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關于三文魚的一些歷史by煮酒軒主人

夢想島中文    八夫臨門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各位MM,雖然架空YY小說可以胡來,可是有些基本事實還是應該多看看。

  唐朝時,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龍中下游地區)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年年朝貢,這地區就產三文魚的了。

  中國食魚生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歷經眾多朝代,數度興盛,形成了豐富的魚生飲食文化。到了唐代,食魚生的習俗就達到過一個飲食文化的高峰。作為當時飲食文化的一個代表,除了記載下豐富的魚生食法,魚生技藝在唐代廚師的手中也已經成為一門令人稱贊的絕技,在切法、調料和裝盤造型方面都十分講究。因此,食魚生的傳統其實源自中國而非日本。

  有研究表明,唐代的魚生文化對日本魚生傳統的產生和發展影響很大。雖然現在還不能確定唐代魚生流傳到日本的準確年代,但已有證據表明中國的魚生制作技藝對日本的生魚片食法的產生有很大幫助。日本明治年間(公元1867—1911年)印行的烹飪書《養小錄中,明確記述了中國唐代《砍膾書中的切割運刀方法,以及從漢魏至唐宋元明時期,中國人用的“八和齏”、“桔蒜齏”、“白梅蒜齏”、“鲙醋”、“芥辣”、“老醪、椒、芷”等調味方法。可以斷言,在中國魚生文化達到鼎盛的唐朝,魚生食法與茶、豆腐、醬油等一起從中國傳入日本。

  以下,是百度“壽司”的詞條紀錄。

  壽司來自中國。壽司亦作“鮨”,出現于公元前3至4世紀的中國辭典《爾雅釋器,“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意指“肉醬”叫羹(也叫醢),而攪碎的魚肉叫鮨。

  壽司的另一寫法“鮓,出現公元2世紀中國漢朝的另一本辭典。劉熙的《釋名卷二釋飲食第十三中記載“鮓滓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鮓滓是種用鹽、米等腌制,讓魚肉發酵后剁碎,煮熟后進食。

  呃,壽司即是酸腌食物。后漢年代,中國已流傳“壽司”這種食品,在辭典中的解釋為以鹽、醋、米及魚腓制而成的食品,宋朝年間,中國戰亂頻仍,壽司正好為逃難的充饑食品,而品種更多,由菜蔬類,魚類,肉類,甚至貝殼類都有。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出外營商的日本商派將壽司流傳入日本,當時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過的飯團,加上一些海產或肉類,壓成一小塊,整齊地排列在一個小木箱之內,作為沿途的食糧。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戶年間,壽司才于日本廣泛流傳,成為一種普通的食品。

***注  日本人有一種鄉土壽司,“包柿葉壽司”是十分悠久有名的,就是北海道、青森縣的鮭魚壽司,鮭魚壽司是將新鮮的生鮭魚(即三文魚)片與蘿卜一起加飯和曲漬制成。(外加點咸青花魚)

  SO,那時候,黑龍江附近也有很豐富的鮭魚。三文魚生吃的吃法,其實是來自中國人.....是唐朝的魚生。

夢想島中文    八夫臨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