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八百零七章它山之玉,可以為錯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那么,古銅鏡到底是易碎還是結實?

  其實,錢鐘書的實驗結果是對的,但結論是錯的。

  根據現代對古銅鏡的合金成分分析,齊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銅鏡銅、錫、鉛含量不穩定。

  這一時期的青銅鏡,含錫量較低,顏色紅黃,質地較軟,映照效果不佳;

  戰國至唐五代時期,多為含鉛的高錫青銅。

  成分一般為銅72、錫22、鉛5,多不含鋅或含量極低,硬度高,適合鑄造各類圖案,但容易破損;

  宋至明清時期,成分一般為銅70、錫6、鉛13,鋅多數大于10。

  因瓷器興起,銅鏡注重經濟實用及制作簡便,因而減少了錫的含量,增加了鉛和鋅的含量,以方便鑄造。

  這才造成質地較軟,圖案模糊,甚至歪扭變形,但銅鏡不容易破損。

  通過成分分析看出,宋代以前的銅鏡含錫量較高,硬度大、質地脆,容易摔破;

  而宋代以后的銅鏡含錫量較低,含鉛鋅較高,硬度較低、質地較軟,不易摔破。

  因此,錢鐘書先生“摔銅驗典”的精神可嘉,但摔的是宋以后的銅鏡,結論自然會出錯。

  小小銅鏡,映照千年歷史,成為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成為對歷史的隱喻。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回顧過去、看清當下、啟迪未來。

  可惜陳文哲在這里看到的青銅鏡,都是仿制品。

  可仿制品要是做得好了,也很有收藏價值,比如眼前的戰國銅鏡。

  這是一面,仿制的戰國至前漢初期的松綠石象嵌鏡。

  這面鏡子的直徑28.0cm,重1313g。

  此鏡圓形,無緣。

  鏡體整面以金屬細工裝飾技法“錯石”工藝制作。

  即在待錯的銅鏡鏨槽里,用漆液粘嵌綠松石,然后打磨加工而成。

  鏡體從內向外分作三環狀區,內環區施花蕾狀紋,外環區飾變形云紋。

  作為主體的中環區,則主要是三角狀幾何形構圖,狀如戰國時代兵器之斧鉞或長矛。

  以斧鉞狀構圖,至今極為罕見。

  這面鏡子就很不簡單,因為其上用到了現代人很少使用的工藝。

  這是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在待錯的銅器的鏨槽里,用漆液粘嵌綠松石,然后錯磨加工,稱“錯石”。

  北湖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背面獸面紋嵌有綠松石,磨錯痕跡十分清晰。

  齊魯臨淄出土的戰國金銀錯綠松石三紐銅鏡,在粗線條的云紋上錯以金絲,地嵌綠松石,工藝水平很高。

  尤其金銀絲和綠松石組合一起,色彩更為絢麗。

  錯石的石,概指綠松石。

  漢代一件嵌松石鎏金銅斛銘文,稱綠松石為“青碧閔現”。

  東漢時將綠松石叫作“青碧”,所以錯石也稱“碧錯”。

  這樣就更能反映出,它在色澤上的特點。

  “錯石”一詞是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中提出的,古代嵌松石的銅器,多經磨錯,應與金錯并稱,故容庚稱之為“錯石”。

  還有一說為“石錯”,這些都是有道理的。

  這種工藝,在青銅器上也有體現,就是青銅器的嵌錯工藝。

  所謂青銅嵌錯工藝,即在鑄造好的青銅器的表面,嵌入其他材料的絲片。

  再用錯石,在青銅器表面錯光磨平,從而構成了紋飾圖案或文字。

  但在制造一些特殊器物時,可能只有鑲嵌而沒有錯平。

  如有的青銅器用綠松石或寶石等,鑲嵌莫一部位,則無需磨錯平整。

  青銅器的鑲嵌材料,就目前所知,主要有紅銅、綠松石、玉石、金、銀、鐵等。

  利用青銅與另外的材料顏色對比,使嵌入的紋飾或文字更加清晰、鮮明和美麗。

  這使的一件器物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賦予它藝術效果和文化價值。

  就是因為種種文化的傳承,流傳到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有種工藝叫“嵌錯”,有種文化叫“戰國”!

  嵌錯、嵌錯,自然可以分為“嵌”和“錯”。

  一說到“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鑲嵌”,沒錯!它們是一家。

  “嵌”就是將器物的表面刻出凹槽,將金銀絲嵌入凹槽,并將它們捶打壓牢。

  那么這與現代的鑲嵌,又有什么出奇之處呢?而這個答案在“錯”。

  《詩經·鶴鳴》說到“它山之玉,可以為錯”。

  這個錯是一個特殊的石頭,通常充當打磨者的作用,在玉器中創作中它可是個重要角色。

  不僅如此,“錯”還是我們傳統工藝中的一個特殊程序,擁有兩千多年的存在歷史。

  這么一看,你是不是感受到“嵌錯”耀眼的光芒了?

  嵌錯作為青銅器的裝飾工藝,在戰國中后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像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川都百花潭出土。

  戰國嵌錯云紋銅方壺,新津出土。

其他還有戰國嵌錯龍鳳云紋銅樽  都采用了嵌錯的技術工藝,這些尋常的壺、樽在嵌錯的修飾下,有了不一樣的文化內涵。

  青銅器的表面上,嵌入其它材料的絲片,再用錯石在青銅器表面磨錯平整,構成紋飾或文字。

  因為青銅與另外不同材料的顏色對比,使嵌入的紋飾或文字更加清晰、鮮明和美麗,使器物富于藝術效果。

  嵌松石工藝始于夏代;嵌紅銅工藝則發端于商代;嵌錯金銀工藝在春秋中期才發展。

  整個青銅鑲嵌工藝的繁榮時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時期。

  像是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上,就繪制了四層圖畫。

  一層的采桑,二層的宴樂,三層的攻戰,四層的狩獵。

  小小一個壺,因為嵌錯,可以揭露戰國的生活百態,可以讓我們透過它窺見兩千年前輕歌曼舞、殺伐征戰的百態戰國。

  盡管現在嵌錯已很少再使用在工藝品的生產中,但嵌錯衍生出來的錯金銀,鎏金卻仍然還在使用。

  特別是戰國后期鐵器的出現,使得錯金銀和鎏金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并且與嵌錯一樣成為器物裝飾的重要方式,共同展示戰國的風貌。

  而清代雍正的鏤空花瓶,也有從嵌錯身上獲取靈感。

  這些工藝技術一直到今天都還是陶瓷工藝、雕刻工藝里不可或缺的工序工藝。

  可以說,工藝嵌錯,道文化戰國,訴千年傳承。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