院的人,先問問賽義德總沒錯。
沒想到賽義德還真提供了一個合適的人選。
“我有一個一起上導演課的法國女同學…她確實很漂亮…這不是重點…聽我說…朱莉之前參演了一部電影,那種文藝愛情片了,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恰巧那部電影的導演我也知道,一個混紐約藝術圈子的獨立導演…你們要拍那種磨磨唧唧的電影找他準沒錯…叫理查德·林克萊特,《愛在黎明破曉前》…我可以你幫你牽線…”
克里斯也詢問了馬丁·斯科塞斯,老人家推薦了一個來自紐約的年輕導演諾亞·鮑姆巴赫,而不是克里斯預想中的科恩兄弟。
克里斯知道老頭是在提攜后輩,只不過這個諾亞·鮑姆巴赫和克里斯的年紀差不多,僅僅執導過一部長片。
直接拒絕肯定是不合適的,馬丁·斯科塞斯的面子還是要給的,克里斯表現得非常欣喜,暗中決定盡快造個借口把此人回絕掉。
白奎因也去找了麥克·科克,請CAA推薦一個四、五十歲,有一定經驗的導演,最后CAA找到了古斯·范·桑特。
最后總結下來,理查德·林克萊特和古斯·范·桑特二人,都挺不錯。
韋德馬克映像會先和他們接觸,了解意向和對劇本的看法,最后還是要本·阿弗萊克和馬特·達蒙來做定奪,否則這兩刺頭和導演不合拍的話,他們有可能還要再鬧一次,都是慣犯了!
《美國精神病人》的選角工作忙完,白奎因根本沒有空閑的時間,立即進入了唱片的制作工作之中。
掙錢,掙錢!
白奎因火力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