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交鋒(六)

夢想島中文    明帝國的崛起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首輔劉健頭發花白,身穿緋袍,目光沉靜。御前會議開成這樣,他依舊保持著平靜。

  老首輔穩穩的道:“接下來是討論奴兒干都司的事務。是否要重設奴兒干都司?”

  “理當重設。”

  “今日我大明兵威大盛,以利就可驅胡酋。設立奴兒干都司利大于弊。”

  “大明之鋒銳,韃虜都要暫避。奴兒干都司自是要重設。”

  群臣們眾口一詞。

  關于奴兒干都司重設的問題,張昭去年十月底奏章就來了。

  他把重設奴兒干都司,更換各部首領的職位、印綬、官服,取消各部官職世襲的事情統一匯報過來。

  另外,將用刀劍等舊兵器驅使海西女真四部滅福余衛之事上報。

  大明朝廷對于張昭怎么滅福余衛不敢興趣,這屬于張昭作為前線統帥份內的權力。

  諸位大佬對張昭如此“鎮壓”奴兒干都司下屬胡酋、各部其實都略微有點擔心。這是一種慣性思維。畢竟是過了幾十年的“窮苦”日子啊!

  大明自仁宣之后,就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可以說仁宣之時,對外的底氣遠比不上太祖、太宗皇帝時。

  不過,張昭把各部胡酋們都愿意重新更換官職,且接受不再世襲的條件傳來時,廟堂諸公便再無猶豫。

  其實很多人都看出來,最理想的情況是奴兒干都司各部有人拒絕,給大明出兵的口實。

  朵顏三衛這一戰讓大明朝廷中的諸公看到“戰爭”的好處:賦稅、人口、土地!

  而歷朝歷代,不管是皇帝還是文臣,誰能拒絕開疆拓土的誘惑?沒有人。

  當然,朝堂中不是沒有人反對重設奴兒干都司。

  張昭威壓奴兒干都司下屬諸部,其實和儒家之道根本不相符合。有些人是看不慣的。而且,廢棄奴兒干都司是宣德皇帝的決定。所以上次暫時擱置下來。

  但重設奴兒干都司的事情被報紙曝光之后,那些阻攔的官員,基本都是被罵得狗血淋頭。大明朝對外,不管打不打得贏,總體氛圍就是“強硬”!

  《文學報》上那些為拒絕重設奴兒干都司辯解的文章基本都是被罵得體無完膚。

  不要和百姓講長遠啊!重新控制奴兒干都司,就意味著大明疆域的擴大。身為一個大明人,誰不自豪?

  至于說日后的治理難度,誰管?大明百姓就是這么質樸無華,講的就是眼前好處。

  更別說真理報在帶節奏。當然,這和朝廷里某些大佬故意放縱輿論有關系。

  所以,此時劉首輔一提出來,立即就是全票通過。

  劉健點點頭,道:“重設奴兒干都司,其章程制度暫依太祖皇帝之舊制。那里民心未附,暫以新秦伯張昭領奴兒干都司事務。”

  這是題中應有之意。張昭本來就是兼轄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就在他的管轄范圍內。

  而且,奴兒干都司那幫名義上的大明小旗、總旗、百戶,不用武力威懾,恐怕是不會聽話的。更別說此刻正在動刀子。必須要強力人物壓場子。

  見群臣同意,劉健稟報給弘治皇帝定下來,再接著接下來的議程,“如此大寧都司、奴兒干都司重設,薊鎮、遼東兩鎮的防線需要重新調整。

  此事后軍都督府已經上了奏章。張昭,你簡單的介紹一下情況。”

