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復仇(5)

夢想島中文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

  我們引用著名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局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巾軍原來的階級斗爭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戰爭。”

  今天的蒙古族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人們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騎兵一同聯歡的。

事實上,他們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是的,當時就是這樣北伐的開始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這次北伐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公元十世紀初,石敬瑭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北邊險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此人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無恥,行為之卑劣,臉皮之厚度,后人難于匹敵。

  他的這一行為使得從此中原王朝在與游牧民族的軍事斗爭中處于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于中原以步兵為主,而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割讓十六州以后,中原步兵們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對騎兵的沖擊。

  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宋朝就毀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個大宋王朝的崩潰。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開始了他的北伐,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統一戰爭。

朱元璋此時又面臨新的選擇,該怎么進攻呢  當時朱元璋已經占據了江浙和湖廣一帶,但元仍然占據著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要實現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作戰計劃。

  朱元璋并沒有選擇直接進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認為要想徹底的擊敗元朝統治者,必須先攻取山東和河南,然后再圖大都。

這個策略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為此時的元朝實力還很強  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朱元璋在出征前對他的士兵和將領們說了一句話,以鼓舞他們的士氣。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我們可以想象到,朱元璋應該是咬牙切齒說出這句話的  北伐正式開始,主將是堪稱明帝國雙璧的徐達和常遇春,他們并未讓朱元璋失望。經過殘酷戰爭考驗的吳軍連續攻破元的防線,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山東。

  這一過程實在是無甚可寫,因為元軍實在是不堪一擊。

  在王保保的心中,并沒有把朱元璋和徐達當回事,在他看來,徐達軍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紀律松散,戰斗力差的農民起義軍沒有什么區別。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對付與他爭權的李思齊,而只是將防守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弟弟脫因帖木兒,這位脫因帖木兒倒也是一位不錯的將領,但和超一流的徐達常遇春相比,他還差得很遠。

  徐達和常遇春用自己的軍事行動給他上了一堂軍事理論課,他在濟南還沒回過味來,就發現自己駐守的山東已經遍插吳軍的旗幟。

  徐達常遇春一刻不停,從山東出發,分兵兩路,進攻河南,在這里,他們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頑強的抵抗。

  駐守在這里的是元梁王阿魯溫,他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將領,危急時刻,他正確認識了形勢,集中了五萬軍隊,在洛水北岸布陣,等待敵軍到來。

  應該說,他占據了一個很好的位置,這個有利地形帶給他兩個優勢,如果敵軍敢于強攻,他就會召集軍隊擊其半渡,打一個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戰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實證明,他還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個優勢,當然,不是前者。

  當徐達軍到達洛水時,他們并沒有蒙古軍隊想象中的躊躇,而是在第一時間就發動了進攻,而組織進攻者正是永遠當先鋒的常遇春。

  他帶領軍隊象飛一樣的度過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軍連部隊都還沒來得及組織起來,常遇春的鋼刀已經架在了他們的脖子上。于是,“敵大潰,追奔五十余里”。梁王阿魯溫做了俘虜。

夢想島中文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