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八十四章:朱元璋的制衡之術

夢想島中文    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聽到這話,李善長雖面色不動,可心中卻在暗暗的思索起來。

  皇上攜太子北巡,那一駕龍輦就成了朝廷中心。

  漫漫長途,卻由劉伯溫與皇上朝夕相處,莫非他會取代自己,成為朝廷首輔嘛?

  如今授封未啟,即便是李善長,對于自己的地位也不敢說百分百自信。

  第二日,禮賢館。

  一名大臣走在禮賢館當中,與身邊的一名學士爭論著。

  “這館匾不能換吶!你們非要這么做,那就是害了恩師呀。”

  “不行,館匾一定要換!”

  “不能這么干!”

  “別拉著我!”

  就在這時,劉伯溫緩緩從門外走了進來,聽著院中爭論的二人,不由的問道:“楊憲,呂平,你們吵什么呢?”

  聽到這話后,那呂平當即說道:“請中丞大人公斷,皇上特意下了旨意,將禮賢館改為翰林院,由中丞大人您掌管,所以下官到工部取來了新的牌匾要掛到門上,可這楊憲卻死活不讓,非要攔著。”

  聞言,劉伯溫不由的看向了面前的楊憲,問道:“楊憲,這并不干你的事,為何不準啊?”

  楊憲急忙道:“恩師,禮賢館金匾是皇上親筆題寫的,如果恩師剛剛執掌翰林院就更換門匾,學生擔心會引發流言蜚語。特別是昨天在朝會上,皇上剛剛痛斥過流言二字啊。”

  見楊憲提起昨日的朝會,劉伯溫嘆口氣道:“不是痛斥,是斥痛了流言。”

  劉伯溫性格如此,即便是平常交談,也是咬文嚼字,追求更高的形容。

  “那照你看,我們該怎么辦?難道翰林院的門上永遠掛著禮賢館的門匾嘛?”

  可楊憲卻隨口說道:“學生以為好辦,禮賢館金匾不動,翰林院的門匾置于其下,如此即可。”

  就在這時,劉伯溫身后的兒子,劉漣立馬笑道:“這像什么話,一座門樓上掛兩只門匾,這豈不是,豈不是怪誕嘛?”

  聽到這“怪誕”二字,劉伯溫頓時皺著眉頭看向了身邊后的兒子。

  見此,劉漣也立馬意識到自己說錯話,閉嘴不言。

  而楊憲則說道:“這叫天恩在上,有主有從,學生認為皇上看了絕無半點怪誕。當年鑄禮賢館,其意是聚賢,如今朝廷開翰林院,仍然是聚賢吶。”

  劉伯溫點點頭,道:“楊憲,就照你說的辦吧。”

  楊憲大喜:“好。”

  說完,便招呼身后的抬匾之人朝門口走去。

  而留在原地的劉伯溫,看了眼走出去的楊憲等人,隨后便對著身邊的劉漣說道:“漣兒,怪誕二字怎么能從你嘴里說出?你看楊憲就比你聰明。”

  劉漣也馬上歉意的說道:“是,我剛說完那句話,就后悔失言了。”

  不過,劉伯溫也從這件事上意識到自己兒子的短板,說道:“這樣吧,讓楊憲收拾一下行裝,過幾天隨我去揚州。”

  “是。”

  第二天。

  金陵城外。

  朱元璋一身龍袍走在百官送行的隊列當中。

  與身邊的李善長說道:“善長啊,咱原本是想帶你一起去的,可后來一想,這不行吶,你走了之后這朝廷該怎么辦啊,咱還是放心不下,所以啊,你還是留下來,主持朝政吧。”

  李善長面對朱元璋自然是不敢表現任何的不悅,忙說道:“北巡幸苦,皇上定要保重,臣留守京城絕不辜負皇上重托。”

  朱元璋見李善長這個態度,忙笑著說道:“嗯,那就好。”

  或許是李善長這個態度讓朱元璋比較滿意,在瞧見一側與百官們擠在一起送行的胡惟庸時,緩緩停住了腳步,淡淡的說道:“胡惟庸。”

  聽到朱元璋的聲音,胡惟庸一驚。

  已經過去多久了。

  自從之前他給朱元璋辦了那件事后,朱元璋便再也沒有理會過他。

  今天,還是這么長時間以來,第一次。

  他忙上前兩步,來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瞧著胡惟庸,朱元璋詢問道:“你的官服呢?”

