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十七章 分兵

夢想島中文    明天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三十七章  “好。此地上通大河,下臨西洋,與楚王藩隔海相望,于海路河道都是便利之處,更是天然良港,可以容納大軍。雖然而今是一片荒蕪,但是臣看土壤,卻是上佳的,加以時日,定能為魚米之鄉,可以供應大軍輜重。此地乃是西洋都司所在地,再好不過了。”楊廷和說道。

  太子站一處高地,將仰光附近的地勢盡收眼底。

  仰光所在地,乃是一片河流沖擊平原,兩條大河在這里相會,奔流入海。因為大河的沖擊,這兩岸都是一片沃土。

  當然了,任何農田都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開發的成果。

  而今這里大多是濕地沼澤。不過這在大明人眼中不算什么。

  畢竟每一個中國人骨子里都是農民。

  對于如何種田都有自己的辦法,而太子當初也是親手在西北修建好水利的。更是知道,這里有較為平整的土地,然后有大量的水源。

  這自然條件勝過西北地區數百倍了。

  然而在西北,大明百姓一點點的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從山坡上,沙漠邊弄出一點點旱田。

  所以,這些開墾良田所遇見的困難,在大明百姓看來,根本不是事。

  太子說道:“好,楊卿,此戰之后,此地就是西洋都司駐地了,孤會上表推薦你為西洋巡撫,至于此地如何從大古刺宣慰司那里弄來,你可要費心了。”

  楊廷和立即說道:“臣明白。”

  太子點點頭。

  心中對戰后西洋局勢已經有了安排。

  其實,整個海外藩王乃至南洋西洋的政治框架都是太子一造的。

  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古代封建的明代封建政策。

  雖然大明將藩王分封在各地,但是從來沒有想過一點不受限制,從分封開始,太子就有意形成數國制衡,不能讓某國獨得地利的想法。

  當然了,這也有這十幾年分封的藩王太多了一點,南洋的地方也不大夠。

  其次,就是凌駕于南洋諸藩之上的南洋都司。

  其實,南洋都司這個體制,與大明內部的都司體制已經有些不同了。

  大明內部的都司,僅僅是省一級的軍事單位,或者在要害地區,單獨設立擁有一定民政權的地區。

  但是南洋都司麾下有太多其他權利了。

  對于藩王管理,南洋都司還下轄兩個府。凌州府與舊港府。

這一切的一切都蘊含著中央與地方分權折中的思想,北京對于南洋實在不能遙制。但是又不能不管,才形成這  種抓大放小的體制。

  這一個政治體系,都是由太子完成的。所以他想要在西洋再復制這一個模式。

  但是如果復制這個模式,就必須要有一個根本重點,也就是中原借以發力的要點。

  就好像是凌州府與舊港府一樣。

  太子也覺得楊廷和所言不錯。

  仰光此地。距離大明也近。

  單單看海路來說,的確繞道很遠。如果風向不順,一兩個月也不夠。

  但是如果覆滅阿瓦之后,從陸路到北京,如果八百里加急的話,或許一個月之內,能夠到達。

  雖然依舊不算太方便,但是已經不錯了。

  從地方到中央的信息交互的時間,決定了帝國的邊疆到底在什么位置。

  這一塊土地雖然還不是大明的,但是太子已經視為囊中之物了,不僅僅是太子對大軍的自信,也是太子對楊廷和的信任。

  楊廷和在南洋種種作為,已經顯露出自己的能力。

  太子相信,有大軍在后盾,楊廷和是可以讓大古刺宣慰司將這里獻給大明的。

  不過,這一件事情還是之后的事情。

  而今太子要準備的卻是眼前的事情。

  他一揮手,身邊有人將一張地圖打開,卻是緬甸各地的地圖。

  只是比起大明內地的地圖,顯得簡陋多了。

  上面只有一些城池與河流,山脈標記,除此之外,還有大片大片的空白。

  畢竟錦衣衛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這里的只有一個百戶。能畫出這樣的地圖,最少方向沒有錯誤,已經相當不錯了。

  太子首先面對一個問題,說道:“諸位而今是直接逆流而上,攻阿瓦,還是先掃平阿拉干?”

  大明船隊如此浩浩蕩蕩而來,根本不可能瞞得過人。

  也無法瞞得過人。

  不管是阿瓦還是阿拉干,乃至于印度一些國家,包括獅子國在內。都已經聽到風聲了。

  阿瓦早就預備了白古王北上,所以有數萬士卒把守要害之地。嚴陣以待,并不是好相與的。

  而阿拉干這里情況更加嚴重。

  當初汪直從阿拉干打出來,給這個國家深刻的印象,明軍大隊船只到來,阿拉干立即全部警戒,聚集了數百艘商船,嚴陣以待。

  太子也知道麓川情勢危機,按照情理來論,應該先攻阿瓦,但是奈何大明大部分輜重物資都是從海上而來。

  太子手頭的兵力也是相當有限的。

一旦太子主力北上,阿拉干船隊南下,到時候仰光這里就不大好過  汪直說道:“陛下,臣以為麓川危在旦夕之間,救人如救火,容不得一點耽擱,而阿拉干乃是區區小國而已,只需殿下給臣一百艘戰船,臣能摧毀阿拉干所有的船只,讓他們片帆不得下海,直到緬甸之戰結束。”

  太子聽了,問身邊大小將領說道:“諸公意下如何?”

  其余大小將領,都說道:“爪哇伯所言極是。”

  這固然是知道汪直乃是太子身邊的紅人,卻也是因為汪直所言符合他們的心思,畢竟大部分明軍在屢戰屢勝之下,都生出一絲傲氣,瞧不起這些小國家。

  當然了,他們也是有傲氣的資本。在這種明明兵力并不占據上風,居然還敢分兵。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覺得理所當然,不覺得有風險。

  太子想了想,雖然覺得有些不穩妥,但是也沒有多少時間了。

  如果沒有麓川之事,太子自然會坐鎮此地,掃清外圍,鞏固根基,甚至屯田一陣子,然后在北上阿瓦。

  這也是太子用兵的一慣風格。

  以國力壓人。從不做什么懸危之舉,畢竟對于太子來說,勝再多次,對他來說都稱不上錦上添花,但是敗上一次,就打破了他的不敗金身。

  所以,凡事都是先求不可敗而后求勝。

  這固然是兵家正道,但是這樣做所消耗的軍力,物力,國力都要多上很多。

  也幸好,太子身后有一個大明,單單大明南方幾個省份的人力物力,就能壓制整個動東南亞地區。

  而且太子還是國之儲君,也不沒有人對太子這種鋪張浪費的行為提意見。

  唯獨這一次,他不能按部就班的來了。

  他想了想,說道:“汪直,你年紀尚輕,經驗不多,單獨領兵,孤信不過,就由平江侯陳銳西征阿拉干吧。”

  其實,太子這樣說,并非信不過汪直,而是太相信汪直了。

  這一次在太子看來風險有些大。當然了,太子沒有想過失敗,但是也做好萬一戰敗的準備,汪直是他最親信的將領,也是最相信的將領。

  即便真是一場大敗,汪直估計寧可自己死了,也會拼命將太子救出來。用自己的命來換太子的命。

  至于其他將領,能不做到這一點,太子就不知道了。

  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太子寧肯將汪直放在身邊,護衛中軍,也不會外放了,雖然如此一來汪直就少了一個打勝戰的機會。

  但是比起簡在帝心也算不了什么了。

  陳銳聽到這個命令,簡直歡喜要跳起來,說道:“臣遵命。”

  最新網址:

夢想島中文    明天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