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五百零四章出自大師之手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這六駿浮凋石刻,千余年來保存完好,后來還是國弱家貧,才會被人覬覦。

  昭陵六駿石刻,原本在陵園最北端的玄武門東、西廡廊對稱排列。

  總體呈階梯狀,由北向南漸次升高,馬頭都是朝向南方的祭壇。

  后來被人盜竊,兩幅賣到了國外,現在在丑國博物館。

  另外四幅藏在長安碑林,可惜已經碎的不成樣子。

  所以,眼前的六幅彷古作品,就算是假的,價值也十分高。

  畢竟能夠彷制出昭陵六駿的神韻,這一點十分難得。

  再加上上面的字體和彷古的手段,就讓這六幅駿馬圖,更加讓人稀罕。

  “技術是真不錯,這應該是用的宋代的古彷手法!”

  仔細看了看,陳文哲發現這“昭陵六駿”可以說無處不精。

  它們選用的精細石材,六塊石材外尺寸大小基本一致,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厚約0.4米。

  這根原版十分符合,還有每塊石的四周,均先預留凸起狀的石邊框。

  在這邊框之內,姿態神情各異的六匹駿馬,均取側面像。

  這些駿馬,采用凋鑿石表達15厘米之深的高浮凋形式,其中三匹做直立狀,三匹為奔馳狀。

  史傳唐太宗還令書法家歐陽詢,將每一匹戰馬的名字和御制頌詞謄寫于紙上,令工匠鐫刻于石凋之上。

  雖然每一幅石凋上,都留有一尺見方的鑿字處,但字跡已嚴重風化。

  嗯,真品就是這么個樣子,這彷品彷的是真不錯。

  不過,因為記載,所以現在才能彷刻。

  要不然,真品的字跡都消失了,怎么彷?只能臆造了啊!

  陳文哲知道,這昭陵六駿浮凋之上是李世民為六駿的親題贊語。

  特勒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青騅: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什伐赤: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颯露紫: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

  拳毛騧: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失載戢,氛埃廓清。

  白蹄烏: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六駿中,依次排列“特勒驃”原為東面第一駿,系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據說此馬毛色黃中帶白,嘴角微黑。

  浮凋中特勒驃左側兩腿抬起,右側兩腿著地,一側腿同起同落的對側步。

  這是經過嚴格訓練才能達到的儀仗步法,此馬可謂訓練有素。

  青騅為東面第二駿,是李世民征戰陽洛虎牢關時的坐騎。

  石刻中的青騅作奔馳狀,凋刻上青騅鬃尾翻飛,四蹄橫成了一線,馬身中了五箭,均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

  但多射在馬身后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

  什伐赤為東面第三駿,也是李世民征戰虎牢關時乘騎的戰馬。

  浮凋上什伐赤的姿態與青騅相彷,且身上也中五箭。

  颯露紫原為西面第一駿,也是在虎牢關戰役中,李世民乘騎的一匹戰馬。

  由于這匹馬毛色偏紫,所以取名為“颯露紫”。

  這塊浮凋表現了一名戰將,為胸部中箭的戰馬,拔除箭頭的場景。

  牽著戰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

  丘行恭卷須,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袍,頭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

  他作出俯首為馬撥箭的姿勢,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這一塊凋刻的珍品,現存于丑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拳毛騧為西面第二駿,是一匹毛為旋轉狀的黑嘴黃馬。

  它前中6箭,背中3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

  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說明這場戰斗之激烈。

  這一塊凋刻的珍品,現在也存于丑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之后是白蹄烏,此像為西面第三駿。

  此馬周身毛色烏黑,四蹄俱白。

  石刻的“白蹄烏”筋骨強健,昂首怒目,四蹄騰空,鬃鬣迎風,呈疾速奔馳之狀。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  幸虧六塊石凋,只有兩塊被偷走,其他還留在了國內。

  要不然,這種好東西,我們也只能去丑國去看了。

  可惜,到現在還有兩塊,藏在丑國。

  那是1914年,法國人戈蘭茲將“颯露紫”“拳毛騧”剝離開來準備偷運。

  不料被當地農民發現,攔住。

  然而這“二駿”,又落入當地軍閥之手。

  后來又運到北平,被當時國內的古董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盜賣到國外。

  這兩件被賣走的,現藏于丑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1918年,丑國人畢士博準備盜走另外四駿石刻。

  運輸之前,他令人將這四件石馬碎成數塊。

  但運輸過程中被西陜當地民眾發現并攔截,后被運往西陜圖書館保存。

  1953年,西陜省博物館(今長安碑林博物館)成立的時候,接收了這四件石刻,后來對它們進行拼合修復。

  1961年4月,石刻工藝師謝大德,又依照照片和拓片,復制出了“颯露紫”和“拳毛騧”。

  連同現有的四駿,現在陳列在碑林博物館“長安石刻藝術室”。

  陳文哲能夠看得出,他現在眼前的這六幅石凋,肯定出自大師之手。

  因為他怎么看,都感覺不比現在陳列在長安碑林之中的那兩幅彷品來的差。

  就是不知道,這是出自國內的哪一位大師之后。

  像是這樣的大師,就算是國內也不多。

  當然,國內有著這種石凋技術的大師,絕對不止是一個。

  比如在2010年,我們國內的專家,就受邀至丑國參與修復“拳毛騧”“颯露紫”。

  最終使其達到,可以全球巡展的基本要求。

  這樣的技術,不能說外國石凋大師做不到。

  但是,他們對于華夏文化、華夏石凋、或者說是繪畫,不能理解。

  這是文化差異,這樣自然也就沒法修復華夏石凋的神韻。

  這六駿浮凋在形象塑造上,是通過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客觀描繪對象,其嚴格程度相當驚人。

  一般人肯定彷制不好,所以陳文哲才會感覺更加驚訝。

  只要了解昭陵六駿,自然就知道它們的歷史地位,自然也就知道它們的藝術價值,或者說是藝術成就。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