  胡惟庸道:“稟皇上,奉天殿完工后屬下無官無職。”

  朱元璋點點頭:“那你現在在做些什么?”

  胡惟庸道:“暫在中書省行走,讀書,打雜,收發呈文。”

  朱元璋道:“讀書?讀書好哇,多讀點書,對你好處。”

  朱元璋這話,滿滿都是深意。

  也不知胡惟庸領會了幾層,但那眼眸中的光彩已然不同了。

  而隨著朱元璋繼續向前走,在來到劉伯溫的身邊時,朱元璋瞧著他身后的楊憲,問道:“這人,咱咋沒見過呢?”

  劉伯溫忙說道:“稟皇上,這是翰林院學士楊憲,臣準備帶他隨行。”

  楊憲也急忙說道:“臣楊憲,叩祝圣安。”

  朱元璋之前剛剛與胡惟庸說了兩句,仿佛為了均衡,如今便又說道:“嗯,看得出來,名師出高徒啊。”

  說完,便轉身看向了身后,說道:“好了,甭送了,都回去吧。”

  聽到朱元璋這話的第一時間,李善長便率先拱手對著朱元璋喊道:“皇上保重!”

  隨著朱元璋的北巡隊伍離去。

  李善長與胡惟庸一同朝著城中返回。

  返回的途中,路過一小橋,胡惟庸也不知是因為剛剛朱元璋對他說的那句話,還是什么,心情顯然是不錯,高興的對李善長說道:“皇上仍然將攝政大權委托給您了。”

  可李善長卻道:“那又怎樣,管家可并不是主子呀。”

  但胡惟庸卻說道:“這起碼證明中書省丞相之職非李公莫屬啊。”

  聽到胡惟庸的話,李善長卻意興闌珊道:“再看吧。”

  “倒是你,這次可是皇上主動找你對話了。”

  但胡惟庸卻說道:“李公你也看到了,皇上雖然找我對話,可態度卻異常冷淡,還是當著眾臣的面。”

  李善長道:“送行的官員那么多,皇上誰都沒問,單獨跟你說話,這也是一份關切嘛。”

  可胡惟庸卻立馬說道:“不,皇上還跟一個人說過話。”

  李善長一愣:“誰呀?”

  胡惟庸道:“翰林院學士楊憲,皇上的原話是:名師出高徒。”

  可李善長卻不以為意道:“他呀,劉伯溫的一個跟班罷了,想開些,哦,對了,今天晚上到我府上去喝壽酒。”

  胡惟庸又是一陣糊涂,

  李善長的壽辰,他可是記得清清楚楚,絕不是今日。

  “李公,今兒是誰的壽辰?您跟夫人,都不是今日呀。”

  見胡惟庸不知道,李善長便是一笑,道:“是我的養母,她今年九十九歲了,我一點都沒聲張,只幾個家人來做壽,晚上你也來吧。”

  聽到這話,胡惟庸立馬感受到了李善長對他的厚待,忙說道:“謝恩公!”

  而李善長則囑咐道:“記住了,不準聲張,免的臣僚們給我添亂。上回擴建宅院的事還沒了呢。”

  李善長雖然是這么說,可胡惟庸卻不是那種一根筋的人。

  李善長說不要,是真的不要嗎?

  或許是吧,但如今的李善長是什么人,未來板上釘釘的中書省丞相,老母壽辰真要這么寒酸?

  在與李善長分別后,胡惟庸想了想后,便第一時間來到了平日里與李善長交情最好的湯和那里。

  在求見過后,知道胡惟庸是李善長身邊最親近之人的湯和,也是給了他一個面子,讓人將他帶了進來。

  并且,在胡惟庸進來后也是滿臉的熱情。

  而胡惟庸在與湯和客套了幾句后,便偷偷的將李善長老母壽辰的事情給透漏了出去。

  當然,李善長既然提點他不能說出去,胡惟庸自然是交代了自己今日來此不能說的事情。

  湯和身為武將,在建國之后的作用本就不可能如同往昔一般重要。

  這一點雖然最開始時有些不自在。

  可想了想后也就明白。

  所以一直都想跟一位朝中重量級的文臣交好,以此來保證自己日后在朝中的地位。

  如今聽到李善長老母壽辰的事情,而且這事并未公開,基本上沒人知道。

  這不就是一個加深與李善長之間關系的好機會嘛?

