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0章 六位帝皇完

夢想島中文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最新網址:ixsw“狼子野心?”杜如晦仔細咂摸著這詞,覺得以此稱之,再合適不過。

  “此前聽聞后世倭國侵略,如今觀之,東夷不通教化,全仰賴我華夏。”

  “結果卻在后世反咬一口,與惡狼有何異?”

  長孫無忌稍微提出異議:

  “我盛唐自可威服四方,然觀后世又如何?”

  “那宋皇不修武德,不說西域,連燕云之地都不可得。”

  “元皇不明,但聽聞那元曲感嘆亂世人不如盛世犬,或也是個如宋一般的王朝。”

  “縱覽青史,若是后世之帝皇,有大家之半分武德,倭國安敢復叛?”

  杜如晦心中不屑,好嘛,拐了一圈結果還是為了說這話。

  李世民面色好看一些,但也不搭長孫無忌的話,只是問道:

  “這日出之地天子是什么?”

  眾臣默然,魏征昂首:

  “對此,臣略懂。”

  “倭國,百濟新羅之東南,水路三千里,于海中依山島而居。如今看來…”

  魏征瞧著那張地圖,倭國之島全貌清清楚楚,遠不是一個山島就能形容的,多少得算巨島。

  湊近地圖,魏征以手比劃道:“漢時言說其國境自南向北要走五月,自西向東要走三月,沿途三十余國,皆自稱王。”

  “想必此乃內亂之始。”李世民很能理解:“爾后?”

  魏征略略回憶,道:

  “開皇二十年,倭王阿輩雞彌,遣使來華夏,使者言稱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隋文皇帝批其無義理,訓令改之。”

  “說得好,做得好!”李世民稱贊道。

  其他臣子也明白:你一倭王以天為兄,那堂堂中國天子置于何地?莫不是還要與你稱叔不成?

  魏征點點頭,他也覺得這倭王多少有點夜郎自大,繼續道:

  “大業三年,倭王再遣使朝貢,稱聞聽海西菩薩天子敬佛法,遣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光幕所說之稱呼便是來自于此次所訪之國書,當時帝上不悅,批其蠻夷無禮,勿復聞。”

  眾臣緩緩點頭,原來是這么個情況,杜如晦批評道:“本末倒置,夜郎自大。”

  李世民聞聽后搖頭笑道:

  “菩薩天子…倒是有名。”

  “不過蠻夷之國,遣使學佛?”李世民總覺得那時或已經有貓膩了。

  魏征再次站起來,躬身道:“大業四年有使文林郎使于倭國,臣請比示路線。”

  李世民自無不允。

  魏征以手比劃,首先點的是山東,道:

  “裴清由萊州東渡至百濟,橫穿又入海,至竹島后往南經過舭羅國、都斯麻國,于夷洲上岸東行。”

  “東行所見竹斯國與秦王國,其人與華夏無二,竹斯國往東十余國皆附庸于倭奴王,裴清與其各敘禮節乃返。”

  李世民陽光跟著魏征的手指,這條路線從中原出發,經山東出海,再橫穿朝鮮半島后經海南下,最終在倭國又一路東行,最終帶回了這些記錄。

  “愛卿竟了解如此之多!”李世民分外驚喜。

  魏征不敢居功:“臣僅是聽聞,此乃駕部郎中裴清出使之功。”

  “是他?”李世民對這個河東人有點印象:“今夜當召見,朕要與其徹夜親談。”

  隨后李世民重新看向地圖研究了一下:

  “光幕所說的僧人們私渡之路線似更近?”

  “或是僧人缺大船所致。”杜如晦對這個地圖也相熟,故而道。

  “若是贈僧人之大船呢?”李世民倒是忽然覺得,若是能選出心向大唐之僧人加以培養,說不定能輕易成為倭國座上賓?

  甚至大膽一點,選機敏聰慧之人,研沙門,以法師之名入番邦之國…

  李世民一時間都感覺自己有點邪惡了,不過佛祖應當不會怪罪吧?

  就算你佛祖不認千古一帝,那與朕有姻親關系的菩薩天子的話伱總得聽吧?

  菩薩天子三征高句麗而不得,且看朕千古一帝來。

  對于三國二代君主的評價,陳壽的蓋棺定論基本上都是合適的。

  不過在關于陸遜的評價上出現了分歧。

  陳壽為陸遜單獨立傳,最終稱其“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

  裴松之極其憤怒的點了個踩,表示極其不同意。

  對于陸遜的用兵,裴松之的評價是詭詐之徒,橫罹荼酷百姓,比起來諸葛不知差到哪里去了!

  并且幾乎是直球開罵:就是因為你霍霍百姓,所以陸家祚無三世,及孫而滅,真是活該啊!

