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玉虛宮。
一年一次的元始天尊講道剛剛結束,姜尚上山四十載(注1),聽了三十次元始講道,距離那長生道果卻仍舊差著巨大的鴻溝。
心中悲切,有些意興闌珊,正如往日一般在山上行走,忽然看到太乙真人正靠著石柱,愁容滿面。
姜尚還以為這位師兄也沒聽懂,故而走上前去,想要進行一次學渣之間的相互安慰,當然,他也知道這太乙真人乃是金仙,若是直接開口,恐怕傷了面子,便委婉問道:
“師兄為何苦惱?”
“為我那‘徒弟’…”太乙真人隨口說道,姜尚一聽,立刻明白自己想岔了,失望之下,心情越發黯然,準備客套了兩句便轉身離去,誰知太乙真人卻已經打開了話匣子——
“師弟有所不知,我這徒弟,可是關乎悟道之爭…”
“悟道之爭?”姜尚眉頭一挑,不免有些好奇,雖然在有心人的傳播下,闡教修為有成的弟子基本都知道了這所謂的悟道之爭,不過姜尚,偏偏就屬于那種修行無成的一類,修煉四十年,才勉強引氣入體,在小門小派里多少還能算中人之姿,但在闡教本門這個重視天賦跟腳的地界,卻已經是最末流的那一類了。
“哦,我忘了師弟不知…”太乙真人這才意識到自己說走嘴了,連忙閉口不談,雖說并不是什么秘密,但那卻是上層,三教向來有讓無法修成正果的弟子下山享受凡間之樂的做法,這姜尚雖然修行一般,但雜學卻相當出眾,說不得就會去某個國家出仕,若是走漏風聲,那就是大問題。
姜尚見太乙真人如此態度,只覺得對方看不起自己,心中黯然之色更勝,一時間,恨不能生為一只蟲豸,好尋個地縫鉆進去躲羞。
不過就在這時,玉虛宮側門忽然打開,一個童子一路行到姜尚面前,恭敬道:“師叔,老爺有請。”
這童子乃是闡教三代弟子,卻是早已修得天仙之軀,卻稱呼姜尚師叔,這讓他老臉越發滾燙,再看童子修行八百載仍入稚童的面孔,心中悲戚,不過老師相召,卻是不敢耽誤,一路穿過側門,來到寶殿座前行禮:
“弟子姜尚拜見。”
元始天尊見姜尚進來,眉目輕閉,將身周氣勢壓下,以靈力震蕩空氣發出聲音:“你上昆侖幾載了?”
天尊此法,卻非是為了排場,只是姜尚修為不夠,若是如此距離聽他親口說話,怕是當場便會走火入魔。
姜尚知道輕重,收斂心神,連忙道:“弟子三十二歲上山,如今虛度七十二歲了。”
元始天尊微微頷首,依舊震蕩空氣:“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成湯數盡,周室將興。你與我代勞,扶助明主,出將入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處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姜尚聽師尊如此開口,臉色驟然大變,悲哀之色溢于言表,甚有兩行清淚涌出:
“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歲月,今亦有年。修行雖是滾芥投針,望老爺大發慈悲,指迷歸覺,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貪戀紅塵富貴,望尊師收錄。”
元始天尊聞言,卻是道:“你命緣如此,我闡教順天而行,豈得違拗?”
姜尚聽到這話,便知道已經成了定局,但心中仍舊難以放棄。不過此時,一直陪侍元始天尊身側的南極仙翁忽然道:
“師弟,機會難逢,時不可失;況天數已定,自難逃躲。你雖是下山,但此舉關系悟道之爭,封神之戰,若是功成,定能獲封神位,長生久視,也省的你日日苦熬。”
“悟道之爭?”姜子牙雙目圓睜,心中卻是涌出一股大歡喜,連連叩首,元始天尊微微頷首,伸手一招,卻是取來那封神榜與打神鞭道:
“此二者乃是封神之物,榜曰封神榜,你投身西岐,建一座封神臺,將此榜懸于臺上,凡應上榜者便會錄于其上,鞭曰打神鞭,乃是先天靈寶,可打上榜之人,本身也是一件利器,你持此二物,下山去吧。”
“謝過師尊。”姜尚接過兩件靈寶,大禮叩拜,隨后暈暈乎乎的走出玉虛宮,隨即才想起自己居然忘了問這悟道之爭究竟是個什么玩意,卻又不好回去詢問師尊,正慌亂之際,就見太乙真人仍舊在那黯然神傷,立刻走了過去——
“太乙師兄,師尊命我下山主持悟道之爭,可否告知這悟道之爭究竟是什么?”
“???”太乙真人聽到姜尚如此開口,臉色頓時怪異起來,心說我剛才說漏了嘴,你就告訴我你負責主持悟道之爭,怕不是晃點我的?
不過神識一掃,卻發現姜尚身上多了兩件靈寶,總算是信了幾分,不過考慮再三,這才開口道:
“師弟既然要下山,那就去我洞府詳談吧。”
姜尚和他們這些已經金仙的弟子不同,沒有師命是不能隨便下山的,太乙真人此言,便是想試探這姜尚是否真的獲許下山。
姜尚卻并不知道太乙真人的想法,只是點點頭道:
“師兄稍等,待我取來琴劍行禮…”
卻說太乙真人架起遁光,只消半日,便卷著姜尚落在金光洞,二人落座,太乙真人命童子端來仙茗茶點,抿上一口,這才緩緩講述起闡截二教悟道之爭的詳細情況。
姜尚聽著只覺得混亂無比,他上山時帝辛還未出生,沒有蒸汽機也沒有吏員考試,更沒有奇怪的議會制度,哪知這才過了四十年,人間就已經有了如此大的變化,再聯想師父讓他去投奔西岐,頓時感覺一陣頭大。
想要讓一個小小的諸侯國,戰勝如此龐大的帝國,哪怕姜尚對兵法也有所建樹,也實在是沒有頭緒,大腦快速運轉,姜尚忽然想起之前太乙真人說過的話,頓時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對著太乙真人問道:“師兄之前說,你的弟子關乎悟道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