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零一章 出雍雞關,直取升龍

夢想島中文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普通人看不出白話文改制之后的影響和用處,馮京作為高智商人才,自然能瞧出里面的門道。

  很簡單一個道理,百姓的知識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有些人完全不識字,有些認識一點字,但不多,還有些認識常用字,晦澀難懂的字就不知道了。

  所以有的時候朝廷出臺政策,發布到下面的縣里去的時候,即便在官府以及城門口甚至各村口張貼公告,百姓該看不懂還是看不懂。

  這個時候他們要么請教村里的秀才舉人,要么找那些認識字的地主豪紳。靠他們自己,很難理解新頒布政策是什么意思。

  如此又衍生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認識字的人太少,地主豪紳就可以通過拉攏那些認識字的秀才舉人,達成知識以及文字解釋的壟斷權。

  比如朝廷今年要下調一部分稅收,地主豪紳們和鄉村認識字的知識分子聯合起來,向百姓解釋朝廷今年要天才一住言情小說s23us正常收稅,希望大家提前準備好要繳納的稅款。

  而當時各縣的人手不足,稅收的制度屬于層層遞進式。

  縣衙的官老爺吩咐吏員去催稅,吏員就會去鄉鎮村莊找到當地宗族、地主、富戶,讓他們組織百姓繳納稅款,同時吏員也會與這些地方豪紳勾結。

  三方一起看似互相監督,實際上互相勾結,這就形成了北宋初期的差役法,欺上瞞下,對底層進行可持續竭澤而漁。

  因此別看朝廷掌握地方的方式很簡單,中央大員控制著各路,各路管轄著各州,各州又對各縣負起責任,最后再由各縣的官吏治理基層,達到層層管轄的目的。

  但實際上基層的治理權并不在縣衙官員手里,他們與普通百姓之間,還隔著當地宗族、地主、富戶以及差役。

  只要這幾方聯合起來,想要架空一個地方縣令還是沒什么問題。

  現在考成法下,只是治理好了官員,吏員現在也有官府發工資,又有上升渠道,情況也稍微有所改善。朝廷卻一直拿基層的宗族、地主、富戶沒什么辦法。

  所以馮京立即敏銳地察覺到,這次朝廷先進行白話文改制,深層次的含義其實就是要打破那些地方勢力對知識和文字解釋的壟斷權。

  雖然完全不識字的人還是看不懂,可這樣就照顧了大量稍微認識一點字,以及認識常用字的百姓。

  通過白話文,這些認識常用字的百姓讀出來,更方便不認識字的百姓理解。

  這無疑是一次重大改革。

  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朝廷會忽然這么做呢?

  當然是有更重要的改革放在后面,估計等過兩個月,白話文的要求傳遍整個大宋的時候,新的政策就會接踵而至了。

  馮京眼珠子轉了轉。

  說不好。

  這次科舉當中,就有朝廷對這次時政的解讀。

  若是能答好,得知院青睞的話。

  也許青云直上也不一定。

  六月底,大宋發生了很多大事。

  其中重要的很多,比如今年五月由于氣溫升高,六月份陜西路發生大旱,朝廷積極賑災。

  六月初瓊州爆發土著叛亂,朝廷派遣鎮守在廣東的廂軍前去鎮壓。

  月中高麗遣使供奉,朝廷回賜了更豐厚的禮品。

  還有各地治理也大大小小的全國性公務,都要一一處置,讓中央朝廷這個機器一直保持著高效運轉。

  但這些其實只能說是正常的國事。

  瓊州在宋代屬于化為之地了,跟臺灣一樣,區別只是瓊州稍微有些開發,但地方土著屢次叛亂不止。

  所以后來神宗時期,對越南用兵的時候,干脆在瓊州置朱崖軍、昌化軍、萬安軍三軍,一邊從海上對越南襲擾,一邊鎮壓地方土著。

  而藩國遣使供奉的問題雖然讓趙駿頗有微詞,人家拿一點禮品過來,大宋就回賜好幾倍的禮品,屬實有點打腫臉充胖子。

  然而這卻是古代中華文明極為重要的朝貢體系,里面不僅僅是小弟上供,老大給他們點賞賜的含義。還有更深層次的確定上下關系,有結盟屬性以及完整的禮儀文化。

  中華文明通過這樣的方式確定天朝上國的地位,然后向周邊國家輸出儒家思想,將他們的文化漸漸趨同,從而造成了整個東亞文明都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