  張昭拱手一禮,然后道:“重設大寧都司,在防務而言,薊鎮軍重點只需要受三個隘口:古北口、喜峰口、居庸關。整條對北虜的防線將集中在興州城、赤峰城一線。

  當然,燕山山脈中一些關卡,防止小股敵軍騎兵滲透。

  因而,薊鎮軍要整體提前,并入大寧都司之下。

  對于遼東都司而言,遼西這一段的長城隘口,可以逐步的廢棄,守好大寧城、錦州、山海關即可。其余其余不動。

  因此,遼東都司大約有五萬人的防區要變動,北上并入大寧都司中。

  大寧都司重設,我將在其故地修筑城市,劃分土地給百姓,建立預備役制度,建立野戰軍和守備軍兩級體系。

  朝廷先不用單獨劃撥錢糧給大寧都司。但劃撥給薊鎮軍和遼東軍的錢糧不能少。

  大寧都司下屬軍隊的編制、花費,暫時由后軍都督府下屬的幽州商行通過戰爭債券募集的資金支付。因為具體要多少軍隊現在也算不出來。”

  戶部尚書侶鐘道:“張大人,你要控制大寧都司軍隊的數量。不要民戶的賦稅,還無法支付軍餉。那三衛之地就算白打下來了。如果是純火器軍隊,最好不要超過兩萬。”

  兵部的銀子也是戶部給的。侶尚書見劉老大人不大想搭理張昭,先把丑話說在前面。否則,他這個戶部尚書會非常難辦。國庫不足啊!

  張昭“耿直”的道:“侶尚書,民戶的錢糧賦稅肯定是不夠軍餉的。軍餉應該從大寧都司舊地上的礦產稅收、還有商稅上做文章。大明百姓已經夠苦了。不要再增加他們的負擔。”

  侶鐘給張昭堵的說不出話來。

  大明朝的特色之一,但凡朝廷想加稅,就找黃冊上的在籍百姓。所以崇禎皇帝時,大明百姓一片連一片的反。為什么?這皇帝加稅啊!橫征暴斂。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魏忠賢折騰東林黨,征收各種稅賦,搞礦監,在某種意義上對大明朝的穩定是有貢獻的。

  其實大明朝的商人、權貴們富裕的很,從他們口袋里掏錢才是正理。天天想著百姓那點賦稅,這大明不亡才有鬼!

  商人、權貴們造反,大明是亡不了的。藩王造反都壓下去了!只要大明的百姓不反,就不會有問題。

  侶鐘這時才想起張昭一系列的思想、政策。張昭是提倡重商稅,對百姓輕徭薄賦。

  謝遷為侶鐘解圍,對張昭道:“張昭,大寧都司新立,還是歸你指揮。只是你身上的職務太多。大寧都司要再設一名總兵負責日常事務。”

  說著,對劉大夏、五軍都督府的四個都督道:“不知諸位可有人選推薦?最好是以武勛子弟領軍。”

  這是因為大寧都司還沒有徹底的立下來,還在移民中。否則就不是設大寧總兵。而是直接設大寧巡撫,把職權奪干凈。

  大明朝的巡撫、總督,歷來地位都是高于總兵。

  現在朝廷要依賴張昭搞移民,分他的行政權沒有必要,回頭直接以府縣的方式接收就是。但對軍權確實要分一下。派一個掣肘的武勛過去。

  圖窮匕見!

  首輔劉健先給張昭“加擔子”,謝遷跟著補一刀。數數張昭身上的職務:

  征虜前將軍,充總兵官,總督宣府、遼東、薊州三鎮軍務。轄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奴兒干都司。

  這兵權太大。

  如果是戰時,別說現在的職權,張昭直接佩大將軍印,總督京營、團營、新軍營、九邊軍鎮都可以。舉傾國之兵相付,估計不會有人有疑問。

  但現在不是啊!如剛剛禮部尚書張升說的:朵顏三衛都已經滅了。

  所以,謝遷這“分兵權”的要求提的恰到好處。

  但是國朝的事情通常是要細品的。張昭剛剛說過薊鎮、遼東和大寧三鎮的軍隊調整。別看張昭身上的職務掛的多,但實際上張昭手里的軍隊并沒有增多。

  而直接設一個大寧總兵,反倒把他手上的兵權給分走。顯然,這個大寧總兵要下轄薊鎮軍,還有北調的遼東軍,以及準備就地組建的大寧軍。

夢想島中文    明帝國的崛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