  對于胡惟庸前來報信,湯和也是非常的感謝。

  而胡惟庸則里外里的收了兩份人情。

  朱元璋北巡的隊伍中。

  朱元璋的龍輦之上。

  朱元璋橫躺在床上,中間隔著一張桌子,而劉伯溫則坐在一角。

  朱元璋微微閉著雙眼,對身邊的劉伯溫淡淡說道:“徐達他們已經打到山東了,估計五日之內就可兵臨大都,真希望他們攻城順利呀。”

  “都說大都城固若金湯,唉。”

  聽著朱元璋的話,劉伯溫道:“皇上,臣早年趕考,曾經去過大都,那城確實是堅固。但微臣認為,元廷意志早已土崩瓦解,他們徒有一座堅城,不足以茍延殘喘。”

  劉伯溫雖然說的有些道理,可朱元璋卻只是說道:“但愿如此吧。”

  顯然,朱元璋想跟劉伯溫聊的并不是這件事。

  話一說完,便又調轉話音,說道:“伯溫啊,授封大典咱一推再推,你說為何呀?”

  聽到朱元璋提起這事,早已經被自己這張破嘴坑了好幾次的劉伯溫,急忙說道:“臣不知道。”

  見劉伯溫不愿意說,朱元璋卻非要問:“猜猜。”

  劉伯溫見推不過,便道:“臣斗膽,皇上是擔憂將帥們,爭名爭功爭榮利,擺不平。因而,一再推延。”

  可朱元璋卻笑了笑后,說道:“不全是,名利之爭,永遠都會有的。咱之所以往后拖呀,那是因為咱想好了授封將帥的辦法,但是還想不出制約他們的主意。”

  “賞,而不能制,那就暫時不要賞。”

  此時的朱元璋也不知道是多讀了幾本書,還是因為在與齊衡的交往當中學習到了經驗教訓,讓齊衡這么一位大能人到如今自己都不能安心的使用。

  如今說出的這句話,讓劉伯溫聽到都是大加贊嘆道:“皇上圣見!”

  而朱元璋則像是隨口聊天似的,說道:“李善長.......”

  “他呀,早把中書省當作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聽著朱元璋又給自己出的這道難題,劉伯溫則從容應對道:“皇上,不光善長兄是這么想的,朝廷上下,文武百官,恐怕都是這么想的。中書省丞相之位,舍善長無第二人。”

  可朱元璋卻道:“那你呢。”

  聞言,劉伯溫頓時對朱元璋心中的想法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之前他就預測過朱元璋在接下來的授封上要如何的安排,才能做到人人叫好,又能制約人人。

  為帝者,面對這樣的局面,最好的一個辦法必然是平衡之術。

  尤其是如今朱元璋麾下的這些文武官員們都是身有功績的。

  只有通過平衡之術,才能使他們相互制約。

  只是,劉伯溫一直都想不好朱元璋會讓誰來制約那淮西一派。

  畢竟,朱元璋麾下的淮西一系,幾乎可以達到八九成了。

  這樣的力量下,什么人能夠抗衡。

  當然,他劉伯溫也是想過自己的。

  但一想到這種可能,劉伯溫便立馬將此推翻。

  劉伯溫很清楚,自己絕不能站到李善長他們所代表的淮西一派對立面去。

  原因很簡單。

  自己的底子實在太單薄了。

  壓根不可能抑制住淮西一派這頭猛獸。

  朝廷之上的每一個人都看著文質彬彬,但劉伯溫很清楚,平日里乖如綿羊的他們,一旦發作,立刻便能化作洪水猛獸將他吃的連骨頭都不剩。

  之前他第一次投靠朱元璋的時候就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他一直都想的是假意投靠到齊衡的麾下。

  借齊衡麾下之勢力,有朝一日朱元璋無法認清齊衡時,自己就能取而代之。

  到時候,有齊衡在朝堂根基的他,自然可以與李善長亦或者任何一個淮西一派的人斗上一斗。

  但如今不同。

  如今的他,孤身一人。

  雖然宋濂、呂昶等人也都可以在朝中給自己盡些微薄之力,但這樣的力量在面對淮西一派時,根本不夠看。

  連塞牙縫都不夠的。

  雖然靠著掌管的翰林院吸收了一些新力量,如楊憲之流。

  可他們不管能力如何,都還是幼苗,如今難堪大用。

  平日里自己面前這位皇上也有意無意的在抬舉他們浙東一系的官吏,似乎有意抬舉他們。

  請:wap.shuquge

夢想島中文    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