  因此朝貢體系雖然讓大宋損失不小,每年都要打發不少東西回賜給小弟們,但同樣也給了這些小弟們相當多的文化輸出,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讓周圍國家百姓對漢人崇拜,也算是雙贏的局面。

  所以總的來說,這些都是每年都在發生的事情,倒也談不上有什么變革。

  真正的大變動,只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朝廷準備白話文改革,要求各地往來公文,不再用文言的形式,而是民間白話的形式。

  第二件事,自然是對越李朝用兵。

  楊察到廣西之后,在狄青還沒來之前,立即開始進行布置。

  除了內部糧草、集中兵馬、武器裝備以外。

  他還積極聯絡周邊國家,希望包括大理、占婆、吳哥、南奔以及蒲甘等東亞王國一起出兵。

  只是收效甚微,除了大理積極響應以外,其余東南亞國家基本都沒有回應。

  主要是雖然這些國家都與李朝打過仗,但他們這些國家基本上都被長山山脈與李朝分割,與宋朝更是距離遙遠。

  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不理外事,關起門來在自家小圈子里玩,也很少會向中原王朝進貢。

  大理就不一樣。

  本身他們積極與宋朝保持良好的關系,又和越南李朝有世仇,聽說大宋準備對越朝用兵,那自然是要痛打落水狗,跟在大哥身后狠狠地出一口當年金華步戰役慘敗的惡氣。

  到六月份,狄青率領著數萬人馬,終于浩浩蕩蕩地抵達了邕州。

  楊察帶著廣南西路大小官員前去迎接。

  正是傍晚時分,夏日時節天色卻沒有暗,西方太陽還掛在山頭,東邊的月亮就已經升起來,此時差不多是晚上六點鐘到七點鐘的樣子。

  絢爛的晚霞美如畫,火燒云下,成群結隊的暮鴉在空中盤旋,隨后飛回了山林當中,引得林中發出婆娑聲響。

  徐徐微風拂過山崗,邕州城外茂密的叢林間,一條官道上若隱若現的出現無數黑點。

  等過了差不多兩三刻鐘的時間,太陽完全落山,天地間灰蒙蒙的,儂智高等人眺望,就見到一支軍容整齊的隊伍,排著長龍,步步到了近前。

  最前面的將領騎著馬匹,大概三十來歲,面容剛毅,正目視著前方。

  見到楊察,他徐徐策馬過來,到十米開外就勒馬停住,然后一個漂亮的動作翻身下馬,走到近前向楊察拱手道:“見過司帥。”

  “狄將軍有禮。”

  楊察回了一禮,他是轉運使不是經略使,沒有像范仲淹那樣統籌全路軍隊的權力。

  而且這次狄青出來,除了自身帶的官職以外,還被臨時授予了廣南西路兵馬都總管,也就是一路的軍隊最高長官,與楊察平級,所以楊察才會親自出來迎接他。

  這次朝廷對越南出兵,意思也很明白。楊察負責后勤、統籌,狄青負責主要軍事戰略、戰術。兩個人一文一武,分工協作,共同對付李朝。

  “將軍一路旅途勞累奔波,卻是辛苦,還請先入城再敘。”

  “好。”

  狄青點點頭。

  當下他勒令士兵在城外安營扎寨,自己帶了幾個親衛入城。

  儂智高目光則掃向城外的朝廷天兵。

  數萬大軍。

  其中正規軍只有一萬人。

  其余都是民夫。

  唐代規定一萬人出兵,要配備十到八匹馬騾,攜帶大量糧草輜重。

  宋代也基本上差不多,所以一萬人出動,至少也要有兩三萬的民夫幫忙押運糧草軍械。

  這些民夫并非從開封而來,而是朝廷下達公文,調撥錢財,由諸路雇傭民夫,幫忙押運到路邊境,再由其它路轉運。

  所以外面的隊伍看似人數眾多,一眼望不到盡頭。但實際能打的,也就那些衣著整齊的正規軍而已。

  儂智高看到那些士兵,背后都背著一根長桿,腰間懸著環首短刀,身上無甲胄,也沒有騎兵。

  在狄青下達軍令之后,便三三兩兩地去城外一片空地上準備安扎帳篷。

  雖然軍容挺整齊的。

  然而渾身上下就一把環首短刀。

  這樣的一支部隊,真的能夠輕松消滅越李朝嗎?

