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88章 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夢想島中文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黃河的消息也同樣讓漢長安的諸人嚴肅了起來。

  畢竟若是認真歸納大漢功績,上下一心治黃河之災,絕對算得上一項。

  出身三秦的法正對此頗為熟稔:

  “元光三年河決濮陽瓠子堤,洪水沖入巨野澤勾連淮泗之水,淹及十六郡。帝命汲黯、鄭當率十萬人堵口未成。”

  說起來此時孔明也想了起來,回憶起來語氣中也滿是感慨:

  “瓠子堤決潰前一年,馬邑之謀大敗,匈奴頻頻北犯,孝武皇帝拒和親之議,長平侯冠軍侯得帝恩寵頻頻出塞,入漠北破匈奴,使幕南無王庭,北方遂安。”

  這是如今漢人皆會追思的一段歷史,孝武皇帝面對的同樣堪稱內憂外患的局面,最終毅然拒絕和親,欲成百世之功。

  在啟動漢匈大戰的背景下,汲黯、鄭當等人領十萬堵口已經是彼時朝廷能抽出來的全部力量了。

  當時的大漢面對匈奴,借長平侯與冠軍侯之威,遠逐漠北封狼居胥。

  但在內部面對黃河之泛濫卻收獲了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大漢朝廷與黃河的下一次決戰就要等到二十三年后了,劉備對此也相當清楚:

  “元封二年,孝武皇帝發數萬人修復瓠子堤防,令將軍以下群臣皆需參與堵口,并親至瓠子堤。”

  “功成后作《瓠子歌》、筑宣防宮悼之。”

  文武百官皆參與堵口,羽林軍這支帝王親隨軍亦參與堵口,文武勛貴所死者以數百計。

  這是如今的漢兒無不追思的一段歲月,劉備也不否認,與孔明商議后設的靖安祠也有參考這位祖先的做法。

  而后面的事情…三年后長平侯辭世,李陵李廣利皆降匈奴,戰事受挫后疲敝的民力再難支撐,關中流民二百萬,天下虛耗,人復相食,十年后孝武皇帝下輪臺詔罪己…

  “孝武皇帝之興利開邊,自瓠子堤決口始,至瓠子堤堵口終。”

  劉備悠悠慨嘆,此時對黃河的復雜心情簡直無以言表。

  因為除了孝武皇帝外,本朝也是與這黃河搏斗過的。

  王莽作亂時黃河于魏郡元城決口,何清郡以東數郡受災,王莽皆不管不問使其水災遺禍六十余年。

  直至孝明皇帝時御史王景治水乃成,黃河安定至今,使如今漢兒已近兩百年不受黃河決口之災也。

  天才一住言情小說s23us

  最終龐統嘗試做出了總結:

  “黃河平順,天下安寧?”

  孔明對此不置可否,只不過盯著地圖若有所思。

  后輩稱贊唐朝承氣候之福澤,得環境之豐裕,由此不知草木之重要,才有墾殖無度。

  這些問題大漢同樣也是有的,而且因為人口如今不多,且氣候相較寒冷,方才不顯。

  在本子上寫了“煤餅”二字,看來此物比想象中的還要重要更多。

  同時孔明也寫了“黃河模型”四字:不知能否以模型演水土流失后的黃河之災?

  畢竟那地上懸河景只需想想便知,若真潰了恐怕兇害將古之少有。

  唐朝初期另一個比較有名的問題就是天災頻發,這個是相當出名的。

  畢竟如今聊起來二鳳的風聞軼事,生吞蝗蟲這點兒是繞不開的。

  當時關中就是先遭了旱災,隨后觸發了蝗災這個連擊,因旱災心急如焚的二鳳正在田里跟百姓一起挖渠引水灌溉農田呢,看到蝗蟲鋪天蓋地的飛來當時估計心都涼了,因此憤怒的抓過來一只蝗蟲直接生嚼了也是能理解的。

  畢竟那時才貞觀二年,李家老二那是真的壓力大啊。

  除此之外,咱們印象中唐初的天災簡直數不勝數,還是以貞觀年為例。

  貞觀二年的旱蝗二災連擊剛過去,三年又來了個旱、水、蝗、霜四災組合,四年也是大差不差的旱、水、蝗、雹。

  貞觀五年和六年是難得的太平時節,隨后就一直在給二鳳上壓力。

  七年,夏季關中沙塵暴、山東河南大水,十月關中地震。

  八年,隴右山崩、山東江淮大水;九年旱災再來;十年水災接疫病;十一年先水災再地震…如此一直持續到658年,這二十六年連年天災方才簡短的告一段落。

  但實際上,唐朝中后期的天災數量并沒有比初期好多少,這里可以直接拋出咱們現代專研隋唐史的學者論斷:

  “與前期相比,唐后期地震活動比較活躍;中后期水災發生比前期多一半以上且多發生在夏秋兩季;后期風災發生更頻繁且六月份發生頻率最高。”

  可以說二鳳或許直至病逝也會懷念全年無災的貞觀五六兩年。

  但二鳳絕對想不到的是,大唐的“好日子”都在后面呢。

  地震這東西可以先拋開不談,水災和風災是能說道說道的。

  唐朝前期的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同樣是根據如今研究結果來看:

  從公元630年開始的兩百年間,是中國近三千年以來歷時最久的多雨期。

  充沛的降雨使得水災比例升高很正常,但唐朝的這一次升溫在公元700年前后就已經回落,并在安史之亂前后已經回歸歷史平均線。

  因此這兩百年的多雨期,后期降水是不如前期豐沛的,但唐朝后期水災依然能多于前期,這是不太合理的。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隋朝和唐初對環境的破壞,使得裸露的地表在面對豐沛的降雨時導致水土流失更加嚴重,進一步惡化了環境。

  這樣的環境面對過量降雨的抵抗力也更差,最終形成了一個加速環境惡化的死循環。

  結果就是唐朝中后期降雨已經差不多結束了,從這個死循環里走出來的自然環境也差不多完了。

  風災也是一樣的道理,就如咱們建國后的首都北京城一樣,沒有森林鎖死土壤并抗風,那自然只能年年吹大風吃沙子。

  北京從元代開始就有嚴重的沙塵暴記載,到了明清皆深受其害,咱們建國后也差不多總被沙塵暴騎臉。

  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從大明起,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幾乎就沒上過百分之十五,清朝滅亡時森林覆蓋率僅有百分之八。

  而到了咱們現在,經過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我國森林覆蓋率已達到百分之二十三,乃是近一千年以來中國環境最好的時候。

下一更稍晚  (本章完)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

夢想島中文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