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九百七十九章 益都之亂(2)

夢想島中文    權宋天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姚樞繼續說道:“不考慮外部援軍的因素。我覺得,李璮的成功,幾無可能。若是李璮能在益都按兵不動,憑著對益都多年的經營,至少可以堅守一年以上。但是,若是李璮貪兵攻占濟南,那最多只要半年,必然敗亡!”

  “確實,五六萬兵馬,守一城尚可。守兩城,無論糧草兵力的配備,勢必會出現嚴重不足。”

  “那,咱們到底出不出兵?”辛邦杰忍不住問道。

  要不要打,得戰時總參會議成員討論通過。怎么打,才由辛邦杰說了算。

  眾人臉上都現出沉重之色。

  正如姚樞分析的那樣,這時候進兵中原,哪怕聯合益都與北上的宋軍,也不過只有五成的機會。一旦敗了,便會讓大權軍元氣大傷。

  那么,有必要為了一個豬一般的隊友,去拼這個命嗎?

  “如果現在出兵榆關,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趙權問道。

  “不考慮忽必烈后續援兵的因素,想擊潰郭侃部的海陽守卒,最少需要付出五千戰兵的傷亡。”辛邦杰答道。

  五千戰兵?意思是如果派輔兵上去的話,傷亡將會成倍增長。

  這代價有些承受不起啊。

  “可是,現在確實是個不錯的機會。再過幾年,還能有這樣的機會嗎?”侍其軸喟然而嘆。

  是啊,這些年大權國一直在飛速地發展,但終究底子太薄。想擁有與中原相對抗的實力,最需要的依然是時間。

  宋國同樣需要時間,去彌補蒙宋之戰帶來的巨大損失。而忽必烈,幾年之后也許便已經徹底完成了對中原的整合。那時候,大權國是否依然追不上中原的腳步?

  “一年!”梁申說道:“再給一年時間,咱們的重炮應該可以生產得出來,到時攻打榆關,應該就不需要付出那么大的代價了。”

  辛邦杰卻搖了搖頭,“正在研制的東西,別說一年到底能不能出得來,具體效果也只是理論上的評估。不能把獲勝的希望放在未知的武器之上。”

  梁申點了點頭,并未出言反駁。

  火炮一直是大權國花最大氣力研究的方向,但是時間畢竟還是太短,從一號炮到二號炮,性能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但要想生產出真正能轟得倒城墻的重炮,不確定的因素確實太多。

  辛邦杰繼續說道:

  “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現在一定要出兵援助的話,就必須做好與元國全面開戰的準備。

  禾忽的兵力咱們先不說。

  忽必烈放棄漠北,對于咱們最大的好處,是完全打通了與西北的聯系。組建中的西北野戰軍,戰力不弱,但是兵力也只是剛剛過萬。對元國京兆諸府可以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想擊潰元國西北的守軍,難度極大。

  再給些資源的支持,這支軍隊可以得到快速的發展。

  太行山中的中原野戰軍,如今實力未增反而被削弱的厲害。河東與河北兩地,已經開始合作,入山圍剿。短時間內,指望這支軍隊發揮多大的作用,很難!

  忽必烈雖然遷都燕京,但無論是在順天府還是在開平,都布有重兵。哪怕不考慮榆關守卒的因素,單單面對這些防守兵力,咱們可以都會很吃力。”

  “我倒是有個想法。”

  眾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大巖恒。

  “既然無法謀求一戰而勝,那是否可以考慮給益都提供一些幫助,讓他們盡可能多撐些時間。以此為契機,讓元國盡可能的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以延緩忽必烈整合中原的速度。

  咱們的軍隊,可以自巴掌城登陸,以登州為駐扎之地,控制益都至登州的戰場,為益都保證后方的安全,助李璮盡可能的守住益都。如此,哪怕益都被攻破,李璮也可以撤至登州,繼續與元軍作戰。”

  趙權眼睛微微一亮。

  姚樞卻搖了搖頭說道:“李璮此人,剛愎自用,總會有種莫明其妙的自信。他既然輕易起兵,就說明他不會相信自己會敗于忽必烈之手。因此,我的判斷,他大致會攻出去,先占濟南,而不是固守益都。

  歷年以來,無論是李璮還是其父李全,總是覺得可以把宋國玩弄于股掌之間。對于宋國,需要時便以山東之地投附,不需要時轉眼便反目為敵。這一對父子,都屬狼子野心之輩,卻偏又眼高手低,不足以成大事。

  李璮希望利用宋國、利用大權國的支持,來達到他的目的。但是在他心底,絕對不會相信也不會依賴于外部的援助力量。

  近年來,益都不斷加強在登州的駐軍,便可證明這一點。李璮始終沒有接納我們,反而一直在防備我們,擔心他的后路會被我們所占。

  因此,我以為,李璮絕不會把登州讓給我們作為駐軍之地。而且必然不會允許我們的軍隊自巴掌城登陸。”

  姚樞對李璮的分析,可謂入木三分。

  眾人不由地齊齊嘆了口氣,這樣的人,別說是豬隊友,甚至連當隊友的資格都不行。

  嘆息一陣,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趙權。

  參戰或不參戰,都有利有弊。大權國如今也未必就無法承受一場戰敗的損失,只是如何評估這樣的損失是否值的,每個人的角度都會有所不同。

  但是,若是為了一個不歡迎自己、懷疑自己、不能并肩作戰的人而戰,顯然沒有人會愿意。帶著這種情緒介入戰爭,無論對中樞高官還是普通將士的軍心,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未戰,而先現敗征。這樣的戰爭,還有意義嗎?

  趙權手指輕叩桌面,沉吟良久,緩緩說道:

  “我以為,大權國與元國的戰爭,并非在一城一池一地的爭奪。而必將是國與國之間實力的比拼。

  將士作戰是否勇猛、帥官領兵是否機智、武器裝備是否精良,這些都是決定一場小規模戰爭勝負的關鍵。

  但是,在長期的戰爭之中,能否保證有一個正常運轉的大后方,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如此,有源源不斷的物資糧草供應,有充足的兵源補足,有可供受傷將士充分休整的安全之地。咱們首先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哪怕一兩場戰爭失敗了,不要緊,總會有機會重新再來。”

  嗯,打不過,得有地方跑。這是大伙兒對國主這段話的理解。

  相對中原,大權國在這方面確實具備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其實宋國之所以能在與金、蒙的對抗之中撐了這么多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宋國主要的產糧地,幾乎都未曾遭遇過兵災。

  不過,自從四川被打爛之后,全國的供給壓力,全部集中在江南與兩浙之地,便讓其有些不堪重負了。

夢想島中文    權宋天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