  儂智高心中只剩下疑問。

  此間楊察領著狄青進城,去了城內唯一的酒樓吃飯。

  雙方相談甚歡,等酒宴過后,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

  本來楊察的意思是讓狄青休息一天,等明天再開始談正事。

  但狄青顯然很有興致,拒絕了楊察的提議,希望能盡快商量出兵事宜。

  見到他堅持,楊察也沒有反對,便留下趙文佐和儂智高,四個人一起在州府衙門后院內商議起來。

  后院屋內,楊察坐在主位上,狄青坐在下方第一個位置,趙文佐和儂智高依次坐著。

  屋里點上了蠟燭,等侍從上了濃茶,關上房門之后,狄青才開口說道:“司帥,此番朝廷的意思,想必你也明白,不知道局勢如何?”

  “這段時間我統籌了一些兵馬,儲備了一些糧草,并且還派探子前往了邊境查探情況,摸索出了兩條可以進攻的路線。”

  楊察攤開地圖,對狄青說道:“自從今年朝廷異動以來,想必李朝也察覺到了這一點,在邊境布置了大量兵馬,由他們的太尉郭盛溢率領,駐扎于諒州一帶。”

  他指著地圖上的點道:“從大宋去交趾的道路崎嶇難行,即便是最好的大道也不好走,這雍雞關古道就是唯一大道。但除了雍雞關以外,還有這條從思陵州往南,過思明州、祿州,可直取李朝北江!”

  狄青在輿圖上掃視,雍雞關就是后世友誼關,明代稱為鎮南關。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出兵越南的最好道路,漢滅交趾,隋滅交趾,都是走的這條路。

  但可以預見的是,既然這條路是最好走的大道,那么在李朝已經有警惕的情況下,必然會選擇大軍駐守此地。

  “將軍。”

  楊察又道:“我以為,李朝必定把守雍雞關古道,我們雖然控制著雍雞關,然而出兵南下,必為交趾兵馬所伏,因而我想的是,佯攻此處,精銳從小道南下。”

  狄青想了想,扭過頭看向儂智高說道:“儂同知,聽說你熟悉本地道路,且多次往返于交趾和廣西,對此你怎么看?”

  剛才飯桌上大家都自我介紹過,因此現在大家互相都認識。

  聽到狄青的問話,儂智高連忙回答道:“回將軍,也認為最好是如此。這大道都非常崎嶇難走,若是中伏恐怕兇多吉少。唯有選一批能翻山越嶺的精銳之士,繞開雍雞關古道方可。”

  “我不這么看。”

  狄青搖搖頭道:“這是滅國之戰,而不是僅僅南下對交趾敲打一番。若是繞開大道,糧草如何補給?一旦對方駐守城池,我大軍如何還能常駐于交趾?所以唯有打通這條大道,源源不斷的補給才能過來,才能讓我們能夠長驅直入,攻克升龍!”

  “這”

  大家互相對視,這個問題眾人也考慮過。

  這小道不比蜀道差,儂智高手底下的士兵本來就是住在山里的少數民族,翻山越嶺肯定不在話下。

  問題在于走小道去了交趾怎么辦?

  要想翻山越嶺,肯定要輕裝出行,馬車過不去,唯一的結果就是只能打打騷擾,一旦隨身攜帶的糧草吃完,依舊得撤回去,不能對交趾造成太大威脅。

  所以要想滅亡李朝,還是得打通大路。

  只是儂智高設想要想打通大路,朝廷最少也得派二十萬大軍過來,哪知道就派了一萬人,這還怎么打?

  因此他只能委婉地說道:“將軍,非我等不想打通雍雞關古道,而是兵馬太少。”

  “現在手頭上有多少兵力?”

  “廣南西路廂軍八千余人,加上邊境愿意出兵的諸多部落,也不過才兩三萬.大理倒是愿意出兵三萬,但他們肯定不會沖鋒在前。”

  “夠了。”

  狄青淡淡一笑,指著雍雞關道:“出雍雞關,橫掃敵人諒州,隨后南下便是北江府,我來前查閱過文書,知道這里便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到了此地,大軍便能一路南下,直取升龍!”

  (本章完)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

夢想島中文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