  裴松之對于陸遜的怒罵并非是文人的私怨,反而是非常正經且合理的。

  陳壽按戶籍算的話,歷漢、魏、晉三朝,終生跟江東沒什么關系,所以對陸遜的評價有點符合主流基調的意思。

  很多人對裴松之不太了解,但說起來裴松之的老大,估計沒人不熟悉。

  劉裕,劉寄奴,宋武皇帝,屠龍專業戶,六位帝皇完,世家掘墳人,江左不敗軍神。

  劉裕這人幾乎繼承了老劉家的一切優缺點,窮的賣草鞋度日,好賭博,有大志,三十六歲開始從無敗績,最終從形式和上誅滅司馬氏,登臨帝位。

  裴松之本人生于東晉末年,親眼看著北方打成一片,南方斗成一片,這種世道所盼只有一件事:北伐。

  劉裕本人也有識人之才,北伐時任裴松之為主簿,后調治中從事史,克復洛陽后兼世子洗馬,后來歷任零陵內史、國子博士。

  不過劉裕的北伐功敗垂成,兵伐北魏的計劃因生病不得不放棄,最終六十歲病逝,無人能承其志,而在兩年后裴松之受命注解《三國志》。

  在這個大前提下,裴松之對于陸遜的所謂“北伐”是相當看不起的。

  在裴松之看來你陸遜突襲石陽集市殺傷百姓就敢大言不慚自稱北伐?我呸!

  只有兩百多萬人口面對數千萬人口的曹魏,突襲縣城,殺良冒功,退兵時候還撫琴下棋裝逼,我裴松之實名看不起你!

  北伐這件事上裴松之甚至都不噴孫權,畢竟雖然難過合肥,但十萬哥至少努力過了。

  另外還有一部分因素就是如陸氏這類門閥本身就是晉朝的受益者,實打實的偏安派,大家本身就尿不到一個壺里去。

  也因為這段經歷,裴松之對于諸葛武侯的北伐病死嗟嘆良多,并寫了足足兩百字的贊賞,總結出一個意思就是“好男兒當北伐”!

  而裴松之若是看到后世英雄如岳飛和朱元璋這類北伐英雄,說不得也得再寫幾百字好好夸一夸。

  這也是宋朝后來整體上贊譽十萬哥而忽視劉裕的原因之一,宋朝自己都偏安,還說那么多干啥?

  還有一部分原因也許是宋朝自己都是北伐的受害者之一。

  畢竟當時越南圖謀宋朝時打出來的口號也是北伐:

  巨唐靜海軍節度使,安南大都護,太師上柱國,交州總督奉天討逆,討伐叛唐逆賊。

  劉備是一半欣喜一半無語:

  亂世中的又一個劉氏子孫登上了帝位,并且看樣子有高祖昭烈遺風。

  但…這亂世是不是太亂了點?

  “不敗軍神?”張飛咂舌:“軍神或許過譽,可是這不敗…”

  張飛已經不想說話了,在光幕降臨前說實話他對于當陽橋之斷后還是頗為沾沾自喜的。

  但聽聞后世以后只覺得怪物怎么越來越多?

  不知道這劉裕比起來那二鳳和朱元璋如何?

  龐統對于戰績不是很感冒,仔細想了想前面的稱呼,最終與劉備道:

  “主公,看來這位宋武帝倒是找到了應對世家豪強的另一個辦法。”

  看著龐統并指如刀揮了下去,劉備一時間忽然有點口干舌燥之感:

  “這…還不至如此。”

  孔明搖了搖頭,猜測道:

  “陸氏如今只是豪右,在宋武帝時已是門閥,后世用詞往往精準,可見其坐大程度。”

  “這晉朝之后,多半是上有門閥作亂,外有胡人之勾連,如此才釀成大禍。”

  “江東俱是大姓豪族只圖自守,方被我等嘲笑短視鼠輩,那晉或許便是門閥得勢,導致滿堂朝野盡是短視鼠輩。”

  “主公當以此警醒,否則不滅曹賊以斷驕奢之風氣,不抑豪姓以松百姓之民生,則此禍難避。”

  劉備慎重點頭,只覺得責任重大,同時也覺得這位劉家子太強:

  “劉裕有寄奴之名,可見其出身尤遜于我。”

  “這晉門閥當道,可見其立業難度更勝于我。”

  “如此還能為帝且終生不敗…”

  劉備搖搖頭對其病逝感到殊為可惜:

  “若無這宋武帝病亡,或能再續劉漢一朝?”

  張飛提出了另一個可能性:

  “看樣子這劉裕兒子也沒完成他老爹的北伐。”

  “是不是因為他兒子也是個廢物?”

  劉備覺得還真有可能,等等…也?

  對于光幕所說的朱元璋,孔明則是有點迷惑,猜測道:

  “這朱元璋,就是朱八八?”

  “多半就是如此。”龐統肯定:“北伐得天下,光幕又說朱八八得國最正,由此可見兩人應為一人。”

  糜竺則是有點恨恨道:

  “這江東,前有白衣渡江污商賈身份,后有陸遜襲集市而充軍功。”

  “商賈與其有仇還是怎地?”

  李世民一邊漫不經心的瞧著光幕,一邊分心去看地圖,看著東海的一個個群島,對于海軍的想法也是一個接一個冒出來。

  劉裕他當然清楚,用兵奇才,唯欠謀政。

  對于裴松之所糾結的北伐李世民也渾不在意,都統一了,管什么北伐?

  直到光幕的最后一句話飄到李世民耳里,讓他好奇轉頭:

  巨唐?叛唐逆賊?

  (本章完)

  最新網址:ixsw

夢想島中文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